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控织物及使用其制成的可穿戴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4241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7 2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温控织物,其包括第一导电织布与第二导电织布。第一导电织布具有第一金属。第二导电织布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金属的第二金属。所述第一导电织布与所述第二导电织布具有厚度。所述第一导电织布的侧面接触所述第二导电织布的侧面,且所述第一导电织布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织布,以形成两个连结处。当直流电源的正负两端分别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织布的上下表面时,所述两个连结处形成冷端与热端。冷端与热端能用以针对不同环境与应用对活体或物品进行升温或降温。

Temperature controlled fabrics and wearable fabrics made of th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温控织物及使用其制成的可穿戴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织物,且特别是一种能够可以用来致冷的温控织物及使用其制成的可穿戴物。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有不少业者开始尝试在衣服中加入电子组件,以形成智能衣。智能衣除了可以用来测量穿戴者(用户)的生理信号,还可以用来产生热能给穿戴者。多数的智能衣是由芯片、纱、电线(例如漆包线)与电阻构成,其中电线埋设或编织于在由纱编织成的织物中,并且连接到电阻与芯片。电线可以连接到外部的电源,并以使外部的电源供电给电阻与芯片。芯片可以包括控制器与用以量测生理信号的传感器。电阻在被供电时,会将电能转换成热能,以加热智能衣。如此一来,在寒冷的环境下,通过加热智能衣,智能衣可以使穿戴不会因此感冒或感觉到寒冷。然而,在炎热的环境下,若要致冷,则目前多数作法是以特定材质来被动产生凉感的效果。另外,上述智能衣因为要加热的原因,更不会使用具有凉感效果的特定材质来作为智能衣的织物。因此,现有智能衣多数不具有致冷效果。传统上致冷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通过压缩机,压缩空气体积以降低气体温度,来达到致冷效果。然而,压缩机尺寸甚大,根本无法与织物或智能衣整合。另外一种致冷方式可以使用帕尔帖效应,且利用帕尔帖效应致冷的方式说明如下。当电流流过两种不同导体的界面时,界面从外界吸收热量或向外界放出热量的效应称为帕尔帖效应(Peltiereffect)。请参照图1A与图1B,图1A是利用帕尔帖效应的致冷装置的示意图,以及图1B是图1A的致冷装置的等效电路图。致冷装置1包括两片不同材质的金属11与12,其中金属11与12彼此接触连结,且直流电源VDC的正负两端分别电性连接金属11的两相对侧边。由于金属11与12的材质不同,且通过直流电源VDC形成一个闭回路,因此帕尔帖效应会发生,导致金属11与12的两个连结处JN1与JN2(金属11与12的两侧界面)之间产生了温差,从而连结处JN1与JN2会分别吸收与放出热量,或者,连结处JN1与JN2会分别放出与吸收热量(何者放出与吸收热量系由金属11与12的塞贝克(Seebeck)系数所决定)。如此,连结处JN1与JN2中的其中一者为冷端,而其另一者为热端。由于上述致冷装置不具有水洗与抗拉扯的特性,而是单纯地应用于刚性的装置中,故皆无法作为智能衣的温控织物使用。再者,若不考虑致冷装置是否具有水洗与抗拉扯的特性,而直接地上述致冷装置设置于智能衣,则形成的智能衣也会让穿戴者感受到异物感,从而导致穿戴者不佳的穿戴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冷端与热端的温控织物,以通过冷端降低活体或物品进行冷却,或通过热端对活体或物品进行加热。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温控织物,包括两个第一导电织布与第二导电织布。两个第一导电织布具有第一金属。第二导电织布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金属的第二金属。所述第二导电织布位于所述两个第一导电织布之间,并接触与电性连接所述两个第一导电布,以形成两个连结处。当直流电源的正负两端分别电性连接所述两个第一导电织布,所述两个连结处形成冷端与热端。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电织布的上下表面分别接触一个第一导电织布的下表面与另一个第一导电织布的上表面。可选地,所述温控织物还包括两个绝缘导热薄膜,且所述两个绝缘导热薄膜分别设于所述两个第一导电织布未接触所述第二导电织布的上下表面。可选地,所述两个第一导电织布与所述第二导电织布的每一者包括多条导信纱,且所述导信纱包括短织纤与片状导体。短织纤的强度为26至40支之间,且短织纤并用以作为撑材。片状导体以螺旋行进方式围绕所述短织纤的周遭表面。所述第一导电织布的所述导信纱的所述片状导体的材质为所述第一金属,以及所述第二导电织布的所述导信纱的所述片状导体的材质为所述第二金属。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电织布的两侧边分别接触一个第一导电织布的侧边与另一个第一导电织布的侧边。可选地,所述两个第一导电织布与所述第二导电织布一体成形的一块织布,其中所述一体成形的织布包括多条复合导信纱,且所述复合导信纱包括短织纤与复合片状导体。短织纤的强度系为26至40支之间,且短织纤并用以作为撑材。复合片状导体以螺旋行进方式围绕所述短织纤的周遭表面。所述复合片状导体由所述第一金属的片状导体、所述第二金属的片状导体与所述第一金属的片状导体依序接合而成。本专利技术提供另外一种温控织物,其包括第一导电织布与第二导电织布。第一导电织布具有第一金属。第二导电织布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金属的第二金属。所述第一导电织布与所述第二导电织布具有厚度。所述第一导电织布的侧面接触所述第二导电织布的侧面,且所述第一导电织布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织布,以形成两个连结处。当直流电源的正负两端分别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织布的上下表面时,所述两个连结处形成冷端与热端。可选地,所述温控织物还包括两个绝缘导热薄膜,且所述两个绝缘导热薄膜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导电织布与所述第二导电织布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导电织布与所述第二导电织布的下表面。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织布与所述第二导电织布是一体成形的一块织布,其中所述一体成形的织布包括多条复合导信纱,且所述复合导信纱包括短织纤与复合片状导体。短织纤的强度为26至40支之间,且短织纤并用以作为撑材。复合片状导体以螺旋行进方式围绕所述短织纤的周遭表面。所述复合片状导体由所述第一金属的片状导体与所述第二金属的片状导体依序接合而成。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可穿戴物,其具有上述温控织物。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温控织物,其具有冷端与热端,故能用以针对不同环境与应用对活体或物品进行升温或降温。另外,上述温控织物不会让穿戴者感受到异物感,故使用温控织物作成的可穿戴物能够提供穿戴者较佳的穿戴体验。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等说明与附图仅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A是利用帕尔帖效应的致冷装置的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致冷装置的等效电路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温控织物的爆炸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温控织物应用于可穿戴物的示意图;图4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导信纱的立体示意图;图4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导信纱的截面剖面图;图4C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导信纱的片状导体的形成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温控织物的平面图;图6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复合导信纱的立体示意图;图6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复合导信纱的截面剖面图;图6C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复合导信纱的复合片状导体的示意图;图7A是本专利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温控织物的立体示意图;以及图7B是本专利技术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控织物,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织物包括:/n两个第一导电织布,具有第一金属;以及/n第二导电织布,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金属的第二金属,所述第二导电织布位于所述两个第一导电织布之间,并接触与电性连接所述两个第一导电布,以形成两个连结处;/n其中当直流电源的正负两端分别电性连接所述两个第一导电织布,所述两个连结处形成冷端与热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控织物,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织物包括:
两个第一导电织布,具有第一金属;以及
第二导电织布,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金属的第二金属,所述第二导电织布位于所述两个第一导电织布之间,并接触与电性连接所述两个第一导电布,以形成两个连结处;
其中当直流电源的正负两端分别电性连接所述两个第一导电织布,所述两个连结处形成冷端与热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温控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织布的上下表面分别接触一个第一导电织布的下表面与另一个第一导电织布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温控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织物还包括:
两个绝缘导热薄膜,分别设于所述两层第一导电织布未接触所述第二导电织布的上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温控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导电织布与所述第二导电织布的每一者包括多条导信纱,且所述导信纱包括:
短织纤,其强度为26至40支之间,并用以作为撑材;以及
片状导体,以螺旋行进方式围绕所述短织纤的周遭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织布的所述导信纱的所述片状导体的材质为所述第一金属,以及所述第二导电织布的所述导信纱的所述片状导体的材质为所述第二金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温控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织布的两侧边分别接触一个第一导电织布的侧边与另一个第一导电织布的侧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温控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导电织布与所述第二导电织布是一体成形的一块织布,其中所述一体成形的织布包括多条复合导信纱,且所述复合导信纱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贞祥
申请(专利权)人:智能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TW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