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塑剂中和循环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5433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8 0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塑剂中和循环罐,属于增塑剂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包括中和罐体,中和罐体的轴线方向设置有搅拌结构;其特征在于:中和罐体的内壁等间距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折流板,相邻的折流板之间设置有一个回流口,回流口通过管道设置有缓冲罐,折流板设置成弯折结构,弯折面上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排气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回流泵增加了混合能力,提高了混合效果;折流板避免了因搅拌产生的剪切力,导致气体进入回流泵降低工作效率的问题;折流板设置成弯折结构,上板和下板之间设置有斜板,斜板的端面上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排气孔,在满足增加搅拌效果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将气泡排出,避免过多的气体从回流口进入缓冲罐。

A plasticizer neutralization circulation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塑剂中和循环罐
:本技术属于增塑剂生产设备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增塑剂中和循环罐。
技术介绍
:在增塑剂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利用碱液与辛醇溶液在搅拌的作用下,进行中和反应,但是由于辛醇不溶于水,而碱液溶于水,导致了碱液与辛醇相容性较差,接触面积较少,从而导致了碱液与辛醇溶液的中和反应效果较差;目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的人员多采用不同的搅拌结构或利用过量的碱液进行中和反应,这样导致了碱液的使用量与辛醇的使用质量比甚至达到了10:1。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增塑剂中和循环罐;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由于辛醇不溶于水,而碱液溶于水,为了获得更好的中和效果,碱液的使用量较大;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回流设备气流的进入水泵,导致水泵工作条件不稳定,使用往复循环泵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往复循环泵效率低特别是由于气流的原因导致运输效率更低。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增塑剂中和循环罐,包括中和罐体,中和罐体的轴线方向设置有搅拌结构;其特征在于:中和罐体的内壁等间距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折流板,相邻的所述折流板之间设置有一个回流口,所述回流口通过管道设置有缓冲罐,所述缓冲罐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通过导气管与中和罐体的顶部相通;所述缓冲罐的底部通过导液管与回流泵相连,所述回流泵通过导液管与中和罐体的中上部相通。进一步地,所述的中和罐体内设有辛醇和碱液的混合液体。进一步地,所述辛醇和碱液的质量比为1:2-3。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罐的顶部设置有排气阀,所述排气阀与真空管道相连。进一步地,所述折流板设置成弯折结构,对应弯折面上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排气孔。进一步地,所述弯折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上板和下板,上板和下板之间设置有斜板,斜板的端面上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排气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中和罐体的一侧设置有回流泵,从而将罐体底部的密度较大的碱水回流打到灌顶密度较小的辛醇处,从而增加了混合能力,提高了混合效果;相邻的所述折流板之间设置有一个回流口,回流口通过管道设置有缓冲罐,避免了因搅拌产生的剪切力,导致气体进入回流泵降低工作效率的问题;折流板设置成弯折结构,上板和下板之间设置有斜板,斜板的端面上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排气孔,在满足增加搅拌效果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将气泡排出,避免过多的气体从回流口进入缓冲罐。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回流口;2.折流板;3.中和罐体;4.搅拌结构;5.缓冲罐;6.回流泵;7.上板;8.斜板;9.排气孔;10.下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现在将参考附图1-2更全面地描述。在对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后”、“左下”、“右上”、“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增塑剂中和循环罐,包括中和罐体(3),中和罐体(3)的轴线方向设置有搅拌结构(4);其特征在于:中和罐体(3)的内壁等间距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折流板(2),相邻的所述折流板(2)之间设置有一个回流口(1),所述回流口(1)通过管道设置有缓冲罐(5),所述缓冲罐(5)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通过导气管与中和罐体(3)的顶部相通;所述缓冲罐(5)的底部通过导液管与回流泵(6)相连,所述回流泵(6)通过导液管与中和罐体(3)的中上部相通。进一步地,所述的中和罐体(3)内设有辛醇和碱液的混合液体。进一步地,所述辛醇和碱液的质量比为1:2-3。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罐(5)的顶部设置有排气阀,所述排气阀与真空管道相连。进一步地,所述折流板(2)设置成弯折结构,对应弯折面上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排气孔(9)。进一步地,所述弯折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上板(7)和下板(10),上板(7)和下板(10)之间设置有斜板(8),斜板(8)的端面上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排气孔(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为一种增塑剂中和循环罐,具体工作时,1.开启搅拌,中和罐体(3)内的辛醇和碱液的混合液体在搅拌的作用下进行中和反应,搅拌桨的剪切力带动辛醇和碱液的混合液体进行圆周运动,中和罐体(3)的内壁等间距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折流板(2),促进了物料上下流动;2.所述折流板(2)设置成弯折结构,对应弯折面上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排气孔(9),所述弯折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上板(7)和下板(10),上板(7)和下板(10)之间设置有斜板(8),斜板(8)的端面上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排气孔(9),上板(7)与斜板(8)的夹角防止了辛醇和碱液的进一步地分层,同时排气孔(9)能够使撞击后的气体快速排出,避免了聚集在折流板(2)的内侧,这样折流板(2)之间设置有一个回流口(1),避免过多的气体从回流口进入缓冲罐;3.回流口(1)通过管道设置有缓冲罐(5),所述缓冲罐(5)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通过导气管与中和罐体(3)的顶部相通;从而将罐体底部的密度较大的碱水回流打到灌顶密度较小的辛醇处,从而增加了混合能力,提高了混合效果;并且将进入到缓冲罐(5)的气体通过排气口回流到中和罐体(3),实现了液体和气体的双向回流,避免了有机气体外溢导致环境的污染。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塑剂中和循环罐,包括中和罐体(3),中和罐体(3)的轴线方向设置有搅拌结构(4);其特征在于:中和罐体(3)的内壁等间距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折流板(2),/n相邻的所述折流板(2)之间设置有一个回流口(1),所述回流口(1)通过管道设置有缓冲罐(5),所述缓冲罐(5)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通过导气管与中和罐体(3)的顶部相通;/n所述缓冲罐(5)的底部通过导液管与回流泵(6)相连,所述回流泵(6)通过导液管与中和罐体(3)的中上部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塑剂中和循环罐,包括中和罐体(3),中和罐体(3)的轴线方向设置有搅拌结构(4);其特征在于:中和罐体(3)的内壁等间距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折流板(2),
相邻的所述折流板(2)之间设置有一个回流口(1),所述回流口(1)通过管道设置有缓冲罐(5),所述缓冲罐(5)的顶部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排气口通过导气管与中和罐体(3)的顶部相通;
所述缓冲罐(5)的底部通过导液管与回流泵(6)相连,所述回流泵(6)通过导液管与中和罐体(3)的中上部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塑剂中和循环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和罐体(3)内设有辛醇和碱液的混合液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军臣刘同友曹迎东
申请(专利权)人:济宁长兴塑料助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