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取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6786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5: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供电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移动取电装置,取电平台下侧两端均通过螺钉固定有两个轮座,轮座设置有通过螺钉连接的两部分,轮座的两边分别安装有深沟球轴承,两侧轴承之间设置有取电铜轮,取电铜轮两端的凸台与两轴承的内圈配合,取电铜轮的中心孔采用过盈配合与电刷的转子连接,电刷通过螺钉与轮座连接;取电铜轮外侧开设有沟槽,同侧取电铜轮的沟槽内穿设有导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轻巧,结构简单,没有其它附加设备,可搭载不同类型的仪器设备,不会对设备本身的功能造成影响;导线和取电铜轮之间是滚动摩擦,取电铜轮与导线的摩擦小,不易磨损,降低了使用成本。

A mobile power suppl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取电装置
本技术属于供电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移动取电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业内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移动设备的电能获取是个关键问题,通常采用蓄电池供电和电源直接供电两种方式为设备提供电能,功率小、不能长时间工作等问题限制了蓄电池供电方式在很多场合的应用。目前常使用的电源直接供电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直接取电方式:通过导线将电源与移动设备直接相连,为了防止电源线在移动过程中缠绕,通常将导线缠绕在放线轮上,放线轮随着设备的移动而转动,使导线保持合适的长度。这种方式通常使用在功率较大的设备中,对于轻型、小功率设备来说增加放线轮,增加了设备的重量,失去了轻便的效果,限制了设备的功能。2.滑触式取电方式:滑触式取电方式通常在移动设备的上方架设导线或者在下方铺设导轨,在移动设备上安装有滑动触头,与导线或者导轨接触,在设备移动的过程中实现不间断供电。在使用这种方式供电时,滑动触头与导线之间常采用滑动摩擦方式,导线和触头易磨损,容易存在接触不良的情况。上述供电方式多适用于大型设备,轻型设备在使用上述方式取电时需要增加收放线的设备,或者增加供电导线、导轨,增加了使用成本、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1)现有的直接取电方式多适用于大型设备,在轻型、小功率设备使用时需要增加放线轮,增加了设备的重量,限制了设备的功能;(2)现有的滑触式取电方式需要增加供电导线、导轨,增加了使用成本,滑动触头与导线之间常采用滑动摩擦方式,导线和触头易磨损,容易存在接触不良的情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为移动设备持续供电到目前为止很少有实现的,其难度是很大的。在国内可移动设备或者机器人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产业,以前很多方面是人工执行,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很少有人去研究,问题就没有被解决。现在智能制造在中国的兴起,移动设备如机器人等需要持续供电的需求产生。此外,一般的供电方式,要么是有线,很短距离的供电,人工收放电线,长距离和多次取电是有问题的;要么用电池,但换电池和充电都是很不方便的,也不利于长时间续航。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意义:填补国内外电厂输煤皮带巡检方面的空白;另外可以不间断的提供电源支持,使设备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实现对移动设备的持续供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取电装置。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移动取电装置设置有:取电平台;所述取电平台下侧两端均通过螺钉固定有两个轮座,轮座设置有通过螺钉连接的两部分,轮座的两边分别安装有深沟球轴承,两侧轴承之间设置有取电铜轮,取电铜轮两端的凸台与两轴承的内圈配合,取电铜轮的中心孔采用过盈配合与电刷的转子连接,电刷通过螺钉与轮座连接;电刷一端的电线与设备连接,另一端的电线用螺钉、压片固定在铜轮上,电刷相当于导线;取电铜轮外侧开设有沟槽,同侧取电铜轮的沟槽内穿设有导线。本技术轻巧,结构简单,没有其它附加设备,可搭载不同类型的仪器设备,不会对设备本身的功能造成影响;导线和取电铜轮之间是滚动摩擦,取电铜轮与导线的摩擦小,不易磨损,降低了使用成本。进一步,所述取电平台上侧前后两端中间均通过螺钉固定有压片,压片下端夹合固定有牵引缆索。本技术通过前后两端牵引缆索的牵引可带动取电平台进行移动。进一步,所述取电铜轮上的沟槽深度是导线直径的两倍。本技术的沟槽深度能够卡住导线确保平台稳定性。进一步,所述导线中间设置有铜导线,铜导线外侧缠绕有钢丝。本技术的导线由钢丝和铜导线绞制而成,提高了导线整体的强度,增加了导线的耐磨性,导线内部的铜导线提供了良好的导电性,既起到导电的作用也起到承重、导向的作用,集承重、导向、导电功于一体。进一步,所述轮座与取电平台本体之间通过绝缘垫片、绝缘螺钉连接。本技术通过绝缘垫片和绝缘螺钉可以防止平台本体带电。由于平台本体是金属外壳,电源与平台本体直接接触会造成短路,另外也会干扰通信,甚至损坏其他元器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取电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轮座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线截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取电平台;2、绝缘垫片;3、轮座;4、取电铜轮;5、绝缘螺钉;6、电刷;7、导线;8、压片;9、牵引缆索;10、轴承;11、沟槽;12、铜导线;13、钢丝。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取电装置包括:取电平台1、绝缘垫片2、轮座3、取电铜轮4、绝缘螺钉5、电刷6、导线7、压片8、牵引缆索9、轴承10、沟槽11、铜导线12、钢丝13。取电平台1下侧两端均通过螺钉固定有两个轮座3,轮座3设置有通过螺钉连接的两部分,轮座3的两边分别安装有深沟球轴承10,两侧轴承10之间设置有取电铜轮4,取电铜轮4两端的凸台与两轴承10的内圈配合,取电铜轮4的中心孔采用过盈配合与电刷6的转子连接,电刷6通过螺钉与轮座3连接;取电铜轮4外侧开设有沟槽11,同侧取电铜轮4的沟槽11内穿设有导线7。作为优选,取电平台4上侧前后两端中间均通过螺钉固定有压8片,压片8下端夹合固定有牵引缆索9。作为优选,取电铜轮4上的沟槽11深度是导线7直径的两倍。作为优选,导线7中间设置有铜导线12,铜导线12外侧缠绕有钢丝13。作为优选,轮座3与取电平台1之间通过绝缘垫片2、绝缘螺钉5连接。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技术在工作时,取电平台1放置在导线7上,导线7卡在取电铜轮4的沟槽11中,由于取电铜轮4上的沟槽11深度是导线7直径的两倍,所以取电平台1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两端的牵引缆索9拉动取电平台1沿导线7移动,拉动另外一侧的牵引缆索9,取电平台1向反方向移动。导线7分别连接电源的正负极,电流通过取电铜轮4、电刷6传送到平台上的设备,电刷相当于导线,电刷电源输入端固定在取电铜轮上,用压片将电刷的取电端电线固定在取电铜轮上,电刷电源输出端相应的正负极与机器人本体的电源正负极相连,这样机器人就有了电源供应。工作时电刷6负责将旋转的取电铜轮4上的电流传导到平台上相对静止的设备中,取代了传统的滑触式取电方式,减少了设备的磨损,为设备到的维护提供了方便。以上所述仅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取电装置设置有:/n取电平台;/n所述取电平台下侧两端均通过螺钉固定有两个轮座,轮座设置有通过螺钉连接的两部分,轮座的两边分别安装有深沟球轴承,两侧轴承之间设置有取电铜轮,取电铜轮两端的凸台与两轴承的内圈配合,取电铜轮的中心孔采用过盈配合与电刷的转子连接,电刷通过螺钉与轮座连接;/n取电铜轮外侧开设有沟槽,同侧取电铜轮的沟槽内穿设有导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取电装置设置有:
取电平台;
所述取电平台下侧两端均通过螺钉固定有两个轮座,轮座设置有通过螺钉连接的两部分,轮座的两边分别安装有深沟球轴承,两侧轴承之间设置有取电铜轮,取电铜轮两端的凸台与两轴承的内圈配合,取电铜轮的中心孔采用过盈配合与电刷的转子连接,电刷通过螺钉与轮座连接;
取电铜轮外侧开设有沟槽,同侧取电铜轮的沟槽内穿设有导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取电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同兰德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峻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