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6252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包括绝缘门槛结构、立柱绝缘包板结构以及门楣绝缘结构。绝缘门槛结构作为第一绝缘区与站台门立柱底座绝缘,乘客通道两侧立柱绝缘包板结构作为第二绝缘区使得乘客可触摸区域的金属包板与站台门立柱本体绝缘,门楣绝缘结构作为第三绝缘区与门楣两侧站台门立柱本体绝缘,保证乘客可触摸门楣处绝缘。三个绝缘区域整体结合起来保证整个乘客通道区域绝缘。

An overall insulation structure of subway platform door passenger pass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绝缘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
技术介绍
按照规范要求,地铁站台门结构需对地绝缘,为优先保证乘客安全,研发了一种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现有的地铁站台门为实现绝缘,大多采用在站台门主体与上下土建结构连接处进行绝缘的结构方案,这或多或少都有绝缘失效的可能,而且实施的各种后期补救措施也往往不尽人意,且持续维护费用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绝缘失效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所述站台门包括两立柱、连接于两立柱末端之间的门槛和连接于两立柱顶端之间的门楣,两根立柱相对的一侧为乘客通道侧,每根门柱朝向站台的一侧为站台侧,每根门柱朝向轨道的一侧为轨行侧,该绝缘结构包括绝缘门槛结构、立柱绝缘包板结构以及门楣绝缘结构;所述绝缘门槛结构包覆所述门槛,所述立柱绝缘包板结构包覆所述立柱,所述门楣绝缘结构包覆所述门楣。可选地,所述立柱绝缘包板结构包括绝缘内层,所述绝缘内层包括:包覆于所述乘客通道侧上的第一绝缘层;靠近所述轨行侧的第一绝缘层的边缘沿轨行侧向远离乘客通道侧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轨行侧上;靠近所述站台侧的第一绝缘层的边缘沿站台侧向远离乘客通道侧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绝缘层贴合于所述站台侧上;该立柱绝缘包板结构还包括金属外层,所述金属外层包括:贴合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宽度;靠近所述轨行侧的第一金属层的边缘沿轨行侧向远离乘客通道侧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靠近所述站台侧的第一金属层的边缘向远离乘客通道侧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三金属层与所述第三绝缘层之间形成一空间,所述空间内设置一连接所述第三绝缘层与所述第三金属层的连接件。可选地,该立柱绝缘包板结构还包括第四金属层和第五金属层,所魔窟第四金属层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轨行侧上,所述第五金属层至少部分贴合于同时相邻于所述轨行侧与所述站台侧的立柱侧面上。可选地,贴合于所述轨行侧上的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四金属层完全覆盖所述轨行侧。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层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面积,所述第二绝缘层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金属层的面积,所述第三绝缘层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金属层的面积。可选地,所述绝缘门槛结构包括复合金属内衬、门槛金属外层和金属底座,所述复合金属内衬固定于所述金属底座上,所述复合金属内衬与金属底座相邻的面为非可视面,复合金属内衬其他的面为可视面;所述门槛金属外层至少贴合于部分所述复合金属内衬的可视面上;所述复合金属内衬与所述门槛金属外层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可选地,所述复合金属内衬与所述金属底座之间设置有第二绝缘层。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完全包覆所述复合金属内衬。可选地,所述复合金属内衬的非可视面上设置有下部支撑件,所述下部支撑件与所述金属底座连接。可选地,所述绝缘内层沿立柱的外表面由绝缘内层的边缘分别向立柱的两端延伸,使得绝缘内层覆盖立柱本体的面积大于金属层覆盖所述绝缘内层的覆盖面积,所述门楣连接于所述绝缘内层上,所述门槛金属外层连接于所述绝缘内层上。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包括绝缘门槛结构、立柱绝缘包板结构以及门楣绝缘结构。绝缘门槛结构作为第一绝缘区与站台门立柱底座绝缘,乘客通道两侧立柱绝缘包板结构作为第二绝缘区使得乘客可触摸区域的金属包板与站台门立柱本体绝缘,门楣绝缘结构作为第三绝缘区与门楣两侧站台门立柱本体绝缘,保证乘客可触摸门楣处绝缘。三个绝缘区域整体结合起来保证整个乘客通道区域绝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的正视图;图2为立柱绝缘包板结构的绝缘内层上下延伸区域的放大图;图3为绝缘门槛结构的截面图;图4为图1中C处放大图;图5为图1中D处放大图;图6为图1中E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图1至图6。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所述站台门包括两立柱、连接于两立柱末端之间的门槛和连接于两立柱顶端之间的门楣,两根立柱相对的一侧为乘客通道侧,每根门柱朝向站台的一侧为站台侧,每根门柱朝向轨道的一侧为轨行侧,该绝缘结构包括绝缘门槛结构1、立柱绝缘包板结构2以及门楣绝缘结构3;所述绝缘门槛结构包覆所述门槛,所述立柱绝缘包板结构包覆所述立柱,所述门楣绝缘结构包覆所述门楣。另一实施例中,绝缘门槛结构为第一绝缘区,左右立柱绝缘包板结构为第二绝缘区,上部门楣绝缘结构为第三绝缘区,三个绝缘区域整体结合起来保证整个滑动门通道区域绝缘。如图2所示,该立柱绝缘包板结构2包括:包覆于所述乘客通道侧上的第一绝缘层251;靠近所述轨行侧的第一绝缘层251的边缘沿轨行侧向左延伸形成第二绝缘层252,所述第二绝缘层252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轨行侧上;靠近所述站台侧的第一绝缘层251的边缘沿站台侧向左延伸形成第三绝缘层253,所述第三绝缘层253贴合于所述站台侧上;该立柱绝缘包板结构还包括:贴合于所述第一绝缘层251上的第一金属层241,所述第一金属层241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251的宽度;靠近所述轨行侧的第一金属层241的边缘沿轨行侧向左延伸形成第二金属层242,所述第二金属层242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第二绝缘层252上;靠近所述站台侧的第一金属层241的边缘向左延伸形成第三金属层243,所述第三金属层43与所述第三绝缘层253之间形成一空间,所述空间内设置一连接所述第三绝缘层253与所述第三金属层243的连接件。本技术提供的绝缘层安装于金属层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所述站台门包括两立柱、连接于两立柱末端之间的门槛和连接于两立柱顶端之间的门楣,两根立柱相对的一侧为乘客通道侧,每根门柱朝向站台的一侧为站台侧,每根门柱朝向轨道的一侧为轨行侧,其特征在于,该绝缘结构包括绝缘门槛结构、立柱绝缘包板结构以及门楣绝缘结构;所述绝缘门槛结构包覆所述门槛,所述立柱绝缘包板结构包覆所述立柱,所述门楣绝缘结构包覆所述门楣。/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5 CN 20182187721851.一种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所述站台门包括两立柱、连接于两立柱末端之间的门槛和连接于两立柱顶端之间的门楣,两根立柱相对的一侧为乘客通道侧,每根门柱朝向站台的一侧为站台侧,每根门柱朝向轨道的一侧为轨行侧,其特征在于,该绝缘结构包括绝缘门槛结构、立柱绝缘包板结构以及门楣绝缘结构;所述绝缘门槛结构包覆所述门槛,所述立柱绝缘包板结构包覆所述立柱,所述门楣绝缘结构包覆所述门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绝缘包板结构包括绝缘内层,所述绝缘内层包括:
包覆于所述乘客通道侧上的第一绝缘层;
靠近所述轨行侧的第一绝缘层的边缘沿轨行侧向远离乘客通道侧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轨行侧上;
靠近所述站台侧的第一绝缘层的边缘沿站台侧向远离乘客通道侧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三绝缘层,所述第三绝缘层贴合于所述站台侧上;
该立柱绝缘包板结构还包括金属外层,所述金属外层包括:
贴合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绝缘层的宽度;
靠近所述轨行侧的第一金属层的边缘沿轨行侧向远离乘客通道侧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第二绝缘层上;
靠近所述站台侧的第一金属层的边缘向远离乘客通道侧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三金属层,所述第三金属层与所述第三绝缘层之间形成一空间,所述空间内设置一连接所述第三绝缘层与所述第三金属层的连接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铁站台门乘客通道整体绝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绝缘结构包板还包括第四金属层和第五金属层,所述第四金属层至少部分贴合于所述轨行侧上,所述第五金属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德刚李冬竹史涛周勇义胡兴宇谢知谷韦兵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