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4350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7 22: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成型模具,包括凹模,凹模上部分设置有呈圆柱形且用于存储坯料的挤压腔,挤压腔内设置有沿挤压腔内壁上下往复运动的挤压杆,挤压腔底部开设有多个分流孔,每个分流孔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下方设置有与所有分流通道连通的焊合室,所述焊合室下方设置有与焊合室连通的成型腔,所述凹模外套设有加热线圈,对凹模和挤压腔内的坯料进行加热。以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与平面分流挤压作为基础,融合了两种不同挤压方法,进行超细晶镁合金的热塑性成型的。

Forming die for preparing ultrafine grain magnesium allo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成型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薄壁管材成形的
,具体涉及用于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镁合金具有高比强度、高比刚度以及低密度的特点使其较为广泛应用于3C以及航空航天领域。但由于镁合金的密排六方结构,基面是其主要的滑移面,滑移系少,室温下表现出很高的各向异性,因此具有较差的塑性成形能力。挤压加工是镁合金成形的常见方法。在传统的正向挤压生产过程,会形成沿管材挤压方向的带状组织和强烈的基面织构,造成管材的各向异性,从而降低成形管材的力学性能。这些形成的基面织构还很容易在薄管的二次加工中造成轻合金铸造组织中的缩孔、疏松等缺陷,使得管材尤其是薄管的加工精度变差。并且,传统挤压后的镁合金合金制件横向截面组织为等轴晶粒,挤压后的纵向截面组织变成细长晶粒,对其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工艺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制备高性能、超细晶镁合金的大塑性变形方法,坯料经过转角区时,在横截面积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受到强烈的剪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沿管材挤压方向的带状组织和强烈的基面织构。随着挤压道次的增加,坯料累积的应变不断增大,从而使得其内部的位错密度增加,促进动态再结晶的进行;平面分流挤压是工厂中最为常见的挤压加工方式,具有生产效率高、操作简单、可以生产复杂型材等优点。高强韧性的镁合金原材料及镁合金制品的研发是当下以及未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如果能设计加工出高性能的镁合金制品,那么镁合金在高比强度、高比刚度、轻量化方面的优势将更加明显,促进其在更多领域更加广泛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与平面分流挤压作为基础,融合了两种不同挤压方法的优势,进行超细晶镁合金的热塑性成型的用于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成型模具。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用于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成型模具,包括凹模,所述凹模上部分设置有呈圆柱形且用于存储坯料的挤压腔,所述挤压腔底部开设有多个分流孔,每个分流孔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下方设置有与所有分流通道连通的焊合室,所述焊合室下方设置有与焊合室连通的成型腔,所述凹模外套设有加热线圈,对凹模和挤压腔内的坯料进行加热。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事先将坯料放置在挤压腔内,启动加热线圈,加热线圈对坯料加热到适合温度后,控制挤压杆沿着挤压腔内壁向下运动,推动坯料缓慢经分流孔进入到分流通道,分流通道对坯料进行挤压剪切,使得坯料横截面积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受到强烈的剪切作用,能够减少或消除镁合金中显微孔洞等缺陷,提高制品的致密性,破碎枝晶以及形成细小的等轴晶,坯料随着自身重力再向下运动,进入到成型腔,在成型腔逐渐成型,形成超细晶镁合金。进一步,所述挤压腔的中心线和成型腔的中心线相重合。这样设计,使得保证坯料竖直向下并快速形成超细晶镁合金,效率高。进一步,所述多个分流通道绕凹模中心线均匀分布。分流通道根据所需制件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个数,这样可以累积坯料更多的应变量,加深坯料动态再结晶的程度,进一步细化坯料晶粒。进一步,所述分流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挤压通道、斜向转角通道以及第二段挤压通道,所述第一段挤压通道和第二段挤压通道均呈竖直设置,且第一段挤压通道的中轴线与第二段挤压通道的中轴线相错开,斜向转角通道向凹模中心线方向倾斜设置。通过第一段挤压通道、斜向转角通道以及第二段挤压通道形成了单个等通道转角挤压,等通道转角挤压的引入使得坯料经过转角区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坯料沿挤压方向的带状组织和强烈的基面织构。而且随着挤压道次以及斜向转角通道的增加,坯料累积的应变不断增大,从而使得其内部的位错密度增加,促进动态再结晶的进行、有效地细化晶粒。进一步,所述焊合室呈倒圆台结构,焊合室上端的直径大于下端的直径。焊合室的作用是将分流通道内的坯料进行焊合,坯料再流向成型腔进行成型,这里将焊合室设计为倒圆台结构,使得焊合室上端的直径大于下端的直径,这样就能够保证焊合室上端能够连通多个分流通道,下端限制坯料流向成型腔内的量,进一步保证成型腔内超细晶镁合金成型时间。进一步,所述成型腔为多个成型通道,所述每个成型通道顶部均与焊合室连通,所述成型通道的底部为出料口。设置多个成型通道可以同时生产多根管材或棒料等型材,此制备方式简洁、成形过程简单、安全。进一步,所述成型通道呈圆柱状,所述成型通道中部设置有模芯,所述模芯外侧面与所述成型通道的内壁之间形成挤压通道。当需要生产管材时,需要设置模芯,该模芯的外径就是需要管材的内径,因此,坯料通过挤压通道形成所需厚度的管材。进一步,还包括热电偶和与热电偶电连接的温度转换器,所述料筒上设置有耐高温的热电偶探头,所述热电偶探头与热电偶电连接。通过热电偶探头将实时的电热传递给热电偶处,通过热电偶与温度转换器连接,将电热转化为温度信号,用其测量凹模与坯料的温度及其变化情况。进一步,还包括温度记录仪,所述温度记录仪与温度转化器电连接。用于记录凹模与坯料的温度及其变化情况。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将等通道转角挤压和平面分流挤压结合起来就兼具两者的优点。等通道转角挤压的引入使得坯料经过转角区时,在横截面积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受到强烈的剪切作用,能够减少或消除镁合金坯料中显微孔洞等缺陷,提高制品的致密性,破碎坯料内的枝晶,并形成细小的等轴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坯料沿挤压方向的带状组织和强烈的基面织构,而且随着挤压道次以及斜向转角通道的增加,坯料累积的应变不断增大,从而使得其内部的位错密度增加,促进动态再结晶的进行、有效地细化晶粒。2、本专利技术中的平面分流挤压的引入可以挤压双分流通道或者多个分流通道的分流挤压腔,并形成复杂的空心管材或棒材,设置多个成型通道可以同时生产多根空心管材或棒料此制备简洁、成形过程简单、安全,同时,还可以在普通的型棒挤压机进行,生产周期短。3、本专利技术将两种不同的挤压方式结合起来,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对复合挤压成型有一定指导性的作用。4、本装置与一般装置相比,利用热电偶与温度转换器测量与记录温度,可以直观、准确了解到模具与坯料的温度以及在成形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5、模具的体积较小,节约了生产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此工艺将会实现连续稳定生产,简化了生产工艺,成形的速度快,便于实现自动化控制,适用范围广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用于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1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现有普通挤压的管材晶粒微观组织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成型管材晶粒微观组织图。图5为普通挤压和本专利技术成型管材的硬度对比。图中:挤压杆1、凹模2、坯料3、加热线圈4、成型腔5、焊合室6、分流通道7、模芯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参见图1,用于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成型模具,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用于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凹模,所述凹模上部分设置有呈圆柱形且用于存储坯料的挤压腔,所述挤压腔内设置有沿挤压腔内壁上下往复运动的挤压杆,所述挤压腔底部开设有多个分流孔,每个分流孔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下方设置有与所有分流通道连通的焊合室,所述焊合室下方设置有与焊合室连通的成型腔,所述凹模外套设有加热线圈,对凹模和挤压腔内的坯料进行加热。/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凹模,所述凹模上部分设置有呈圆柱形且用于存储坯料的挤压腔,所述挤压腔内设置有沿挤压腔内壁上下往复运动的挤压杆,所述挤压腔底部开设有多个分流孔,每个分流孔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下方设置有与所有分流通道连通的焊合室,所述焊合室下方设置有与焊合室连通的成型腔,所述凹模外套设有加热线圈,对凹模和挤压腔内的坯料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腔的中心线和成型腔的中心线相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分流通道绕凹模中心线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制备超细晶镁合金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挤压通道、斜向转角通道以及第二段挤压通道,所述第一段挤压通道和第二段挤压通道均呈竖直设置,且第一段挤压通道的中轴线与第二段挤压通道的中轴线相错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直妍梁鹏程洪兴胡红军田野戴庆伟代俊林干松林李兴林冉兴张丁非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