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下控制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83022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4 17: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上板和控制臂下板,控制臂下板扣合在控制臂上板上构成控制臂,控制臂上板和控制臂下板均为弧形弯曲结构,在控制臂上设有加强套管,加强套管包括加强套管Ⅰ和加强套管Ⅱ,加强套管Ⅰ设置在控制臂的拐角处,加强套管Ⅱ设置在控制臂上加强板与衬套连接销之间的弧形弯曲区域。加强套管主要设置在控制臂的拐角处和弧形弯曲区域,避免受到外力时弧形弯曲区域进一步弯曲,解决了前下控制臂由于避让转向横拉杆,控制臂上板和控制臂下板设计成弧形弯曲结构,制臂上板的凹陷形状造成抗屈曲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了汽车在过坑或者过坎时底盘不产生变形和破坏,提高行车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下控制臂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前下控制臂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前下控制臂,在汽车过坑或者过坎时,轮胎受到地面冲击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传递到前下控制臂时,若前下控制臂的抗屈曲能力不足,则会发生弯曲,导致车辆操控出现问题,影响车辆行驶性能甚至发生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提高前下控制臂的抗屈曲能力的前下控制臂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前下控制臂结构,包括控制臂上板和控制臂下板,所述控制臂下板扣合在控制臂上板上构成控制臂,控制臂上板和控制臂下板均为弧形弯曲结构,在控制臂上设有加强套管。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臂的一端设有三角形连接部,控制臂的另一端设有衬套连接销。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臂的拐角处设有加强板,加强板扣在控制臂上板上,控制臂下板位于加强板与控制臂上板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加强套管包括加强套管Ⅰ和加强套管Ⅱ,加强套管Ⅰ设置在控制臂的拐角处,加强套管Ⅱ设置在控制臂上加强板与衬套连接销之间的弧形弯曲区域。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臂的拐角处的加强板、控制臂下板和控制臂上板上均设有供加强套管Ⅰ穿过的孔,加强套管Ⅰ依次贯穿加强板、控制臂下板和控制臂上板且为过盈配合。进一步的,在所述控制臂上加强板与衬套连接销之间的弧形弯曲区域处,控制臂下板和控制臂上板上均设有供加强套管Ⅱ穿过的孔,加强套管Ⅱ依次贯穿控制臂下板和控制臂上板且为过盈配合。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臂的拐角处的外侧设有衬套套管,衬套套管固定连接在控制臂上。进一步的,所述控制臂下板与控制臂上板之间采用缝焊连接,加强板与控制臂上板之间采用缝焊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加强套管Ⅰ与加强板、控制臂下板和控制臂上板之间均为缝焊连接,加强套管Ⅱ与控制臂下板和控制臂上板直接也为缝焊连接。采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为:1、本技术加强套管Ⅰ和加强套管Ⅱ的设置弥补了由于避让转向横拉杆而造成的控制臂形状的缺陷,不仅提高了前下控制臂的抗屈曲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刚度和强度;无须更改控制臂下板和控制臂上板的材料牌号,不增加控制臂下板和控制臂上板的厚度的情况下即可满足使用要求,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成本,还缩短了开发周期。2、本技术在在控制臂上设有加强套管,主要设置在控制臂的拐角处和弧形弯曲区域,避免受到外力时弧形弯曲区域进一步弯曲,解决了前下控制臂由于避让转向横拉杆,控制臂上板和控制臂下板设计成弧形弯曲结构,制臂上板的凹陷形状造成抗屈曲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了汽车在过坑或者过坎时底盘不产生变形和破坏,提高行车安全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前下控制臂结构的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前下控制臂结构的正视图。图3为图2中沿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分别为:1、衬套套管;2、加强板;3、控制臂下板;4、加强套管Ⅰ;5、控制臂上板;6、衬套连接销;7、加强套管Ⅱ;8、三角形连接部。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平面方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前下控制臂结构,包括控制臂上板5和控制臂下板3,控制臂下板3扣合在控制臂上板5上构成控制臂,控制臂上板5和控制臂下板3均为弧形弯曲结构,在控制臂上设有加强套管,主要设置在控制臂的拐角处和弧形弯曲区域,避免受到外力时弧形弯曲区域进一步弯曲,解决了前下控制臂由于避让转向横拉杆,控制臂上板5和控制臂下板3设计成弧形弯曲结构,制臂上板5的凹陷形状造成抗屈曲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了汽车在过坑或者过坎时底盘不产生变形和破坏,提高行车安全性。控制臂的一端设有三角形连接部8,用于与汽车底盘连接,控制臂的另一端设有衬套连接销6,衬套连接销6采用缝焊连接在控制臂上板5和控制臂下板3上,三角形的连接部8具有机构稳定性,增加控制臂与汽车底盘连接的稳定性。为增加控制臂的结构强度,在控制臂的拐角处设有加强板2,加强板2扣在控制臂上板5上,控制臂下板3位于加强板2与控制臂上板5之间。加强套管包括加强套管Ⅰ4和加强套管Ⅱ7,加强套管Ⅰ4设置在控制臂的拐角处,加强套管Ⅱ7设置在控制臂上加强板2与衬套连接销6之间的弧形弯曲区域。在控制臂的拐角处的加强板2、控制臂下板3和控制臂上板5上均设有供加强套管Ⅰ4穿过的孔,加强套管Ⅰ4依次贯穿加强板2、控制臂下板3和控制臂上板5且为过盈配合。在控制臂上加强板2与衬套连接销6之间的弧形弯曲区域处,控制臂下板3和控制臂上板5上均设有供加强套管Ⅱ7穿过的孔,加强套管Ⅱ7依次贯穿控制臂下板3和控制臂上板5且为过盈配合。加强套管Ⅰ4和加强套管Ⅱ7的设置弥补了由于避让转向横拉杆而造成的控制臂形状的缺陷,不仅提高了前下控制臂的抗屈曲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刚度和强度;无须更改控制臂下板3和控制臂上板5的材料牌号,不增加控制臂下板3和控制臂上板5的厚度的情况下即可满足使用要求,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成本,还缩短了开发周期。控制臂的拐角处的外侧设有衬套套管1,衬套套管1固定连接在控制臂上。在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中,衬套套管1通过缝焊连接在控制臂上,控制臂下板3与控制臂上板5之间采用缝焊连接,加强板2与控制臂上板5之间采用缝焊连接;加强套管Ⅰ4与加强板2、控制臂下板3和控制臂上板5之间均为缝焊连接,加强套管Ⅱ7与控制臂下板3和控制臂上板5直接也为缝焊连接;加强套管Ⅰ4大于加强套管Ⅱ7,加强套管Ⅱ7的尺寸参数为外径D=25mm、内径d=21mm、厚度2mm。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上板(5)和控制臂下板(3),所述控制臂下板(3)扣合在控制臂上板(5)上构成控制臂,控制臂上板(5)和控制臂下板(3)均为弧形弯曲结构,在控制臂上设有加强套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臂上板(5)和控制臂下板(3),所述控制臂下板(3)扣合在控制臂上板(5)上构成控制臂,控制臂上板(5)和控制臂下板(3)均为弧形弯曲结构,在控制臂上设有加强套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的一端设有三角形连接部(8),控制臂的另一端设有衬套连接销(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的拐角处设有加强板(2),加强板(2)扣在控制臂上板(5)上,控制臂下板(3)位于加强板(2)与控制臂上板(5)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前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套管包括加强套管Ⅰ(4)和加强套管Ⅱ(7),加强套管Ⅰ(4)设置在控制臂的拐角处,加强套管Ⅱ(7)设置在控制臂上加强板(2)与衬套连接销(6)之间的弧形弯曲区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前下控制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的拐角处的加强板(2)、控制臂下板(3)和控制臂上板(5)上均设有供加强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子鸣徐作文刘书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众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