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R的驾驶应急处置训练装置和训练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4826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7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MR的驾驶应急处置训练装置,包括:控制单元、数据采集与姿态解算单元、驾驶主舱、体感单元、MR图像单元和音效单元;所述驾驶主舱提供模拟驾驶的乘坐与操作环境;驾驶主舱安装在体感单元上;所述体感单元用于带动驾驶主舱动作,使驾驶主舱获得模拟真实驾车的车辆姿态和驾驶动感;驾驶主舱和体感单元分别连接数据采集与姿态解算单元、数据采集与姿态解算单元连接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分别连接MR图像单元和音效单元;该装置适应性好、安全可靠、技能提升效果明显。

Train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emergency response based on M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MR的驾驶应急处置训练装置和训练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驾驶模拟训练装置,尤其是一种基于MR(混合现实)的驾驶应急处置训练装置和训练方法,属于车辆驾驶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领域。
技术介绍
据统计,2014年以来我国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中,超过40%存在驾驶人应急处置或操作不当。驾驶人面对突发事件(制动不良或失效、机械故障等)的应急处置水平成为事故预防,特别是重特大事故预防的关键。因此,加强机动车驾驶人驾驶过程中的应急处置教育和训练,受到行业的普遍重视。由于汽车驾驶模拟训练教育技术可以营造虚拟道路环境,体验者在虚拟环境中训练,具有安全、灵活、针对性强、技能提升快、成本低等优势,逐步成为车辆驾驶技能训练教育的主流。针对技能生疏、缺乏经验的新驾驶人以及安全风险高、事故责任重的营运驾驶人,在应急处置训练教育方面,现有汽车驾驶模拟训练教育装置仍然无法满足训练需要,导致教育训练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MR的驾驶应急处置训练装置,以及相应的训练方法,将虚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MR的驾驶应急处置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1)、数据采集与姿态解算单元(2)、驾驶主舱(3)、体感单元(4)、MR图像单元(5)和音效单元(6);/n所述驾驶主舱(3)提供模拟驾驶的乘坐与操作环境;驾驶主舱(3)安装在体感单元(4)上;/n所述体感单元(4)用于带动驾驶主舱(3)动作,使驾驶主舱(3)获得模拟真实驾车的车辆姿态和驾驶动感;/n驾驶主舱(3)和体感单元(4)分别连接数据采集与姿态解算单元(2)、数据采集与姿态解算单元(2)连接控制单元(1);控制单元(1)分别连接MR图像单元(5)和音效单元(6);/n数据采集与姿态解算单元(2)获取驾驶主舱(3)的操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MR的驾驶应急处置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1)、数据采集与姿态解算单元(2)、驾驶主舱(3)、体感单元(4)、MR图像单元(5)和音效单元(6);
所述驾驶主舱(3)提供模拟驾驶的乘坐与操作环境;驾驶主舱(3)安装在体感单元(4)上;
所述体感单元(4)用于带动驾驶主舱(3)动作,使驾驶主舱(3)获得模拟真实驾车的车辆姿态和驾驶动感;
驾驶主舱(3)和体感单元(4)分别连接数据采集与姿态解算单元(2)、数据采集与姿态解算单元(2)连接控制单元(1);控制单元(1)分别连接MR图像单元(5)和音效单元(6);
数据采集与姿态解算单元(2)获取驾驶主舱(3)的操作信号,并通过传感器获取体感单元(4)的运动状态信号,并输出至控制单元(1);控制单元(1)至少根据收到的信号实时控制控制MR图像单元(5)和音效单元(6)分别输出相匹配的图像和声音信号,模拟真实驾车时的景象和声音,并控制体感单元(4)带动驾驶主舱(3)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R的驾驶应急处置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控制单元(1)中设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应急处置训练方案;控制单元(1)根据训练方案的内容控制MR图像单元(5)输出相应的训练场景画面、控制音效单元(6)输出相应的训练场景声音、控制体感单元(4)做出相应的动作,构成虚拟驾驶场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R的驾驶应急处置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驾驶主舱(3)包括外壳(301)、仪表盘(302)、方向盘(303)、座椅(304)、换挡器(305);外壳(301)内前部设置仪表盘(302)和方向盘(303),方向盘(303)后方设置座椅(304),座椅(304)右侧设置换挡器(305)。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MR的驾驶应急处置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体感单元(4)采用能够实现俯仰、侧倾两个方向上的单独运动和复合运动两自由度运动平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MR的驾驶应急处置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两自由度运动平台包括两个电动缸(401)、上支臂(402)、下支臂(403)和框架(404);两个电动缸(401)分设在驾驶主舱(3)前部两侧,电动缸(401)的上端通过上支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穆雄高岩严锡蕾董伟光罗毅
申请(专利权)人: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