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6509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7 0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其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包括内筒和套在内筒外的外筒,内筒和外筒之间设置有方向相反的第一散热油道和第二散热油道,所述筒体的右端设置有进出油轴头,所述进出油轴头上设置有进油孔和出油孔,所述筒体内还设置有将所述进油孔和第一散热油道的左端口导通的进油内管,所述进出油轴头内设置有将所述第一散热油道的右端口和出油孔导通的第一回流通道,所述进出油轴头内还设置有将所述进油孔和第二散热油道的右端口导通的第二进油通道,所述筒体内还设置有将所述所述第二散热油道的左端口和出油孔导通的回流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加热辊表面各处的温度能够保持基本一致,有利于提高产品的优良率。

A kind of heating roller with double cooling oil channel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ouble heat dissipating oil channel type heating roller, which comprises a cylinder body, the cylinder body comprises an inner cylinder and an outer cylinder which is sleeved outside the inner cylinder, between the inner cylinder and the outer cylinder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heat dissipating oil passage and a second heat dissipating oil passage with opposite direction, the right end of the cylinde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n oil inlet and an oil outlet head, the oil inlet and outlet shaft heads are provided with an oil inlet hole and an oil outlet hole, and the cylinder body is also provided with an oil inlet hole and an oil outlet hole An inner oil inlet pipe is arranged to guide the oil inlet hole and the left port of the first heat dissipation oil passage, the first return channel is arranged in the oil inlet and outlet shaft head to guide the right port of the first heat dissipation oil passage and the oil outlet hole, the second oil inlet channel is also arranged in the oil inlet and outlet shaft head to guide the right port of the oil inlet hole and the second heat dissipation oil passage, and the cylinder body is also provided with the second oil inlet channel to guide the right port of the second heat dissipation oil passage The left port of the second heat dissipation oil passage and a return pipe which is conductive to the oil outlet hole. The temperature on the surface of the heating roller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keep basically the same, whic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excellent rate of the pro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
技术介绍
现在加热辊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单层单通型的结构,辊两端采用直通型的旋转接头,导热油从一个旋转接头进入加热辊后,沿着与加热辊的轴线平行的通道,或者沿着一条螺旋的通道,一直流到加热辊的另一端,最终从另一个旋转接头流出,由于导热油从加热辊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动的过程中逐渐散热,导致加热辊两端的温度差较大,热散失快,热效率低;另一种是复式回流的结构,操作侧一端采用了复式旋转接头,导热油在辊内沿着一个蛇形的通道流动,形成一个单回流的回流过程,可以减少辊面两端温差,但是辊表面不同位置的温差依然较大,影响产品的合格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表面温差小的加热辊。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其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包括内筒和套在内筒外的外筒,内筒和外筒之间设置有能够将导热油从筒体的一端输送至另一端的第一散热油道和第二散热油道,所述第一散热油道与第二散热油道方向相反,所述筒体的右端设置有进出油轴头,所述进出油轴头上设置有进油孔和出油孔,所述筒体内还设置有将所述进油孔和第一散热油道的左端口导通的进油内管,所述进出油轴头内设置有将所述第一散热油道的右端口和出油孔导通的第一回流通道,所述进出油轴头内还设置有将所述进油孔和第二散热油道的右端口导通的第二进油通道,所述筒体内还设置有将所述所述第二散热油道的左端口和出油孔导通的回流管。如上所述的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所述筒体的左端设置有传动轴头,所述进油内管和回流管固定在传动轴头和进出油轴头之间,所述传动轴头内设置有将进油内管的左端口和第一散热油道的左端口导通的第一进油通道,所述传动轴头内还设置有将第二散热油道的左端口和回流管的左端口导通的第二回流通道。如上所述的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所述进出油轴头包括轴头本体和进油管,所述进油孔设置在所述轴头本体上,所述进油管插设在所述进油孔内,所述进油管的内孔形成所述进油孔,所述进油内管和第二进油通道分别与所述进油管导通。如上所述的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所述进出油轴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油孔左端的导油件,所述导油件内设有导油腔,所述进油管的左端和进油内管的右端分别插入导油腔中并与导油腔导通,所述导油腔的顶部和/或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轴头本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导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共同形成所述第二进油通道。如上所述的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所述导油件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导通第二回流通道和出油孔的导油槽,所述导油槽与所述导油腔隔离。如上所述的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所述第一散热油道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各第一散热油道的沿着筒体的圆周方向均布,所述第一进油通道与所述第一散热油道一一对应,各第一进油通道以进油内管为中心,呈辐射状布置,所述第一回流通道与所述第一散热油道一一对应,各第一回流通道以出油孔为中心,呈辐射状布置;所述第二散热油道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各第二散热油道的沿着筒体的圆周方向均布,所述第二进油通道与所述第二散热油道一一对应,各第二进油通道以进油管为中心,呈辐射状布置,所述第二回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散热油道一一对应,各第二回流通道以回流管为中心,呈辐射状布置。如上所述的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第一散热油道和第二散热油道的数量相等,二者的数量均为两个及以上,所述第一散热油道和第二散热油道反向平行,第一散热油道和第二散热油道沿着内筒的圆周间隔交错布置。如上所述的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所述第一散热油道和第二散热油道均呈螺旋状。如上所述的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所述内筒与外筒之间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将内筒和外筒之间的空间分隔成第一散热油道和第二散热油道。如上所述的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所述筒体内还设置有支撑进油内管和回流管的支撑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紧凑,其中形成两条导热油回路,第一条回路中的导热油从筒体的左端进入,沿着第一散热通道从筒体的右端流出,第二条回路中的导热油从筒体的右端进入,沿着第二散热通道从筒体的左端流出,在两条回路中的导热油共同的作用下,本技术加热辊表面各处的温度能够保持基本一致,有利于提高本技术生产的产品的优良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内部流通有导热油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现第一种回流方式的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图2中A-A线处的剖视图;图4是图2中C-C线处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现第二种回流方式的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图5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去除外筒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参照图1至图7,图1、图2、图5和图7中的箭头表示导热油的流动方向,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其包括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包括内筒11和套在内筒11外的外筒12,内筒11和外筒12之间设置有能够将导热油从筒体1的一端输送至另一端的第一散热油道101和第二散热油道102,所述第一散热油道101与第二散热油道102方向相反,所述筒体1的右端设置有进出油轴头3,所述进出油轴头3上设置有进油孔301和出油孔302,所述筒体1内还设置有将所述进油孔301和第一散热油道101的左端口导通的进油内管4,所述进出油轴头3内设置有将所述第一散热油道101的右端口和出油孔302导通的第一回流通道303,所述进出油轴头3内还设置有将所述进油孔301和第二散热油道102的右端口导通的第二进油通道304,所述筒体1内还设置有将所述所述第二散热油道101的左端口和出油孔302导通的回流管5。本实施例中,所述筒体1的左端设置有传动轴头2,所述进油内管4和回流管5固定在传动轴头2和进出油轴头3之间,所述传动轴头2内设置有将进油内管4的左端口和第一散热油道101的左端口导通的第一进油通道201,所述传动轴头2内还设置有将第二散热油道102的左端口和回流管5的左端口导通的第二回流通道202。当然,也可以将传动轴头2内的第二回流通道202和第一进油通道201取消,同时在进油内管4和回流管5的左端分别设置一弯折段,使进油内管4与第一散热油道101的左端口直接导通,回流管5与第二散热油道102的左端口之间导通。本技术结构紧凑,其中形成两条导热油回路。第一条导热油回路包括沿着导热油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油孔301、进油内管4、第一进油通道201、第一散热油道101、第一回流通道303和出油孔302,第一条导热油回路包括沿着导热油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油孔301、第二进油通道304、第二散热油道102、第二回流通道202、回流管5和出油孔302。流经第一条导热油回路的导热油在第一散热油道101的左端温度较高,沿着第一散热油道101从左至右流动时温度逐渐降低,到了第一散热油道101右端时温度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包括内筒(11)和套在内筒(11)外的外筒(12),内筒(11)和外筒(12)之间设置有能够将导热油从筒体(1)的一端输送至另一端的第一散热油道(101)和第二散热油道(102),所述第一散热油道(101)与第二散热油道(102)方向相反,所述筒体(1)的右端设置有进出油轴头(3),所述进出油轴头(3)上设置有进油孔(301)和出油孔(302),所述筒体(1)内还设置有将所述进油孔(301)和第一散热油道(101)的左端口导通的进油内管(4),所述进出油轴头(3)内设置有将所述第一散热油道(101)的右端口和出油孔(302)导通的第一回流通道(303),所述进出油轴头(3)内还设置有将所述进油孔(301)和第二散热油道(102)的右端口导通的第二进油通道(304),所述筒体(1)内还设置有将所述第二散热油道(102)的左端口和出油孔(302)导通的回流管(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包括内筒(11)和套在内筒(11)外的外筒(12),内筒(11)和外筒(12)之间设置有能够将导热油从筒体(1)的一端输送至另一端的第一散热油道(101)和第二散热油道(102),所述第一散热油道(101)与第二散热油道(102)方向相反,所述筒体(1)的右端设置有进出油轴头(3),所述进出油轴头(3)上设置有进油孔(301)和出油孔(302),所述筒体(1)内还设置有将所述进油孔(301)和第一散热油道(101)的左端口导通的进油内管(4),所述进出油轴头(3)内设置有将所述第一散热油道(101)的右端口和出油孔(302)导通的第一回流通道(303),所述进出油轴头(3)内还设置有将所述进油孔(301)和第二散热油道(102)的右端口导通的第二进油通道(304),所述筒体(1)内还设置有将所述第二散热油道(102)的左端口和出油孔(302)导通的回流管(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左端设置有传动轴头(2),所述进油内管(4)和回流管(5)固定在传动轴头(2)和进出油轴头(3)之间,所述传动轴头(2)内设置有将进油内管(4)的左端口和第一散热油道(101)的左端口导通的第一进油通道(201),所述传动轴头(2)内还设置有将第二散热油道(102)的左端口和回流管(5)的左端口导通的第二回流通道(2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油轴头(3)包括轴头本体(31)和进油管(32),所述进油孔(301)设置在所述轴头本体(31)上,所述进油管(32)插设在所述进油孔(301)内,所述进油管(32)的内孔形成所述进油孔(301),所述进油内管(4)和第二进油通道(304)分别与所述进油管(32)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散热油道型加热辊,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油轴头(3)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油孔(302)左端的导油件(33),所述导油件(33)内设有导油腔(330),所述进油管(32)的左端和进油内管(4)的右端分别插入导油腔(330)中并与导油腔(330)导通,所述导油腔(330)的顶部和/或底部设置有第一通孔(305),所述轴头本体(31)上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景松曾晓杰吴友琪吴文秋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松德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