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翻转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8731 阅读:2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翻转机构,包括行星轮减速电机、蜗轮蜗杆传动机 构、机构输出轴;行星轮减速电机输出与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相联动,蜗轮输出 轴与机构输出轴设在同一轴线上,第一磨擦部件沿圆周方向固定在蜗轮输出轴 的输出端,第二磨擦部件沿圆周方向固定在机构输出轴的输入端,第三磨擦部 件的两端在同一轴线上分别与第一磨擦部件、第二磨擦部件沿着圆周方向磨擦 相联接。采用该结构后,本发明专利技术无需再增加自锁机构和制动装置,且整个磨擦 机构不存在间隙,同时对输出轴所受冲击具有消振作用,具有结构小、机械效 率高、输出轴可承受较大冲击以及有效消除输出轴的自由间隙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翻转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车载液晶电视的电动 翻转机构。技术背景电动翻转机构是一种以电机为驱动力带动物件进行翻转的装置,被广泛地应 用于各个不同的领域,比如应用于车载液晶电视上,液晶电视由于其外观新颖、 结构小巧、携带轻便,画面清晰逼真,已被越来越多地安装在各种不同的车辆上,车载液晶电视既可以播放视频信息服务和娱乐节目,以消除人们乘车时所产生的 疲劳感,达到公益宣传和给乘客以优良而轻松的旅途环境的目的,又是一个很好 的广告媒体,能够给更多的乘客带来更直接便具冲击力的广告宣传,其投资效益 也极其可观,为了保证车载液晶电视的使用效果,通常要将车载液晶电视联动一 电动翻转机构,通过电动翻转机构来控制液晶电视显示屏的翻转,当乘客需观看 视频节目时利用电动翻转机构将液晶显示屏翻转到合适的观看角度,当乘客不需 观看节目时再利用电动翻转机构将液晶显示屏自动收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使 用。但是,现有的这类电动翻转机构通常是采用行星轮减速电机作为驱动机构, 由于行星轮减速电机无法自锁,因而需增加自锁机构,而且在尺寸较小的环境下 行星轮减速电机所能承受的冲击力矩较小,还需增加制动装置,这就使得该类电动翻转机构的结构较为复杂;另一方面,现有的这类电动翻转机构的磨擦机构主 要采用磨擦片方式,结构较大且存在间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电动翻转机构,无需增加 自锁机构和制动装置,且整个磨擦机构不存在间隙,同时对输出轴所受冲击具有 消振作用,具有结构小、机械效率高、输出轴可承受较大冲击以及有效消除输出轴的自由间隙的特性。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动翻转机构,包括以电 机为驱动力的行星轮减速电机、蜗轮蜗杆传动机构、通过固定架安装在与蜗轮蜗 杆传动机构相配合位置的用于翻转物件的机构输出轴;行星轮减速电机的输出通 过齿轮与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相联动,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蜗轮输出轴与机构输出 轴设在同一轴线上;第一磨擦部件沿圆周方向固定在蜗轮输出轴的输出端,第二 磨擦部件沿圆周方向固定在机构输出轴的输入端;第三磨擦部件的两端在同一轴 线上分别与第一磨擦部件、第二磨擦部件沿着圆周方向磨擦相联接;第三磨擦部 件上设有用于调节其与第一磨擦部件、第二磨擦部件的磨擦力大小的调节结构 在机构输出轴上装有联接在固定架上的阻尼块,阻尼块上设有可调节与机构输出 轴配合松紧度的调节结构。所述的行星轮减速电机的输出轴安装有第一齿轮,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其蜗杆 的输入端装有一可与行星轮减速电机的输出轴第一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轮,行星 轮减速电机的输出通过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的啮合与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相联动。所述的第一磨擦部件设为第一阻尼轴,为采用具有弹性的非金属材料制作而 成的套筒,套筒内设有扁孔,蜗轮输出轴的输出端设有扁轴段,第一阻尼轴通过 扁孔套接在蜗轮输出轴的扁轴段处,与蜗轮输出轴沿圆周方向相固定。所述的第二磨擦部件设为第二阻尼轴,为采用具有弹性的非金属材料制作而 成的套筒,套筒内设有扁孔,机构输出轴的输入端设有扁轴段,第二阻尼轴通过 扁孔套接在机构输出轴的扁轴段处,与机构输出轴沿圆周方向相固定。所述的第三磨擦部件为可相互对应的上、下压块,上、下压块的两端分别从 上、下方向紧压贴于第一磨擦部件和第二磨擦部件的表面。所述的上、下压块为上、下半圆形压片体,上、下压块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第 一磨擦部件和第二磨擦部件的对应外表面相贴靠的容纳部,上、下压块通过容纳 部的内表面从上、下方向紧压贴于第一磨擦部件和第二磨擦部件的外表面。所述的第三磨擦部件的调节机构包括螺栓、弹垫以及对应设置在上、下压块的螺孔,螺栓通过弹垫锁固在上、下压块的螺孔之间。 所述的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蜗轮为球面蜗轮。所述的阻尼块用于调节与机构输出轴配合松紧度的调节结构包括沿阻尼块 的内孔向外通出的开口和可调节开口大小的螺栓、螺母;在阻尼块上设有与开口 垂直相通的且可套入螺栓的调节孔,螺栓的前端由调节孔一端伸入另一端伸出, 螺母旋接在螺栓的前端部。所述的阻尼块设有与其端面垂直的定位孔,固定架的内侧由端面向里设有与 之相对应的插孔,阻尼块与固定架之间通过插销插接在阻尼块的定位孔与固定架 的插孔之间而联接相固定。本专利技术的电动翻转机构,其磨擦离合方式是采用阻尼套筒(即阻尼轴)与轴 (即机构输出轴、蜗轮输出轴)过渡配合以及阻尼套筒的外圆与压块的内圆相配 合,整个磨擦机构不存在间隙,同时阻尼轴采用具有弹性的非金属材料(如POM、 尼龙)制作,对机构输出轴所受冲击具有消振作用。当机构输出轴所受阻力小于 第一阻尼轴、第二阻尼轴与上、下压块之间的磨擦力时,机构输出轴与蜗轮同时 转动;当机构输出轴所受阻力大于第一阻尼轴、第二阻尼轴与上、下压块之间的 磨擦力时,蜗轮转动输出轴不转动。该磨擦离合方式实际上是构成了定扭矩,艮卩, 当机构输出轴所受的外力大于定扭矩机构所设定的扭矩时,只传递定扭矩机构所 设定的扭矩部分而多余的扭矩不会上传给减速机构及电机;而电机的输出扭矩只 将固定的扭矩转递给机构输出轴,多余的扭矩不会下传,从而使电动翻转机构在 翻转过程中具有柔性功能。本专利技术的电动翻转机构,设有阻尼块,阻尼为阻尼块的内孔与机构输出轴之 间所产生的磨擦力,因而阻尼的大小可以通过调整阻尼块与机构输出轴之间配合 的松紧度来加以实现,也就是旋紧或旋松螺母来实现,通过调整机构输出轴的阻 尼块与机构输出轴的压力可增加机构输出轴与固定架的阻力,该阻力可消除机构 输出轴的自由间隙及消除机构输出轴所受冲力对减速箱的损坏。安装时,将行星轮减速电机、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固定架安装在一固定板所设定的位置处,使行星轮减速电机、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和固定架中的机构输出轴 形成相互配合,即,行星轮减速电机输出轴的第一齿轮与蜗轮蜗杆传动机构输入 端的第二齿轮相啮合,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蜗轮输出轴与固定架中安装的机构输 出轴处于同轴线。安装蜗轮蜗杆传动机构时,要先在其蜗轮输出轴的扁轴段中套 入第一阻尼轴,由于第一阻尼轴采用扁孔与蜗轮输出轴的扁轴段相配合,蜗轮输 出轴转动时,也将带动第一阻尼轴转动。安装固定架时,要先将机构输出轴装入 固定架中,机构输出轴穿过固定架的中心孔并利用轴承安装在固定架上,同时, 还要将阻尼块安装在机构输出轴上,阻尼块的端面设有定位孔,固定架的内侧由 端面向里设有与之相对应的插孔,阻尼块与固定架之间是通过插销插接在阻尼块 的定位孔与固定架的插孔之间而联接相固定的,因此,安装时,机构输出轴可同 时穿过固定架及阻尼块的中心孔,阻尼块则通过螺栓、螺母固定在机构输出轴上, 通过螺栓、螺母的调节,可以调节阻尼块与机构输出轴之间的压紧力,阻尼块的 作用可消除机构输出轴的自由间隙;安装固定架时,还需先将第二阻尼轴套接在 机构输出轴的内端部,由于第二阻尼轴采用扁孔与机构输出轴的扁轴段相配合, 机构输出轴与第二阻尼轴则是同时转动。然后,将两个相分离但同轴线的第一阻 尼轴和第二阻尼轴用上、下压块连接在一起,上、下压块为上、下半圆形压片体, 通过调节上、下压块之间的螺栓可调节压块与阻尼轴之间的松紧,即调节压块与 阻尼轴之间的磨擦力。使用时,电机通电,则电机轴将动力传递给行星减速机构,通过行星减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以电机为驱动力的行星轮减速电机、蜗轮蜗杆传动机构、通过固定架安装在与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相配合位置的用于翻转物件的机构输出轴;行星轮减速电机的输出通过齿轮与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相联动,蜗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蜗轮输出轴与机构输出轴设在同一轴线上;第一磨擦部件沿圆周方向固定在蜗轮输出轴的输出端,第二磨擦部件沿圆周方向固定在机构输出轴的输入端;第三磨擦部件的两端在同一轴线上分别与第一磨擦部件、第二磨擦部件沿着圆周方向磨擦相联接;第三磨擦部件上设有用于调节其与第一磨擦部件、第二磨擦部件的磨擦力大小的调节结构;在机构输出轴上装有联接在固定架上的阻尼块,阻尼块上设有可调节与机构输出轴配合松紧度的调节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巫华志邓建明吴生展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厦华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