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细菌纤维素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833005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7: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细菌纤维素培养装置,包括依次相互可拆卸连接的培养单元、分隔单元以及进气单元,所述培养单元、分隔单元以及进气单元相互连通且围成一空腔;所述分隔单元将所述空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上腔用于容置细菌纤维素,所述下腔用于盛放产细菌纤维素的细菌以及培养液;所述分隔单元包括侧壁和底壁,所述底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进气单元呈倒锥形,所述进气单元上设有至少一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进气管,所述空腔通过所述进气管与外界大气流体连通,所述进气管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出口端与进气单元固定连接,所述入口端位于所述出口端的下方。

Bacterial cellulose cultur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细菌纤维素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实验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细菌纤维素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细菌纤维素是指在不同条件下,由醋酸菌属、土壤杆菌属、根瘤菌属和八叠球菌属等中的某种微生物合成的纤维素。细菌通过利用液体培养基中的养分产生代谢产物纤维素,产生的纤维素会自然的悬浮于液体培养基的表面。目前细菌产纤维素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但是细菌产纤维素的培养方式却很老旧,实验室少量培养局限于锥形瓶的培养方式,该方式不仅培养液的利用率不高而且细菌产生纤维素之后不易将纤维素与细菌培养液分离;工业获取细菌纤维素主要使用发酵罐,由于罐体结构庞大复杂,不适合实验以及教学的应用。现有小规模获取细菌产纤维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锥形瓶培养,锥形瓶培养的方式几乎都是一次性的,即一次培养液只产生一次纤维素,该方式不仅培养液利用效率低而且瓶体内产生的纤维素也不方便提取出来,同时受限于锥形瓶下宽上窄的形状,随着细菌不断分泌纤维素,纤维素在培养基液面不断纵向累积,导致透气性变差,细菌活力降低直至死亡。此外每次培养前瓶体都要清洗灭菌,费时费力。培养时受限于锥形瓶的体积,每次添加的培养基的量几乎不能太多,培养瓶一般都是用棉花塞住瓶口,取纤维素不仅要担心工具伸进瓶内造成杂菌污染而且棉花塞需要重新灭菌,同时现有锥形瓶瓶口向上,大大增加了杂菌污染的机会。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细菌纤维素培养装置,该装置可快速高效实现细菌纤维素与培养液和细菌的分离。本技术的一种细菌纤维素培养装置,包括依次相互可拆卸连接的培养单元(3)、分隔单元(2)以及进气单元(1),培养单元(3)、分隔单元(2)以及进气单元(1)相互连通且围成一空腔;分隔单元(2)将空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上腔用于容置细菌纤维素,下腔用于盛放产细菌纤维素的细菌以及培养液;培养单元(3)用于盛放细菌以及培养液,分隔单元(2)包括侧壁和底壁,底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20),进气单元(1)呈倒锥形,进气单元(1)上设有至少一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进气管(10),空腔通过进气管(10)与外界大气流体连通,进气管(10)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出口端与所述进气单元(1)固定连接,入口端位于出口端的下方。进一步地,培养单元(3)、进气单元(1)和侧壁上设有磨砂螺纹(100),培养单元(3)、分隔单元(2)以及进气单元(1)依靠磨砂螺纹(100)进行螺纹连接。进一步地,磨砂螺纹(100)位于培养单元(3)的内表面、进气单元(1)的内表面以及分隔单元(2)中的侧壁的外表面上。进一步地,进气管(10)中可拆卸连接有塞体。进一步地,塞体为棉花。进一步地,进气管(10)的个数为2个。进一步地,培养单元(3)靠近分隔单元(2)一端的口径小于远离分隔单元(2)一端的口径。进一步地,分隔单元(2)呈圆柱状。进一步地,培养单元(3)、分隔单元(2)以及进气单元(1)的两两连接处还包裹有密封单元(4)。进一步地,密封单元(4)为封口膜进一步地,产细菌纤维素的细菌为木醋杆菌。借由上述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设置相互可拆卸连接的培养单元、分隔单元以及进气单元,并且分隔单元底壁设置若干通孔,能够通过分离培养单元与分隔单元实现细菌纤维素与细菌和培养液的高效快速分离,且去除细菌纤维素后无需更换培养液,可以继续培养,省时省力;由于进气管的结构设置,使得装置进气口向下,减少杂菌污染的概率;由于进气单元呈倒锥形,其靠近至远离培养单元的空间越来越大,增加了细菌纤维素的生长空间,改善细菌纤维素的透气性。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细菌纤维素培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进气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分隔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培养单元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进气单元;2-分隔单元;3-培养单元;4-密封单元;10-进气管;20-通孔;100-磨砂螺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参见图1-4,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细菌纤维素培养装置,包括依次相互可拆卸连接的培养单元3、分隔单元2以及进气单元1,培养单元3、分隔单元2以及进气单元1相互连通且围成一空腔;培养单元3、进气单元1和侧壁上设有磨砂螺纹100,培养单元3、分隔单元2以及进气单元1依靠磨砂螺纹100进行螺纹连接。优选地,磨砂螺纹100位于培养单元3的内表面、进气单元1的内表面以及分隔单元2中的侧壁的外表面上。培养单元3、分隔单元2以及进气单元1的两两连接处还包裹有密封单元4。密封单元4优选为封口膜。具体的,培养单元3用于盛放细菌以及培养液,培养单元3靠近分隔单元2一端的口径小于远离分隔单元2一端的口径。优选地,培养单元3靠近分隔单元2的一端呈圆柱状,远离分隔单元2的一端呈锥形。分隔单元2呈圆柱状,其包括侧壁和底壁,底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20。分隔单元2将空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上腔用于容置细菌纤维素,下腔用于盛放产细菌纤维素的细菌以及培养液。产细菌纤维素的细菌优选为木醋杆菌。进气单元1呈倒锥形,进气单元1上设有至少一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进气管10,优选为2个进气管10。空腔通过进气管10与外界大气流体连通,进气管10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出口端与进气单元1固定连接,入口端位于出口端的下方。进气管10中可拆卸连接有塞体。塞体优选为棉花。使用本培养瓶的时候,先将进气单元1、分隔单元2、培养单元3、塞体等部件高压灭菌,置于超净台内将灭菌后的细菌培养液倒入培养液单元内并加入适量的产细菌纤维素的细菌,之后将分隔单元2与培养单元3螺纹连接,使得培养液液面没过分隔单元2底部,接着将进气单元1与分隔单元2螺纹连接,最后用密封单元4将分隔单元2、培养单元3以及分隔单元2与进气单元1的连接处密封,用塞体堵住进气管10即可将培养装置放在合适的环境进行培养。通过使用本培养瓶,提取细菌纤维素只需将分隔单元2与培养单元3分离即可,实现纤维素和培养液高效快速分离;取出细菌纤维素后无需更换培养液,将分隔单元2喷上酒精,然后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待冷却后与培养单元3螺纹连接后即可以继续培养,提高培养液利用率;本培养装置的进气管10的开口向下,减少杂菌污染的几率;取出细菌纤维素后培养装置无需高压灭菌即可继续培养,省时省力。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细菌纤维素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互可拆卸连接的培养单元(3)、分隔单元(2)以及进气单元(1),所述培养单元(3)、分隔单元(2)以及进气单元(1)相互连通且围成一空腔;所述分隔单元(2)将所述空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上腔用于容置细菌纤维素,所述下腔用于盛放产细菌纤维素的细菌以及培养液;/n所述培养单元(3)用于盛放所述细菌以及培养液,所述分隔单元(2)包括侧壁和底壁,所述底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20),所述进气单元(1)呈倒锥形,所述进气单元(1)上设有至少一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进气管(10),所述空腔通过所述进气管(10)与外界大气流体连通,所述进气管(10)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出口端与所述进气单元(1)固定连接,所述入口端位于所述出口端的下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菌纤维素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互可拆卸连接的培养单元(3)、分隔单元(2)以及进气单元(1),所述培养单元(3)、分隔单元(2)以及进气单元(1)相互连通且围成一空腔;所述分隔单元(2)将所述空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上腔用于容置细菌纤维素,所述下腔用于盛放产细菌纤维素的细菌以及培养液;
所述培养单元(3)用于盛放所述细菌以及培养液,所述分隔单元(2)包括侧壁和底壁,所述底壁上开设有若干通孔(20),所述进气单元(1)呈倒锥形,所述进气单元(1)上设有至少一个沿竖直方向设置的进气管(10),所述空腔通过所述进气管(10)与外界大气流体连通,所述进气管(10)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所述出口端与所述进气单元(1)固定连接,所述入口端位于所述出口端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菌纤维素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单元(3)、进气单元(1)和侧壁上设有磨砂螺纹(100),所述培养单元(3)、分隔单元(2)以及进气单元(1)依靠所述磨砂螺纹(100)进行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细菌纤维素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凯熊赛赛易玄周海琳裴佩钟静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