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海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77589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11 0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砗磲移植保护领域,所述附着装置包括混凝土主体、弧形凹槽和固定孔;混凝土组成为水泥:拌合水:沙子:石子质量比为1:0.4:1.4:3,整个附着装置表面覆盖50%面积的玄武岩纤维;所述的玄武岩纤维单丝直径为9‑17μm,玄武岩纤维固着在附着装置表面。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附着装置进行砗磲人工养殖,可使砗磲附着率更高,附着更紧密,同时,本附着装置的结构降低了敌害生物捕食的几率,砗磲成活率大大提高。

A kind of attachment device for patients' transplantation and its usag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attachment device for dactylogram transplantation and its use method, which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dactylogram transplantation protection. The attachment device comprises a concrete body, an arc groove and a fixing hole. The concrete is composed of cement, mixing water, sand, stone mass ratio of 1:0.4:1.4:3, the whole attachment device surface is covered with basalt fiber of 50% area,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basalt fiber monofilament is 9 \u2011 17 \u03bc m, basalt fiber is fix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attachment device. By using the attachment device of the invention for artificial breeding of the clam, the adhesion rate of the clam is higher and the adhesion is tighter. At the same time, the structure of the attachment device reduces the probability of predators and greatly improves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cl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砗磲移植保护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砗磲是最大的一类海洋双壳贝类,分布于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的热带海域。砗磲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关键功能生物,可为各种珊瑚鱼类、底栖生物等提供饵料和庇护所;其贝壳能够固着于珊瑚礁盘底质,对礁盘稳定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砗磲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肉质鲜美,价格昂贵,是一种名贵的海产品;其贝壳白皙如玉,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之一。此外,砗磲外套膜颜色鲜艳,成为世界观赏水族市场的新宠。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大型海岸工程建设及偷捕滥采等影响,砗磲生物量急剧减少,部分海区近乎灭绝。根据砗磲生态习性,建立砗磲移植技术是砗磲资源恢复的有效方法之一。当前,国内外砗磲移植技术多通过将人工培育砗磲幼苗固着于平面混凝土附着基,而后转移至自然海域的方式来实现。然而,一方面砗磲对普通混凝土材质附着效果不理想,极易脱落;另一方面砗磲附着后,其足丝孔与平面附着部位存在空隙,敌害生物可从该空隙进入砗磲内部,导致砗磲死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并建立配套的移植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它包括混凝土主体、弧形凹槽和四周固定孔;弧形凹槽为1条或者2条,弧形凹槽的开口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的上表面,固定孔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的4角,固定孔垂直于混凝土主体的上表面,为穿透型孔;混凝土组成为水泥:拌合水:沙子:石子质量比为1:0.4:1.4:3,整个附着装置表面覆盖50%面积的玄武岩纤维;所述的玄武岩纤维单丝直径为9-17μm,玄武岩纤维固着在附着装置表面。进一步,弧形凹槽的内壁有呈阶梯状的深2-3mm的微型凹槽。进一步,弧形凹槽半径28mm,夹角124°,弧长60mm,弦长50mm;或弧形凹槽半径95mm,夹角85°,弧长140mm,弦长128mm。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装置建立的砗磲移植方法,具体如下:将附着装置放平后,用草酸溶液均匀喷洒至弧形凹槽中,静置20-30min,用淡水清洗干净,使附着面粗糙化;而后将附着装置转移至盛有天然海水的水泥池中静水浸泡;待附着的弧形凹槽表面附着一定量微藻后,将附着装置转移至室外水泥池,进行砗磲移植;移植砗磲要求选择足丝发达,活力好的个体;砗磲放置时要求将其长轴与装置凹槽长轴平行的方向放好;在自然光、常流水条件下,暂养15-20天后砗磲即可附着牢固;于晴天早晨5:00-7:00将附着有砗磲的附着装置转移至周转箱中,周转箱中加入海水,不要浸没砗磲,砗磲上覆盖2-3层浸湿的遮盖物;运输至移植地点后,通过固定孔将附着装置固着于天然珊瑚礁区或人工隔栅板珊瑚苗圃中。进一步,所述的草酸溶液的浓度体积比为10%。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并建立配套的移植方法。该方法与原有的砗磲附着基相比,表面加入了玄武岩纤维,同时前期用酸对其附着面进行了粗糙化处理,以及后续的附着微藻培育,上述处理均可使砗磲附着率更高,附着更紧密。此外,本装置的弧形凹槽及弧形凹槽内表面的微型凹槽设计不但可直接保持砗磲站立更稳,而且防止砗磲足丝孔外露,大大降低了敌害生物捕食的几率,砗磲成活率大大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小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正视图;图2、为小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小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的短轴方向的截面图;图4、为小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的长轴方向的截面图;图5、为大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正视图;图6、为大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的俯面图;图7、为大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短轴方向的截面图;图8、为大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长轴方向的截面图。上述图中:1、混凝土主体,2、中间弧形凹槽,3、固定孔,4、微型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受实施例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实施例1: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参见附图1-8,其中附图1-4为小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附图5-8为大型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包括混凝土主体1,中间弧形凹槽2和固定孔3;弧形凹槽为1条或者2条,弧形凹槽的开口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的上表面,固定孔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的4角,固定孔垂直于混凝土主体的上表面,为穿透型孔,用于螺丝固定附着装置;其中混凝土主体长宽高分别为230mm×330mm×150mm,混凝土中水泥:拌合水:沙子:石子的质量配比为1:0.4:1.4:3。所用水泥为标号42.5,拌合水为淡水,沙子粒径为0.25-1.0mm,石子最大直径≤31.5mm;其中混凝土浇灌前在模具覆盖表面积为50%的玄武岩纤维,其所用玄武岩纤维单丝直径为9-17μm;其中砗磲移植装置混凝土上表面有1-2排弧形凹槽,其中设置有2排弧形凹槽的装置用于壳长5-12cm的小规格砗磲移植,其凹槽参数为长度300mm,半径28mm,夹角124°,弧长60mm,弦长50mm;设置有1排弧形凹槽的装置用于壳长12-24cm的大规格砗磲移植,其凹槽参数为长度300mm,半径95mm,夹角85°,弧长140mm,弦长128mm。其中弧形凹槽内表面有呈阶梯状的深2-3mm的微型凹槽;其中混凝土主体四周预留4个直径20mm的固定孔,用于礁体移植固定。砗磲移植装置制备成型后12~24小时拆模。实施例2:番红砗磲移植实验本实例所用番红砗磲壳长6-10cm,为小规格砗磲,因此本移植实验采用具2排弧形凹槽的小规格砗磲移植装置。具体如下:1、将砗磲移植附着装置放平后,用10%的草酸溶液均匀喷洒至砗磲附着弧形凹槽中,静置30min,用淡水清洗干净,使附着面粗糙化;2、将砗磲移植附着装置转移至盛有天然海水的水泥池中静水浸泡10天,光照强度控制在2000-3000lx,水温25℃;3、待砗磲移植附着装置附着凹槽表面附着微藻呈褐色后,将其转移至室外水泥池,进行砗磲移植;4、挑选足丝发达,活力好的壳长6-10cm的番红砗磲,将其长轴与弧形凹槽长轴平行的方向放好,每排弧形凹槽均匀放3只,每个砗磲移植装置附着6只番红砗磲;5、在自然光、常流水条件下养殖15天后,用手轻拉砗磲,确认砗磲附着牢固;6、于2019年4月13日早晨6:00直接将附着有番红砗磲的6个砗磲移植装置附着装置转移至周转箱中,箱中加入少量天然海水,上覆盖2层浸湿毛巾,运输至西岛珊瑚礁苗圃基地;7、将砗磲移植附着装置用带螺帽的螺丝钉固定于水深3-4m的珊瑚礁苗圃人工格栅板上。经4个月的养殖,采用该砗磲移植装置和方法的番红砗磲成活率为94.4%,而传统直接移植珊瑚礁方法番红砗磲因风浪仅剩不到40%,且由于防护网污损生物过多导致的光强减弱和小型敌害生物捕食等原因,剩余番红砗磲的存活率仅为12.5%。实施例3:长砗磲移植实验...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装置包括混凝土主体、弧形凹槽和固定孔;弧形凹槽为1条或者2条,弧形凹槽的开口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的上表面,固定孔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的4角,固定孔垂直于混凝土主体的上表面,为穿透型孔;混凝土组成为水泥:拌合水:沙子:石子质量比为1:0.4:1.4:3,整个附着装置表面覆盖50%面积的玄武岩纤维;所述的玄武岩纤维单丝直径为9-17μm,玄武岩纤维固着在附着装置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装置包括混凝土主体、弧形凹槽和固定孔;弧形凹槽为1条或者2条,弧形凹槽的开口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的上表面,固定孔设置在混凝土主体的4角,固定孔垂直于混凝土主体的上表面,为穿透型孔;混凝土组成为水泥:拌合水:沙子:石子质量比为1:0.4:1.4:3,整个附着装置表面覆盖50%面积的玄武岩纤维;所述的玄武岩纤维单丝直径为9-17μm,玄武岩纤维固着在附着装置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弧形凹槽的内壁有呈阶梯状的深2-3mm的微型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砗磲移植附着装置,其特征在于弧形凹槽半径28mm,夹角124°,弧长60mm,弦长50mm;或弧形凹槽半径95mm,夹角85°,弧长140mm,弦长128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春胜蔡利顾志峰王爱民吴川良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海南;4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