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8127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06: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热炉,所述加热炉包括:炉本体;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与所述炉本体内侧壁及底壁相连,以在所述炉本体内形成上端敞开的加热腔;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安装在所述加热腔的底壁;承载元件,所述承载元件与所述加热腔的侧壁相连,所述承载元件位于所述加热元件上方,且与所述加热元件沿竖向间隔开设置。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加热炉,通过设置隔热层、承载元件和加热元件,从而使加热炉可以实现仅从底部向被加热工质传热的特殊边界条件要求,且可以将被加热工质与加热元件进行有效隔离,可以防止加热元件的损坏。

Heating furn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炉
本专利技术属于金属熔化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炉。
技术介绍
对于高温、难熔金属的熔化,目前工业上常用的方法有电阻加热、感应加热、电弧加热等方式。感应加热是利用电磁感应的方法使被加热的材料的内部产生电流,依靠这些涡流的能量达到加热目的。电阻加热是指利用电流通过电阻体的热效应,对物料进行电加热的方法。相关技术中,无法控制热流的来向;且发热体与被加热物料间没有实体隔离,被加热物料若出现飞溅等特殊情况下,对发热体有很大威胁,无法做到从单一表面向被加热工质加热,无法满足一些特殊边界条件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热炉,所述电热炉可提供仅由底部加热的特殊边界条件,且防止被加热工质有被破坏性操作(比如向被加热工质上注水)时破坏加热元件。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加热炉包括:炉本体;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与所述炉本体内侧壁及底壁相连,以在所述炉本体内形成上端敞开的加热腔;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安装在所述加热腔的底壁;承载元件,所述承载元件与所述加热腔的侧壁相连,所述承载元件位于所述加热元件上方,且与所述加热元件沿竖向间隔开设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加热炉,通过设置隔热层、承载元件和加热元件,从而使加热炉可以实现仅从底部向被加热工质传热的特殊边界条件要求,且可以将被加热工质与加热元件进行有效隔离,可以防止加热元件的损坏。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炉,所述承载元件的面积大于所述加热腔的底面积,且所述加热腔的侧壁开设有沿径向延伸的安装槽,部分所述承载元件伸入所述安装槽,所述承载元件与所述安装槽的周沿密封相连。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炉,所述隔热层包括从内向外依次相连的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所述第三隔热层的外表面与所述炉本体相连,所述安装槽贯穿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炉,所述承载元件的周沿设有向上延伸的承载翻边,所述承载翻边止抵所述第三隔热层的内侧。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炉,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支撑在所述加热腔的底壁,且所述绝缘件设有向上弯折的绝缘翻边,所述加热元件支撑在所述绝缘件上,且所述加热元件的周沿位于所述绝缘翻边的内侧。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炉,所述绝缘翻边的沿上下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加热元件沿上下方向的厚度,所述承载元件的下表面支撑于所述绝缘翻边的上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炉,还包括接线电极和加热电级,所述接线电极的第一端与所述加热元件电连接,且所述接线电极贯穿至少部分所述隔热层与所述加热电极相连。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炉,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发热盘,所述发热盘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接线电极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发热盘由截面为圆形的棒材绕制而成。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炉,所述发热盘包括多个直线部和多个弯折部,多个所述直线部平行间隔开设置,所述弯折部用于连接两个相邻的所述直线部,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所述直线部的自由端与所述接线电极电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炉,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炉本体,所述顶盖可选择性的封闭所述加热腔的所述敞开端。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加热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发热盘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加热炉100;加热腔101;炉本体1;隔热层2;第一隔热层21;第二隔热层22;第三隔热层23;加热元件3;发热盘31;直线部311;弯折部312;承载元件4;承载翻边41;绝缘件5;绝缘翻边51;接线电极61;加热电极62;顶盖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热炉。如无特别说明,本专利技术中的“内”为靠近加热腔101的方向,“外”为远离加热腔101的方向,“竖向”为加热炉100的上下方向,即Z向。如图1所示,炉本体1作为加热炉100的外壳,炉本体1的上端敞开,隔热层2、加热元件3、承载元件4等安装于炉本体1的内部,具体地,隔热层2与炉本体1内侧壁及底壁相连,以在炉本体1内形成上端敞开的加热腔101,隔热层2用于加热炉100的加热腔101的保温隔热,加热元件3安装在加热腔101的底壁,承载元件4与加热腔101的侧壁相连,承载元件4位于加热元件3上方,且与加热元件3沿竖向间隔开设置。由此,承载元件4可以用于承载被加热工质,加热元件3发热,并产生热辐射传递到承载元件4,放置在承载元件4上的被加热工质加热,由于加热元件3安装在加热腔101的底壁,可以实现仅从底部向被加热工质传热的特殊边界条件要求,且加热元件3与承载元件4沿竖向(即上下方向)间隔开设置,从而在承载元件4与加热元件3间形成间隙,加热元件3发热后可以通过窄隙辐射将加热元件3的温度传递到承载元件4,承载元件4通过导热直接将被加热工质熔化。在本专利技术的加热炉100中,通过设置承载元件4,且承载元件4和加热元件3之间具有间隙,将被加热工质与加热元件3进行有效隔离,当对被加热工质有破坏性操作(比如向被加热工质上注水)时,由于被加热工质与加热元件3进行有效隔离,可以防止加热元件3的损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加热炉100,通过设置隔热层2、承载元件4和加热元件3,从而使加热炉100可以实现仅从底部向被加热工质传热的特殊边界条件要求,且可以将被加热工质与加热元件3进行有效隔离,可以防止加热元件3的损坏。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加热炉100的一些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承载元件4的面积大于加热腔101的底面积,且加热腔101的侧壁开设有沿径向延伸的安装槽,承载元件4的一部分伸入安装槽,承载元件4与安装槽的周沿密封相连,安装槽的设置可以增大承载元件4与加热腔101侧壁的连接面积,使承载元件4与加热腔101的侧壁的连接强度较高,且便于密封,且安装槽的设置可以对承载元件4进行上下方向上的限位,以使承载元件4稳固的安装于加热腔101的侧壁,且保持承载元件4与加热元件3间隔开设置,承载元件4与安装槽的周沿密封连接,以使被加热工质熔化后不会从承载元件4的上表面流入到安装槽或加热元件3处。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隔热层2包括从内向外依次相连的第一隔热层21、第二隔热层22和第三隔热层23,第三隔热层23的外表面与炉本体1相连,即靠近炉本体1的壁面的为第三隔热层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炉,其特征在于,包括:/n炉本体;/n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与所述炉本体内侧壁及底壁相连,以在所述炉本体内形成上端敞开的加热腔;/n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安装在所述加热腔的底壁;/n承载元件,所述承载元件与所述加热腔的侧壁相连,所述承载元件位于所述加热元件上方,且与所述加热元件沿竖向间隔开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炉,其特征在于,包括:
炉本体;
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与所述炉本体内侧壁及底壁相连,以在所述炉本体内形成上端敞开的加热腔;
加热元件,所述加热元件安装在所述加热腔的底壁;
承载元件,所述承载元件与所述加热腔的侧壁相连,所述承载元件位于所述加热元件上方,且与所述加热元件沿竖向间隔开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元件的面积大于所述加热腔的底面积,且所述加热腔的侧壁开设有沿径向延伸的安装槽,部分所述承载元件伸入所述安装槽,所述承载元件与所述安装槽的周沿密封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包括从内向外依次相连的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和第三隔热层,所述第三隔热层的外表面与所述炉本体相连,所述安装槽贯穿所述第一隔热层和所述第二隔热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元件的周沿设有向上延伸的承载翻边,所述承载翻边止抵所述第三隔热层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支撑在所述加热腔的底壁,且所述绝缘件设有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房芳芳韩昆陈炼裴杰
申请(专利权)人:国核华清北京核电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