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57005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1: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速凝剂滴加装置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该滴加装置包括:滴管和储液装置;储液装置包括第一储液管、第二储液管、第三储液管、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第一储液管的一端与滴管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储液管连接并连通,第二储液管套设并滑动连接于第一储液管;第二储液管远离第一储液管的一端与第三储液管连通,第三储液管套设并滑动连接于第二储液管;第一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一齿条、第一矩形板、第一转动杆;第二控制机构包括第二齿轮、第二齿条、第二矩形板、第二转动杆。该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能够根据每次需要滴加的量调节储液装置的容积,确保每次滴加的速凝剂新鲜。

A dropping device of alkali free accele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
本技术属于速凝剂滴加装置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
技术介绍
速凝剂是一种掺入混凝土中能使混凝土迅速凝结硬化的外加剂。其掺用量仅占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的2%~3%,却能使混凝土在5min内初凝,10min内终凝。水泥速凝剂主要用于喷射混凝土及补漏工程中。在隧道、地下巷道等工程中可用喷射混凝土以达到快速凝结、高质量的目的。通常情况下,需要将速凝剂滴加进其他原料中混匀后进行使用,然而现有技术中,用于滴加速凝剂的装置存在着容积固定,当需要滴加量较大时,需要多次进行添加,费时费力;当需要的滴加量较小时,装置中会残余多余的速凝剂,长时间不用也难以保证其新鲜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该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能够根据每次需要滴加的量调节储液装置的容积,确保每次滴加的速凝剂新鲜。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优选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包括:滴管和储液装置;储液装置包括第一储液管、第二储液管、第三储液管、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第一储液管的一端与滴管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储液管连接并连通,第二储液管套设并滑动连接于第一储液管;第二储液管远离第一储液管的一端与第三储液管连通,第三储液管套设并滑动连接于第二储液管,第三储液管远离第二储液管的一端开设有进液口;第一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一齿条、第一矩形板、第一转动杆;第一矩形板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一储液管的轴心线设置,第一矩形板的一端与第一储液管靠近滴管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转动杆连接,第一转动杆的轴心线垂直于第一矩形板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转动杆的一端与第一矩形板可转动地连接,第一齿轮套设于第一转动杆,第一齿轮的转动轴心线与第一转动杆的轴心线重合;第一齿条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储液管的轴心线设置,第一齿条的一端与第二储液管远离第三储液管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齿轮啮合;第二控制机构包括第二齿轮、第二齿条、第二矩形板、第二转动杆;第二矩形板的长度方向垂直于第二储液管的轴心线设置,第二矩形板的一端与第二储液管靠近第一储液管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转动杆连接,第二转动杆的轴心线垂直于第二矩形板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转动杆的一端与第二矩形板可转动地连接,第二齿轮套设于第二转动杆,第二齿轮的转动轴心线与第二转动杆的轴心线重合;第二齿条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储液管的轴心线设置,第二齿条的一端与第三储液管靠近第二储液管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齿轮啮合。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二储液管远离第三储液管的端部的内侧壁凹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沿第二储液管的周向延伸,第一凹槽内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储液管的外侧壁形成密封的第一密封圈。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三储液管靠近第二储液管的端部的内侧壁凹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沿第三储液管的周向延伸,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用于与第二储液管的外侧壁形成密封的第二密封圈。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滴管设置有开关阀。进一步地,在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储液管、第二储液管和第三储液管均设置有刻度线。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包括滴管和储液装置;根据上述储液装置和滴管各自结构的设计,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设计得到的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能够根据依次滴液所需量进行添加,通过采用控制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来调节第一储液管、第二储液管和第三储液管的相对位置来达到调节储液装置容积大小的目的,可确保每次滴加的速凝剂新鲜,一次放料完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的第一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的第二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的第三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110-滴管,120-储液装置,121-第一储液管,122-第二储液管,123-第三储液管,124-第一控制机构,125-第二控制机,111-开关阀,1221-第一密封圈,1231-第二密封圈,1232-进液口,1241-第一齿轮,1242-第一齿条,1243-第一矩形板,1244-第一转动杆,1251-第二齿轮,1252-第二齿条,1253-第二矩形板,1254-第二转动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100,包括:滴管110和储液装置120。在本实施例中,储液装置120的结构不作具体限制,进一步地,储液装置120包括第一储液管121、第二储液管122、第三储液管123、第一控制机构124和第二控制机125构。请参阅图1,第一储液管121的一端与滴管110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储液管122连接并连通,第二储液管122套设并滑动连接于第一储液管12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滴管110设置有开关阀111用以控制放料。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储液管122靠近第一储液管121的端部(图中未标注)的内侧壁(图中未标注)凹设有第一凹槽(图中未标注),第一凹槽沿第二储液管122的周向延伸,第一凹槽内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储液管121的外侧壁形成密封的第一密封圈1221,以防止漏液的情况发生。请参阅图1,第二储液管122远离第一储液管121的一端与第三储液管123连通,第三储液管123套设并滑动连接于第二储液管122,第三储液管123远离第二储液管122的一端开设有进液口1232。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储液管123靠近第二储液管122的端部(图中未标注)的内侧壁(图中未标注)凹设有第二凹槽(图中未标注),第二凹槽沿第三储液管123的周向延伸,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用于与第二储液管122的外侧壁形成密封的第二密封圈1231,以防止漏液的情况发生。请参阅图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液管121、第二储液管122和第三储液管123均设置有刻度线,用以计量滴液的体积。请参阅图2-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机构124用于调节第一储液管121和第二储液管122的相对容积。第一控制机构124的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滴管和储液装置;/n所述储液装置包括第一储液管、第二储液管、第三储液管、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所述第一储液管的一端与所述滴管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液管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储液管套设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储液管;所述第二储液管远离所述第一储液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储液管连通,所述第三储液管套设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储液管,所述第三储液管远离所述第二储液管的一端开设有进液口;/n所述第一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一齿条、第一矩形板、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矩形板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储液管的轴心线设置,所述第一矩形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液管靠近所述滴管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轴心线垂直于所述第一矩形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矩形板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齿轮的转动轴心线与所述第一转动杆的轴心线重合;所述第一齿条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储液管的轴心线设置,所述第一齿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液管远离所述第三储液管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n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包括第二齿轮、第二齿条、第二矩形板、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矩形板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储液管的轴心线设置,所述第二矩形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液管靠近所述第一储液管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杆连接,所述第二转动杆的轴心线垂直于所述第二矩形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矩形板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轴心线与所述第二转动杆的轴心线重合;所述第二齿条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储液管的轴心线设置,所述第二齿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储液管靠近所述第二储液管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碱速凝剂滴加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滴管和储液装置;
所述储液装置包括第一储液管、第二储液管、第三储液管、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所述第一储液管的一端与所述滴管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液管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储液管套设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储液管;所述第二储液管远离所述第一储液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储液管连通,所述第三储液管套设并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储液管,所述第三储液管远离所述第二储液管的一端开设有进液口;
所述第一控制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一齿条、第一矩形板、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矩形板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储液管的轴心线设置,所述第一矩形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液管靠近所述滴管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连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轴心线垂直于所述第一矩形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矩形板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齿轮的转动轴心线与所述第一转动杆的轴心线重合;所述第一齿条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储液管的轴心线设置,所述第一齿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液管远离所述第三储液管的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包括第二齿轮、第二齿条、第二矩形板、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矩形板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储液管的轴心线设置,所述第二矩形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中建何晓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琪汇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