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84279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7 21: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肢体康复外骨骼和应用该肢体康复骨骼的肢体康复系统,肢体康复外骨骼包括转动连接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导轮组件设于第一支撑杆背离第二支撑杆的端部,第二导轮组件设于第二支撑杆背离第一支撑杆的端部,传动组件连接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动力装置设于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并与传动组件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在采用外骨骼辅助人体康复时,起到导向的作用,并贴合肢体的运动轨迹,提高康复效果。与此同时,使用过程中动力装置的位置几乎是不变的,因此能够避免动力装置克服自身重力做功,减小耗能的同时,也避免了重力分布不均匀导致的腿部旋转、关节不对齐的问题,进一步地提高康复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外骨骼
,特别涉及一种肢体康复外骨骼和肢体康复系统。
技术介绍
康复临床中,在中风、脑瘫等病患的康复早期和急性期,常需要通过关节活动唤醒、重塑因脑组织损伤中断和紊乱的脑神经系统,同时还可以通过关节活动提高肌力、避免肌肉萎缩、肢体产生压疮等其他病症。现有临床的康复科室中,大都是康复师人为地帮助患者进行相应的康复动作。因为在患者软瘫期,无法提供运动的主动力,所以此时完全需要依靠康复师出力来帮助患者进行训练,如此极大地浪费了人力和时间成本。由于每位康复师每天的康复量有限,所以无法满足脑组织损伤患者和骨科伤病患者快速增长的需求。并且通过人为地进行急性期地康复训练,不能很好地控制康复模式,如进行被动、主动、阻抗模式的有效切换,或者,现有康复训练中还会通过一些机械来辅助导向康复,但是现有的辅助机械运动轨迹不够平滑,与肢体的运动轨迹存在较大误差,导致康复效果并不理想。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肢体康复外骨骼,旨在辅助患者实现下肢的康复,并提高康复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并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第一导轮组件和第二导轮组件,所述第一导轮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背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所述第二导轮组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杆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以及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并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动力装置通过所述传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杆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杆转动。可选地,所述动力装置和所述传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同一侧。可选地,所述动力装置通过安装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传动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装置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转盘、第二转盘以及连杆,所述第一转盘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盘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动力装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偏离所述第一盘体的转动中心设置;所述第二转盘包括相连接的第二盘体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盘体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偏离所述第二盘体的转动中心设置;所述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可选地,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减速器,所述减速器连接所述动力装置和所述第一转盘。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形成夹角时,在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方向上,所述第一导轮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侧,所述第二导轮组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杆朝向所述第一导轮组件的一侧。可选地,所述第一导轮组件包括至少一第一导轮,所述第一支撑杆设有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导轮转动套接于所述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二导轮组件包括第二导轮,所述第二支撑杆设有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导轮转动套接于所述第二转动轴。可选地,所述第一导轮组件包括两第一导轮,两所述第一导轮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相对两侧,并分别转动套接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两端。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肢体康复系统,包括两相对设置的肢体康复外骨骼,所述肢体康复外骨骼为如上所述的肢体康复外骨骼。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第一导轮组件设于第一支撑杆背离第二支撑杆的端部,第二导轮组件设于第二支撑杆背离第一支撑杆的端部,传动组件连接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动力装置设于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并与传动组件连接,当动力装置通过传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撑杆相对第一支撑杆转动时,第一导轮组件可以对第一支撑杆背离第二支撑杆端部的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而第二导轮组件也会对第二支撑杆背离第一支撑杆的端部运动起到导向的作用。以外骨骼辅助人体的下肢康复为例,第二支撑杆通过与人体小腿固定,第一支撑杆通过与人体大腿固定后,动力装置通过传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撑杆相对第一支撑杆转动,以带动下肢做屈伸运动。人体在做康复运动时,一般是处于卧姿或者是坐姿的状态,由于在第二支撑杆设有第二导轮组件,所以第二支撑杆在运动时,第二导轮组件与支撑面接触,并相对支撑面滚动,因此能够减小第二支撑杆运动过程中的阻力,进而使小腿部分的运动更贴合肢体正常的运动轨迹,保证人体沿设定的方向运动。第一支撑杆在运动时,第一导轮组件与支撑面接触,因此能够减小第一支撑杆运动过程中的阻力,进而使大腿部分的运动更贴合肢体正常的运动轨迹。如此,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在采用外骨骼辅助人体康复时,起到导向的作用,并贴合肢体的运动轨迹,提高康复效果。此外,本专利技术还通过将动力装置设于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二支撑杆的一端,从而避免了动力装置克服自身的重力做功,减小能源的消耗。肢体康复外骨骼固定于人体的腿部后,由于动力装置设于第一支撑杆远离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即动力装置邻近于人体的髋关节处。动力装置在通过传动组件驱动第二支撑杆转动时,第二支撑杆带动小腿运动,使人体完成屈膝、伸直等动作,在完成这些动作时,动力装置的位置几乎是不变的,因此能够避免动力装置克服自身重力做功。同时也避免了关节组件重力分布不均匀导致的腿部旋转、关节不对齐的问题,进一步地提高康复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肢体康复外骨骼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局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局部结构的俯视图;图4为图2所示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局部结构的结构分解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肢体康复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肢体康复系统133连杆10肢体康复外骨骼134减速器110第一支撑杆140第一导轮组件111第一转动轴141第一导轮120第二支撑杆150第二导轮组件121第二转动轴151第二导轮130传动组件160动力装置131第一转盘161安装件132第二转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支撑杆;/n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n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并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n第一导轮组件和第二导轮组件,所述第一导轮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背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所述第二导轮组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杆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以及/n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并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动力装置通过所述传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杆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杆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撑杆;
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并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
第一导轮组件和第二导轮组件,所述第一导轮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背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所述第二导轮组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杆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以及
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并与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动力装置通过所述传动组件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杆相对所述第一支撑杆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和所述传动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同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通过安装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传动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装置传动连接,所述传动组件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支撑杆转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肢体康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转盘、第二转盘以及连杆,所述第一转盘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盘体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盘体与所述动力装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偏离所述第一盘体的转动中心设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高辉马舜韩小刚徐博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丞辉威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