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7884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21 05:3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织物,所述织物包括经纱和纬纱,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交织在一起,其中,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中的至少一种纱线的部分或全部采用吸湿发热纤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吸湿发热功能的机织物质量轻(克重在250‑400g/m

A fabri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织物
本申请属于纺织品
,具体涉及一种织物。
技术介绍
目前只有针织内衣有“FZ/T73036-2010《吸湿发热针织内衣》行业标准”;机织物等服装领域还缺少有关吸湿发热的行业标准。说明在机织物等领域还很少采用吸湿发热的材料。关于织物吸湿发热功能性测定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T29866-2013进行测定。吸湿发热升温值指标,最高升温值≥4℃,30min内平均升温值≥3℃。其中,“最高升温值”和“30min内平均升温值”这两项指标必须同时达到要求才能称为合格,缺一不可。《吸湿发热针织内衣》行业标准解读中记载: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国家针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近百块面料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在近百块测试面料中,40%的面料能够同时达到以上两项指标的要求,经过与业内专家反复分析和研讨,最终将指标确定为“最高升温值≥4℃,30min内平均升温值≥3℃”。从该文献记载内容中得知,在近百块测试针织面料中两个指标同时达到要求的只占40%,说明针织达到这个吸湿发热指标的要求是比较困难的。与针织面料相比,同等克重的机织面料的蓬松性、厚实度比较差;保温性相对较差。由此可见,达到这个吸湿发热指标要求的难度,机织面料比针织面料还要困难。机织与针织最明显的区别是:机织是由经纬交织而成,经纱与纬纱交织的地方有些弯曲,经纬纱线延伸与收缩关系不大,亦不发生转换,因此机织物一般比较紧实、硬挺。而针织面料是由一个线圈不断套结而成,因线圈是纱线在空间弯曲而成,而每个线圈均由一根纱线组成,线圈的高度和宽度在不同张力条件下,明显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因此针织物的延伸性大,蓬松/松软,线圈间滞留空气多,有温暖感。而机织物如果要达到上述吸湿发热指标的话,面料克重至少要达到480g/m2以上,但是存在面料厚重的缺陷。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机织物采用克重为250-400g/m2的话,极少能达到吸湿发热国家标准的目标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织物。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织物,所述织物包括经纱和纬纱,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交织在一起,其中,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中的至少一种纱线的部分或全部采用吸湿发热纤维。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经纱包括表经,其中,所述表经的部分或全部纱线采用吸湿发热纤维。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经纱包括里经,其中,所述里经的部分或全部纱线采用吸湿发热纤维。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纬纱包括表纬,其中,所述表纬的部分或全部纱线采用采用吸湿发热纤维。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纬纱包括里纬,其中,所述里纬的部分或全部纱线采用采用吸湿发热纤维。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吸湿发热纤维包括吸湿发热腈纶纱线或吸湿发热腈纶混纺纱线。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织物为复杂组织。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织物为重组织或双层及多层组织。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织物为双层组织或多层组织。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织物为接结双层组织。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吸湿发热纤维的设置比例至少为25%以上。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织物的克重为250-400g/m2。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均至少包括长丝纱和短纤纱,其中,所述长丝纱采用横截面为圆形或者异形截面的多根单纤维制成,所述短纤纱采用天然短纤维或者化纤纤维制成。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长丝纱和所述短纤纱均包括由多根单纤维制成的弹性纱。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根据国家标准GB/T29866-2013进行织物吸湿发热功能性测定,吸湿发热指标:最高升温值≥4℃,且30min内平均升温值≥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技术效果:相比于现有的针织物,采用本申请具有吸湿发热功能的机织物质量轻(克重在250-400g/m2),能够达到保温效果且保温时间较长,并且能够满足国家标准GB/T29866-2013进行织物吸湿发热功能性测定要求,即,同时满足最高升温值≥4℃和30min内平均升温值≥3℃。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本申请织物的组织结构图一;图2:本申请织物的组织结构图二;图3:本申请织物的组织结构图三;图4:本申请织物的组织结构图四;图5:本申请织物的组织结构图五;图6:本申请织物的组织结构图六。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申请的目的、特征和效果。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一种织物,所述织物包括经纱和纬纱,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交织在一起,其中,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中的至少一种纱线的部分或全部采用吸湿发热纤维。本申请采用本申请具有吸湿发热功能的机织物质量轻,能够达到保温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表经与里经的排列比为1:1,表纬、里纬以及接结纬的排列比为1:1:1。其中,表层经纱以符号表示,里层经纱以符号表示,表经与接结纬的交织点以符号表示,里经与接结纬的交织点以符号表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织物为机织物。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织物为复杂组织。进一步地,上述的织物,其中,所述织物为重组织或双层及多层组织。进一步地,所述织物优选为双层组织或多层组织。进一步地,所述织物优选为接结双层组织。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均至少包括长丝纱和短纤纱,其中,所述长丝纱采用横截面为圆形或者异形截面的多根单纤维制成,所述短纤纱采用天然短纤维或者化纤纤维制成。其中,长丝纱纤度为50d~300d,短纤纱纱支为10英支~80英支。所述长丝纱和所述短纤纱均包括由多根单纤维制成的弹性纱。通过设置弹性纱提高本实施例织物的弹性,以满足对织物舒适度的使用要求。其中,所述弹性纱包括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酰胺或者聚氨基甲酸酯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的弹性纤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经纱包括表经和里经,其中,所述里经的部分或全部纱线采用吸湿发热纤维。所述表经和未采用所述吸湿发热纤维的所述里经可采用上述长丝纱和短纤纱,其中,所述长丝纱采用横截面为圆形或者异形截面的多根单纤维制成,所述短纤纱采用天然短纤维或者化纤纤维制成。其中,长丝纱纤度为50d~300d,短纤纱纱支为10英支~80英支。进一步地,所述长丝纱和所述短纤纱均包括由多根单纤维制成的弹性纱,所述弹性纱包括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酰胺或者聚氨基甲酸酯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的弹性纤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纬纱包括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包括经纱和纬纱,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交织在一起,其中,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中的至少一种纱线的部分或全部采用吸湿发热纤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包括经纱和纬纱,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交织在一起,其中,所述经纱和所述纬纱中的至少一种纱线的部分或全部采用吸湿发热纤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纱包括表经和里经,其中,所述里经的部分或全部纱线采用吸湿发热纤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包括表纬和里纬,其中,所述里纬的部分或全部纱线采用采用吸湿发热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发热纤维包括吸湿发热腈纶纱线或吸湿发热腈纶混纺纱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为复杂组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为重组织或双层及多层组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为双层组织或多层组织。


8.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广明寇勇琦叶时平屠利平叶亦本于文同
申请(专利权)人:万姿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