一种用于监测可导电性污染的回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07037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1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监测可导电性污染的回路,包括主回路电源、主回路断路器Q,所述主回路断路器Q输入端连接主回路电源,输出端连接用电负载,所述主回路电源连接不控整流电路,所述不控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在放电间隙X的两端,所述放电间隙X的一端连接有电流传感器CT,所述电流传感器CT与监测电路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解决了密闭带电空间内部,大多数可导电性污染无法有效监测的问题,可以在可导电性污染源浓度过大时,发出预警信号。通过外部控制保护器件切断全部或部分电源,避免密闭空间内可导电污染过多导致安全隐患。

A circuit for monitoring conductive pollu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监测可导电性污染的回路
本技术属于电力应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监测可导电性污染的回路。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机柜内部,常常因为维护不及时、IP等级不足,突发性灰尘污染等原因造成用电器件短路,严重时可能引发火灾等危险。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监测仪器,使用的光信号的衰减原理,在灰尘浓度过大时,接收端接收到的光源信号衰减至某个阈值,通过后端电路转化为数字量或模拟量信号。但是在大部分应用在户外的电气设备中,悬浮在空气中的少量灰尘是不会引发故障的。且因为空气流动的原因,在某些时候,光信号的衰减可能导致仪器误报。所以,当使用光信号的监测仪器时,对于一些工业级的用电设备来说,监测准确率极低,需定期清洗光源,导致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用于监测可导电性污染的仪器,以解决上述问题的不足之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监测可导电性污染的回路,包括主回路电源、主回路断路器Q,所述主回路断路器Q输入端连接主回路电源,输出端连接用电负载,所述主回路电源连接不控整流电路,所述不控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在放电间隙X的两端,所述放电间隙X的一端连接有电流传感器CT,所述电流传感器CT与监测电路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的,所述不控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T、整流二极管D1、D2、D3、D4,所述主回路电源连接变压器T的1接点和2接点,所述变压器T的3接点依次通过控流二极管D5、电阻R2连接至三极管V的基极,所述变压器T的4接点分别连接控制回路电容C3的一端、三极管V的发射级和放电间隙X的一端,所述控制回路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在控流二极管D5和电阻R2之间,所述变压器T的5接点通过整流回路电容C1连接至整流电路D1-D4,6接点连接至整流电路D1-D4,所述整流电路D1-D4的输出端连接在输出回路电容C2的两端,所述输出回路电容C2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电阻R1连接至三极管V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V的集电极还依次通过保护熔丝FU2、电流传感器CT连接至放电间隙X的另一端。进一步的,所述监测电路包括故障指示灯H1、正常指示灯H2、时间继电器KT、辅助触点K1、辅助触点K2和主回路断路器Q,所述主回路电源一端分别连接故障指示灯H1和正常指示灯H2的一端,所述故障指示灯H1的另一端通过辅助触点K连接至时间继电器KT的一端,所述时间继电器KT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辅助触点K2的一端和主回路电源另一端,所述辅助触点K2的另一端通过主回路断路器Q连接至正常指示灯H2的另一端,所述电流传感器CT与辅助触点K1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主回路电源为三相四线制。进一步的,所述放电间隙X为间隙为毫米级的两块金属板。进一步的,所述正常指示灯H2为绿色指示灯,所述故障指示灯H1为红色指示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监测可导电性污染的回路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用于监测可导电性污染的回路解决了密闭带电空间内部,大多数可导电性污染无法有效监测的问题,可以在可导电性污染源(如可导电的灰尘)浓度过大时,发出预警信号。通过外部控制保护器件切断全部或部分电源,避免密闭空间内可导电污染过多导致安全隐患。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用于监测可导电性污染的回路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监测可导电性污染的回路,包括主回路电源、主回路断路器Q,所述主回路断路器Q输入端连接主回路电源,输出端连接用电负载,所述主回路电源连接不控整流电路,所述不控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在放电间隙X的两端,所述放电间隙X的一端连接有电流传感器CT,所述电流传感器CT与监测电路连接在一起,所述监测电路用于监测空气中是否存在可导电性污染,并判断是否采取保护措施。所述不控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T、整流二极管D1、D2、D3、D4,所述主回路电源连接变压器T的1接点和2接点,所述变压器T的3接点依次通过控流二极管D5、电阻R2连接至三极管V的基极,所述变压器T的4接点分别连接控制回路电容C3的一端、三极管V的发射级和放电间隙X的一端,所述控制回路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在控流二极管D5和电阻R2之间,所述变压器T的5接点通过整流回路电容C1连接至整流电路D1-D4,6接点连接至整流电路D1-D4,所述整流电路D1-D4的输出端连接在输出回路电容C2的两端,所述输出回路电容C2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电阻R1连接至三极管V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V的集电极还依次通过保护熔丝FU2、电流传感器CT连接至放电间隙X的另一端。所述监测电路包括故障指示灯H1、正常指示灯H2、时间继电器KT、辅助触点K1、辅助触点K2和主回路断路器Q,所述主回路电源一端分别连接故障指示灯H1和正常指示灯H2的一端,所述故障指示灯H1的另一端通过辅助触点K连接至时间继电器KT的一端,所述时间继电器KT的另一端分别连接辅助触点K2的一端和主回路电源另一端,所述辅助触点K2的另一端通过主回路断路器Q连接至正常指示灯H2的另一端,所述电流传感器CT与辅助触点K1连接。所述主回路电源为三相四线制。所述放电间隙X为间隙为毫米级的两块金属板。所述正常指示灯H2为绿色指示灯,所述故障指示灯H1为红色指示灯。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当间隙板X之间存在灰尘等可导电性污染时,间隙间的绝缘性下降,间隙击穿导通,电流传感器CT检测到电流后,辅助触点K1闭合,时间继电器KT得电,其辅助触点K2延时动作后,主回路断路器Q的线圈失电,进而分断。其中回路正常时,正常指示灯H2常亮,回路故障分断时,故障指示灯H1常亮。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监测可导电性污染的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回路电源、主回路断路器Q,所述主回路断路器Q输入端连接主回路电源,输出端连接用电负载,所述主回路电源连接不控整流电路,所述不控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在放电间隙X的两端,所述放电间隙X的一端连接有电流传感器CT,所述电流传感器CT与监测电路连接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监测可导电性污染的回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回路电源、主回路断路器Q,所述主回路断路器Q输入端连接主回路电源,输出端连接用电负载,所述主回路电源连接不控整流电路,所述不控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在放电间隙X的两端,所述放电间隙X的一端连接有电流传感器CT,所述电流传感器CT与监测电路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监测可导电性污染的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不控整流电路包括变压器T、整流二极管D1、D2、D3、D4,所述主回路电源连接变压器T的1接点和2接点,所述变压器T的3接点依次通过控流二极管D5、电阻R2连接至三极管V的基极,所述变压器T的4接点分别连接控制回路电容C3的一端、三极管V的发射级和放电间隙X的一端,所述控制回路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在控流二极管D5和电阻R2之间,所述变压器T的5接点通过整流回路电容C1连接至整流电路D1-D4,6接点连接至整流电路D1-D4,所述整流电路D1-D4的输出端连接在输出回路电容C2的两端,所述输出回路电容C2一端接地,另一端通过电阻R1连接至三极管V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V的集电极还依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费强于爽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瑞能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