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承载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9835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外墙承载平台包括:承重平台、与承重平台连接的提拉件、调节组件、与调节组件连接的伸缩机构、与伸缩机构连接的固定机构、及保护杆;承重平台包括基座及安装在基座上的导轨;基座内设置有中控件;保护杆设置在固定机构靠近伸缩机构的一侧,保护杆用于抵接在建筑主体的上层板与下层板的外缘处。上述外墙承载平台,通过设置保护杆抵接在上层板与下层板的外侧,对外墙承载平台进行限位,防止摆动时固定机构与窗户发生撞击而导致窗户损坏,降低了建筑成本;同时通过设置固定机构支撑在上下层板之间,对承重平台进行固定,进一步防止摆动对窗户造成损坏,同时增强外墙承载平台与建筑主体连接的可靠性。

External wall bearing platfor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external wall bearing platform, which comprises a bearing platform, a lifting member connected with the bearing platform, an adjusting component, an expansion mechanism connected with the adjusting component, a fixed mechanism connected with the expansion mechanism, and a protective rod; the bearing platform includes a base and a guide rail installed on the base; the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middle control; the protective rod is arranged near the expansion mechanism and the fixed mechanism On one side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building, the protective rod is used to abut the outer edge of the upper and lower floors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building. The outer wall bearing platform is limited by setting a protective rod against the outside of the upper and lower floors to prevent the window damage caused by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fixed mechanism and the window during the swing, reducing the construction cost; at the same time, the bearing platform is fixed by setting a fixed mechanism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floors to further prevent the swing from causing the window damage Damage, and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xternal wall bearing platform and the main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外墙承载平台
本技术涉及外墙承载平台,特别是涉及外墙承载平台。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数量在不断地增长,导致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安全又高效的进行建筑施工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先对建筑主体进行搭建,进而形成建筑的主体框架;建筑主体施工完成后需要逐层对建筑内部进行装修,再对建筑主体外墙进行贴砖、粉刷等装修,最后安装水电管路,完成建筑的建造。现有的外墙装修都是在楼顶设置吊篮,通过施工人员站在吊篮上对外墙进行人工装修,由于吊篮在使用的过程中属于高空作业,工作环境存在较大的风,使得吊篮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摆动,尤其对于阳台窗台进行外墙装修时常常出现撞击窗户的情况,进而造成窗户的损坏,提高建筑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外墙装修时摆动撞击窗户的问题,提供一种外墙承载平台。一种外墙承载平台用于吊设在建筑主体的上层板与下层板之间,并对建筑主体进行外墙装修,所述外墙承载平台包括:承重平台,所述承重平台内设置有中控件;提拉件,与所述承重平台连接;固定机构,用于固定于所述建筑主体的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分别连接所述承重平台与所述固定机构,且所述伸缩机构电连接所述中控件,所述伸缩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固定机构沿垂直于建筑主体方向靠近于所述建筑主体;及保护杆,所述保护杆设于所述固定机构靠近所述伸缩机构的一侧,在固定机构固定于所述建筑主体的上层板与下层板之间时,所述保护杆位于所述建筑主体和所述承重平台之间。上述外墙承载平台,通过设置保护杆抵接在上层板与下层板的外侧,对外墙承载平台进行限位,防止摆动时外墙承载平台与窗户发生撞击而导致窗户损坏,降低了建筑成本,且该保护杆可以有效对固定机构进行限位控制固定机构伸入建筑主体的距离,防止固定机构撞击窗户;同时通过设置固定机构支撑在上下层板之间,有效对承重平台进行固定,有效防止在外墙装修的过程中出现晃动,进一步防止出现摆动对窗户造成损坏,同时增强外墙承载平台与建筑主体连接的可靠性,保证施工安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杆与所述伸缩机构连接,所述保护杆呈直杆状,并沿固定机构设置方向延伸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护杆与所述固定机构连接,所述保护杆包括第一杆部及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自所述固定机构向远离建筑主体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杆部与所述第一杆部远离所述固定机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杆部沿固定机构的设置方向沿远离所述伸缩机构的方向延伸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重平台上设置有导向环;所述导向环设置在所述承重平台远离固定机构的一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拉件包括牵引线缆及导向线缆;所述牵引线缆对应与所述承重平台连接,所述导向线缆对应穿设所述导向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重平台包括基座及安装在所述基座上的导轨;所述基座可以设置多个,各基座依次连接固定;所述导轨可以设置多个,各导轨呈并列状排列设置在所述基座顶部的两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墙承载平台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伸缩机构通过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承重平台连接,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伸缩机构至所述承重平台的距离。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与所述承重平台连接的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板连接的套管、及插设在所述套管内的插管;所述插管连接所述伸缩机构,并滑设在所述套管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固定座、穿设所述固定座的螺纹杆、及与所述螺纹杆连接的驱动件;所述螺纹杆连接所述固定机构,且与所述固定座螺纹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与所述伸缩机构连接的安装座、及分别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两端的撑脚;所述撑脚滑设在所述安装座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墙承载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述的伸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述的伸缩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述的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外墙承载平台的部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号的含义为:100-外墙承载平台;10-承重平台、20-基座、21-底架、22-底板、23-立柱、24-顶架、25-导向环、26-中控件、30-导轨;40-提拉件、41-牵引线缆、45-导向线缆;50-调节组件、51-连接板、52-套管、53-插管、55-加强筋;60-伸缩机构、61-固定座、62-螺纹杆、63-驱动件、65-连接架、66-安装部、67-导向部、68-限位部;70-固定机构、71-安装座、72-撑脚、75-胶垫;80-保护杆;200-外墙承载平台;70a-固定机构、71a-安装座、72a-撑脚;80a-保护杆、81-第一杆部、85-第二杆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墙承载平台100,包括承重平台10、与承重平台10连接的提拉件40、对应安装在承重平台10两侧的调节组件50、与调节组件50连接的伸缩机构60、与伸缩机构60连接的固定机构70、及保护杆80;该外墙承载平台100用于吊设在建筑主体的外侧,并对应固定在建筑主体各楼层的上层板与下层板之间,进而保证对建筑主体进行外墙装修,尤其是对建筑主体的阳台或窗台进行外墙装修。同时该外墙承载平台100可用于承载施工人员对建筑主体外墙进行人工装修,或者承载外墙施工机器人(图未示)对建筑主体外墙进行自动化装修。该承重平台10呈中空矩形状沿水平方向设置,承重平台10用于容置施工人员或者安装外墙施工机器人,承重平台10对应设置在建筑主体的一侧,承重平台10为外墙装修提供施工空间。该承重平台10包括至少一个基座20及至少一个导轨30;该基座20大致上呈矩形状结构设置,基座20沿水平方向设置;该导轨30呈长条状沿水平方向设置,导轨30对应设置在基座20的顶部,导轨30用于安装外墙施工机器人同时对外墙施工机器人的移动起导向作用。该基座20包括底架21、与所述底架21连接的底板22、设置在底架21上的立柱23、及与立柱23连接的顶架24;该底架21呈矩形环状结构设置,底架21对应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墙承载平台,用于吊设在建筑主体的上层板与下层板之间,并对建筑主体进行外墙装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承载平台包括:/n承重平台,所述承重平台内设置有中控件;/n提拉件,与所述承重平台连接;/n固定机构,用于固定于所述建筑主体的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n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分别连接所述承重平台与所述固定机构,且所述伸缩机构电连接所述中控件,所述伸缩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固定机构沿靠近所述建筑主体方向移动;及/n保护杆,所述保护杆设于所述固定机构靠近所述伸缩机构的一侧,在固定机构固定于所述建筑主体的上层板与下层板之间时,所述保护杆位于所述建筑主体和所述承重平台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墙承载平台,用于吊设在建筑主体的上层板与下层板之间,并对建筑主体进行外墙装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墙承载平台包括:
承重平台,所述承重平台内设置有中控件;
提拉件,与所述承重平台连接;
固定机构,用于固定于所述建筑主体的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
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分别连接所述承重平台与所述固定机构,且所述伸缩机构电连接所述中控件,所述伸缩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固定机构沿靠近所述建筑主体方向移动;及
保护杆,所述保护杆设于所述固定机构靠近所述伸缩机构的一侧,在固定机构固定于所述建筑主体的上层板与下层板之间时,所述保护杆位于所述建筑主体和所述承重平台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墙承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杆与所述伸缩机构连接,所述保护杆呈直杆状,并沿固定机构设置方向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墙承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杆与所述固定机构连接,所述保护杆包括第一杆部及第二杆部;所述第一杆部自所述固定机构向远离建筑主体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杆部与所述第一杆部远离所述固定机构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杆部沿固定机构的设置方向沿远离所述伸缩机构的方向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墙承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平台上设置有导向环;所述导向环设置在所述承重平台远离固定机构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军杨泓斌杨炼詹大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博翰居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