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辉煌专利>正文

分水器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5126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水器结构改良,该分水器包括进水端及二出水端,该进水端与第一出水端成同轴向配置,其间借一隔墙分隔,第二出水端呈侧向伸设于进水端与第一出水端之间的一侧部,该进水端透过一曲折的中置式导流管与第二出水端的流道相通,第二出水端与第一出水端之间则透过中置式导流管旁侧的转向导流孔道相通;借此当第二出水端的出水组件开启时,导入的水流能够透过中置式导流管产生喷水流以将水流往第一出水端的出口方向带引,同时对转向导流孔道产生反向抽吸力而能防止水流从第一出水端流出;因此,所述分水器借由流道的设置可自动切换流路,其整体可一体成型而无须组配作动件,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又具无须手动操作的使用便利性。(*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分水器结构,特别是指一种无作动件设置的分水器结构改良
技术介绍
分水器是一种用以控制水路流向的水路控制构件,更具体而言,其一般被组装在单一进水口而有双出水口的流路上,借以可控制水流由第一出水口或是第二出水口流出。至于上述分水器的常见结构,如图1所示,该图所述的分水器是一种相当普遍常见的外控式型态,该分水器A1组设于一给水装置10的进水端13与第一出水端11及第二出水端12的侧向交会处,该分水器10包括外部一控制钮21与位于内部的一球阀22,使用时借由扳转控制钮21调控其内部球阀22的转向,即可达成切换流路的目的;但是,这种常见分水器结构由于使用上必须由使用者手动操作,因此存在使用不方便的缺点,且构造上必须组配控制钮21及球阀22等相关构件,更造成组件繁琐、徒增制造组装成本的问题;如图2、图3所示,另一种外控式型态的分水器A2,该分水器组设于一给水装置10B的进水端13B与互呈分叉状的第一出水端11B及第二出水端12B的侧向交会处,该分水器A2包括外部一控制钮21B与位于内部的一轴状阀22B,该轴状阀设有分隔的一直向穿孔23及一斜向穿孔24,当该控制钮21B切置于第一角度时(如图2所示),构成该直向穿孔23连通进水端13B和第一出水端11B的流路状态;而当该控制钮21B切置于第二角度时(如图3所示),构成该斜向穿孔24连通进水端13B和第二出水端12B的流路状态;这种外控式型态的分水器A2缺点如同前述分水器A1,即不再赘述;另如图4所示,该图所述的分水器A3是一种内控式结构型态,其组设于给水装置30的内部,由一活动阀杆41及一弹簧42组成,其作动上无须人手操控,当给水装置30的第一出水端31呈关闭状态而成转向设置的第二出水端32的出水头33打开时,其水压将大于弹簧42的弹力而推动活动阀杆41位移,使水流向第二出水端32;反之当该第一出水端31呈开启状态时(即图4所示状态),水流W则往直向顺畅的第一出水端31流去,弹簧42则将活动阀杆41反推而关闭第二出水端32;但是,这种内控式的分水器A3使用上虽因为无须手动操作而较为方便,但其构造上仍因为必须组配活动阀杆41及弹簧42等相关构件而同样存在组件繁琐、徒增制造组装成本的问题。因此,针对上述常见分水器使用上所存在的问题,如何开发一种构造上可更为精简又无须手动操作、更具理想实用性的创新结构,实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加以努力研发突破的目标及方向。有鉴于此,本设计人本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的目标,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终得一确具实用性的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常见分水器无论是外控式或内控式型态,均存在组构件繁琐而导致制造组装不便、徒增成本的问题,提供一种无作动件设置的可自动切换流路的分水器结构改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分水器包括一进水端以及一第一出水端及一第二出水端,其中所述第二出水端必须组接具有开关的出水组件;其解决问题的技术特点,主要是使该进水端与第一出水端成同轴向配置,但进水端与第一出水端之间借一隔墙加以分隔,该第二出水端则呈侧向伸设于前述进水端与第一出水端之间的其中一侧部,其中所述进水端透过一转向的中置式导流管与该第二出水端的流道相通,且令该中置式导流管的流道截面积与第二出水端流道截面积比例在1∶15至1∶18之间,又第二出水端与第一出水端之间则透过中置式导流管旁侧的转向导流孔道相通;借此,当该第二出水端的出水组件为开启状态时,由进水端导入的水流透过该所述中置式导流管产生强劲喷水流,以将水流往第一出水端的出口方向带引,借此同时对旁侧的转向导流孔道产生反向抽吸的作用力,进而达到防止水流从第一出水端流出的目的;反之,当该第二出水端的出水组件为关闭状态时,导入的水流透过中置式导流管进入第一出水端后,进一步由转向导流孔道导引至第一出水端流出;因此,本技术所述的分水器仅借由其流道的特殊规划设计即可达到自动切换流路的目的。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分水器相比,本技术分水器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其一,整体分水器构造可一体成型,无须组配作动件,可省去费时的构件组装过程,即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更符合较佳的产业利用性。其二,分水器本身流路切换功能无须手动操作,特具使用上的便利性。附图说明图1是常见结构第一例的平面剖视图;图2是常见结构第二例的第一种流路状态平面剖视图;图3是常见结构第二例的第二种流路状态平面剖视图;图4是常见结构第三例的平面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分水器结构的立体外观图;图6是本技术分水器结构的立体局部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分水器结构的平面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分水器结构的平面仰视图;图9是本技术分水器的流路状态示意图一;图10是本技术分水器的流路状态示意图二;图11是图10所示流路状态的另一侧向剖面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分水器的组配应用实施例图一;图13是本技术分水器的组配应用实施例图二;图14是本技术分水器的组配应用实施例图三;图15是本技术分水器的组配应用实施例图四;图16是本技术分水器的组配应用实施例图五;图17是本技术分水器的组配应用实施例图六;图18是本技术分水器的组配应用实施例图七。具体实施方式如图5至图8所示,本技术分水器结构改良的较佳实施例,该所述分水器50包括一进水端53以及一第一出水端51及一第二出水端52,第二出水端52必须组接具有开关的出水组件(后文有举例);又,该进水端53与第一出水端51成同轴向配置,但进水端53与第一出水端51之间借一隔墙54加以分隔,该第二出水端52则呈侧向伸设于前述进水端53与第一出水端51之间的其中一侧部,所述进水端53透过一转向的中置式导流管55与该第二出水端52的流道56相通,且该中置式导流管55的流道截面积B1与第二出水端52流道56的流道截面积B2比例为1∶15至1∶18之间者为较佳(如图7所示),如此以使水流从该中置式导流管55导出时能产生预期的强劲喷流;又第二出水端52与第一出水端51之间则透过中置式导流管55旁侧的转向导流孔道57相通。其中,该分水器50整体可为塑料材质一体射出成型。其中,该进水端53及第一出水端51可为螺接槽型式(即内螺纹型式)。其中,该第二出水端52可为螺接管型式(即外螺纹型式)。其中,该第二出水端52与进水端53、第一出水端51可呈90°夹角的侧向对应关系。其中,该所述中置式导流管55的出水端551可为由该第二出水端52的流道56内端壁561往外(指出水方向)凸伸预定长度的凸管型态(如图6、图9、图10所示)。借由上述的结构、组成,兹就本技术的使用作动情形说明如下如图9所示,当该第二出水端52的出水组件为开启状态时,由进水端53导入的水流W1透过该所述中置式导流管55产生强劲喷水流W2,以将水流往第一出水端的出口方向带引,借此同时对旁侧的转向导流孔道产生反向抽吸的作用力W3,进而达到防止水流从第一出水端51流出的目的。如图10、图11所示,反之当该第二出水端52的出水组件为关闭状态时,导入的水流W4透过中置式导流管55进入第二出水端52后,进一步由旁侧的转向导流孔道57曲折导引至第一出水端51流出。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水器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水器包括一进水端以及一第一出水端及一第二出水端;且其中,该进水端与第一出水端成同轴向配置,但进水端与第一出水端之间借一隔墙加以分隔,该第二出水端则呈侧向伸设于前述进水端与第一出水端之间的其中一侧部,其中该进水端透过一中置式导流管与该第二出水端的流道相通,该第二出水端与第一出水端之间则透过中置式导流管旁侧的转向导流孔道相通;借此构成一无作动件的分水器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辉煌
申请(专利权)人:林辉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