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震型桥梁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335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8: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防震型桥梁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第一支撑部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表面向外凸出形成外弧面,所述第二支撑部上对应外弧面位置设有向内凹的内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弧面和外弧面之间设有若干阵列布置的滚珠,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两侧向上延伸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和第一支撑部之间设有横向缓冲块,所述横向缓冲块包括卡接部和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卡接部固定在缓冲部的第二表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桥梁支撑结构可适用于拱形桥的减震支撑,能够减少桥面出现裂痕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震型桥梁支撑结构
本技术公开一种防震型桥梁支撑结构,属于桥梁

技术介绍
在桥梁结构中,桥梁支撑结构承担着将桥体的荷载传递给下部结构的功能,同时还要承担桥体产生的位移和转动,特别是在桥体受到较大外力冲击的情况下,桥体本身产生较大幅度的位移和转动时,为了避免引起严重的后果,桥梁支撑结构必须能够相对桥体产生一定的相对位移和转动来吸收冲击以降低外力的破坏性。但是现有的桥体和支撑结构之间的位移结构无法完全地吸收较大的外力冲击,在产生必要的相对位移保全桥体不受破坏时仍会残留部分转动产生的剪切内应力作用在支撑结构上,特别是在拱形桥对支撑装置有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作用力,如果在多个方向上的力得不到缓冲,易使得桥体的开裂和支撑装置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防震型桥梁支撑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防震型桥梁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第一支撑部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下表面向外凸出形成外弧面,所述第二支撑部上对应外弧面位置设有向内凹的内弧面,所述内弧面和外弧面之间设有若干阵列布置的滚珠,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两侧向上延伸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和第一支撑部之间设有横向缓冲块,所述横向缓冲块包括卡接部和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卡接部固定在缓冲部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表面用于在发生碰撞时与限位块接触,所述卡接部和第二表面用于与第一支撑部形成过盈配合以使横向缓冲块进行固定,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下端设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下端连接有竖向缓冲杆,所述竖向缓冲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座呈圆台状,所述底座中设有内圈钢筋笼和外圈钢筋笼,所述内圈钢筋笼位于外圈钢筋笼中,所述内圈钢筋笼和外圈钢筋笼中均填充有混凝土层,所述外圈钢筋笼的外壁上设有第一缓冲弹簧,且外圈钢筋笼通过第一缓冲弹簧固定连接有钢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柱的下端设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的内部连接有第二缓冲弹簧,所述竖向缓冲杆的上端和第二缓冲弹簧连接,且竖向缓冲杆的下端穿出缓冲槽与底座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竖向缓冲杆与缓冲槽的槽底接触位置设有橡胶垫块。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底端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设有阻尼垫。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竖向缓冲杆的形状呈T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表面上设有凸缘,所述凸缘的顶部与卡接部的根部的距离小于第一支撑部相应部分的厚度。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桥体受外力冲击时,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通过滚珠的滚动而产生相对位移来吸收冲击,两个圆弧面之间通过多根沿桥体纵向并列间隙布置的滚珠滚动连接,采用匹配的圆弧面可更好地将第一支撑部承受的冲击力均匀传递,使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接触部受力均匀,加上两个圆弧面之间通过多根沿桥体纵向并列间隙布置的滚珠滚动连接,位移产生后作用在滚珠上使其在间隙中相互滚动,在不引起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产生较大相对位移的情况下完成了大部分冲击力的吸收,剩余的冲击力经竖向缓冲杆进行进一步的吸收,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一支撑部会沿着弧形面回到原有位置,由于拱形桥作用在支撑结构上的力包括横向作用力和纵向作用力,第一支撑部在受到横向作用力的推动时,第一支撑部沿着滚珠横向运动使得第一支撑部上的横向缓冲块和限位块接触,第一表面用于在发生碰撞时与限位块接触发生形变,用以缓冲作用在第一支撑部上的横向作用力,这样降低了桥面断裂的概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防震型桥梁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横向缓冲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底座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限位块;2、第一支撑部;3、滚珠;4、横向缓冲块;5、第二支撑部;6、连接柱;7、缓冲槽;8、橡胶垫块;9、底座;10、缓冲杆;11、第二缓冲弹簧;12、第一表面;13、第二表面;14、卡接部;15、混凝土层;16、外圈钢筋笼;17、内圈钢筋笼;18、钢圈;19、第一缓冲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图3,一种防震型桥梁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2和第二支撑部5,第二支撑部5位于第一支撑部2的下方,第一支撑部2的下表面向外凸出形成外弧面,第二支撑部5上对应外弧面位置设有向内凹的内弧面,内弧面和外弧面之间设有若干阵列布置的滚珠3,第二支撑部5的两侧向上延伸有限位块1,限位块1和第一支撑部2之间设有横向缓冲块4,横向缓冲块4包括卡接部14和缓冲部,缓冲部具有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卡接部14固定在缓冲部的第二表面13上,第一表面12用于在发生碰撞时与限位块1接触,卡接部14和第二表面13用于与第一支撑部2形成过盈配合以使横向缓冲块4进行固定,第二支撑部5的下端设有连接柱6,连接柱6的下端连接有竖向缓冲杆10,竖向缓冲杆1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桥体受外力冲击时,第一支撑部2与第二支撑部5之间通过滚珠3的滚动而产生相对位移来吸收冲击,两个圆弧面之间通过多根沿桥体纵向并列间隙布置的滚珠3滚动连接,采用匹配的圆弧面可更好地将第一支撑部2承受的冲击力均匀传递,使第一支撑部2和第二支撑部5的接触部受力均匀,加上两个圆弧面之间通过多根沿桥体纵向并列间隙布置的滚珠3滚动连接,位移产生后作用在滚珠3上使其在间隙中相互滚动,在不引起第一支撑部2和第二支撑部5产生较大相对位移的情况下完成了大部分冲击力的吸收,剩余的冲击力经竖向缓冲杆10进行进一步的吸收,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一支撑部2会沿着弧形面回到原有位置,由于拱形桥作用在支撑结构上的力包括横向作用力和纵向作用力,第一支撑部2在受到横向作用力的推动时,第一支撑部2沿着滚珠3横向运动使得第一支撑部2上的横向缓冲块4和限位块1接触,第一表面12用于在发生碰撞时与限位块1接触发生形变,用以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震型桥梁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2)和第二支撑部(5),所述第二支撑部(5)位于第一支撑部(2)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撑部(2)的下表面向外凸出形成外弧面,所述第二支撑部(5)上对应外弧面位置设有向内凹的内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弧面和外弧面之间设有若干阵列布置的滚珠(3),所述第二支撑部(5)的两侧向上延伸有限位块(1),所述限位块(1)和第一支撑部(2)之间设有横向缓冲块(4),所述横向缓冲块(4)包括卡接部(14)和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具有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所述卡接部(14)固定在缓冲部的第二表面(13)上,所述第一表面(12)用于在发生碰撞时与限位块(1)接触,所述卡接部(14)和第二表面(13)用于与第一支撑部(2)形成过盈配合以使横向缓冲块(4)进行固定,所述第二支撑部(5)的下端设有连接柱(6),所述连接柱(6)的下端连接有竖向缓冲杆(10),所述竖向缓冲杆(1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震型桥梁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部(2)和第二支撑部(5),所述第二支撑部(5)位于第一支撑部(2)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撑部(2)的下表面向外凸出形成外弧面,所述第二支撑部(5)上对应外弧面位置设有向内凹的内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弧面和外弧面之间设有若干阵列布置的滚珠(3),所述第二支撑部(5)的两侧向上延伸有限位块(1),所述限位块(1)和第一支撑部(2)之间设有横向缓冲块(4),所述横向缓冲块(4)包括卡接部(14)和缓冲部,所述缓冲部具有第一表面(12)和第二表面(13),所述卡接部(14)固定在缓冲部的第二表面(13)上,所述第一表面(12)用于在发生碰撞时与限位块(1)接触,所述卡接部(14)和第二表面(13)用于与第一支撑部(2)形成过盈配合以使横向缓冲块(4)进行固定,所述第二支撑部(5)的下端设有连接柱(6),所述连接柱(6)的下端连接有竖向缓冲杆(10),所述竖向缓冲杆(1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震型桥梁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9)呈圆台状,所述底座(9)中设有内圈钢筋笼(17)和外圈钢筋笼(16),所述内圈钢筋笼(17)位于外圈钢筋笼(16)中,所述内圈钢筋笼(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民胡军傅华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宏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