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效蓄热式烧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4311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15: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蓄热式烧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高效蓄热式烧嘴。包括呈长方体状设置的烧嘴本体以及设置在烧嘴本体中部的中心燃气喷管,所述烧嘴本体内设置有蓄热室,所述蓄热室呈长方形分布在中心燃气喷管的四周,所述烧嘴本体内共设置有四个蓄热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现有的蓄热式烧嘴的结构进行改进,将传统的单侧蓄热改为对角蓄热,同时,改进喷嘴的形状,使喷嘴呈弧面喷射空气,进而使空气与燃气充分混合,进而提高燃烧效果,确保充分燃烧。

A new type of high efficiency regenerative burner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regenerative burners, in particular to a new efficient regenerative burner. The utility model includes a burner body arranged in a rectangular shape and a central gas nozzle arranged in the middle of the burner body. The burne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heat storage chamber which is arranged around the central gas nozzle in a rectangular shape. The burner body is provided with four heat storage chambers in total.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the advantages and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utility model are that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existing regenerative burner, the traditional one-sided heat storage is changed to the diagonal heat storage. At the same time, the shape of the nozzle is improved to make the nozzle spray air in an arc surface, so that the air and gas are fully mixed, so as to improve the combustion effect and ensure full combus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高效蓄热式烧嘴
本技术属于蓄热式烧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高效蓄热式烧嘴。
技术介绍
现有的蓄热式烧嘴绝大部分采用燃气和空气射流在炉膛内交叉混合的方式来实现贫氧扩散燃烧,这种燃烧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燃料热值和碳氢化合物含量越高,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就越大,这其中,以焦炉煤气或高炉煤气为燃料的大型炉窑完全可以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但由于以天然气或液化气为燃料的中小型加热炉或热处理炉等炉窑的燃料热值和碳氢化合物含量较高,完全燃烧所需的空气与燃气的体积比能够达到10:1,目前,现有的蓄热式烧嘴炉的空气进气不均匀,从而导致燃气无法充分燃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的蓄热式烧嘴燃气无法充分燃烧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能够使空气均匀进入的新型高效蓄热式烧嘴。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高效蓄热式烧嘴,包括呈长方体状设置的烧嘴本体以及设置在烧嘴本体中部的中心燃气喷管,所述烧嘴本体内设置有蓄热室,所述蓄热室呈长方形分布在中心燃气喷管的四周,所述烧嘴本体内共设置有四个蓄热室,相邻蓄热室之间夹角为90°,所述烧嘴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燃烧腔,所述燃烧腔内设置有与蓄热室相连通的喷嘴,所述烧嘴本体的顶部设置有换气室,所述中心燃气喷管贯穿换气室的顶部设置,所述换气室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与换气室相通,所述换气室内设置有与蓄热室相通的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内套装有密封板,所述换气室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控制密封板开闭的驱动气缸,所述换气室内设置有用于固定通气管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设置有进气管和出气管的下方,所述下固定板与换气室底板之间设置有两个间隔设置的隔板,所述隔板将四个通气管隔成对角相通状态,所述喷嘴包括与蓄热室连接的喷嘴座以及倾斜设置在喷嘴座的喷气管,所述喷气管朝向中心燃气喷管设置,所述喷气管处于中心燃气喷管设的一侧设置有内凹的月牙凹槽。作为优选,所述蓄热室的横截面呈矩形状设置,所述蓄热室靠近中心燃气喷管的一角设置有内凹的月牙弧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1、本技术通过对现有的蓄热式烧嘴的结构进行改进,将传统的单侧蓄热改为对角蓄热,同时,改进喷嘴的形状,使喷嘴呈弧面喷射高温空气,进而使空气与燃气充分混合,进而提高燃烧效果,确保充分燃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1提供的新型高效蓄热式烧嘴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新型高效蓄热式烧嘴的剖视图;图3为实施例1提供的新型高效蓄热式烧嘴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1提供的烧嘴本体的俯视图;图5为实施例1提供的喷嘴的结构示意图;以上各图中,1、烧嘴本体;11、蓄热室;12、燃烧腔;2、中心燃气喷管;3、喷嘴;31、喷嘴座;32、喷气管;321、月牙凹槽;4、换气室;41、进气管;42、出气管;43、通气管;44、上固定板;45、下固定板;46、隔板;5、密封板;6、驱动气缸。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1,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蓄热式烧嘴燃烧不充分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从空气与燃烧气体充分接触的角度对其进行改进,为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高效蓄热式烧嘴,包括呈长方体状设置的烧嘴本体1以及设置在烧嘴本体1中部的中心燃气喷管2,和传统的圆柱型的蓄热式烧嘴相比,本实施例将其改成方形主要是为了方便增大蓄热室11的提及,为此,烧嘴本体1内设置有蓄热室11,在本实施例中,蓄热室11的截面呈长方形状设置,在本实施例中,蓄热室11也呈长方形分布在中心燃气喷管2的四周,烧嘴本体1内共设置有四个蓄热室11,相邻蓄热室11之间夹角为90°,即中心燃气喷管2在四个蓄热室11对角线的连接点处。在烧嘴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燃烧腔,在燃烧腔内设置有与蓄热室11相连通的喷嘴3,烧嘴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换气室4,中心燃气喷管2贯穿换气室4的顶部设置,换气室4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气管41和出气管42,进气管41和出气管42与换气室4相通,换气室4内设置有与蓄热室11相通的通气管43,通气管43内套装有密封板5,换气室4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控制密封板5开闭的驱动气缸6,以上结构设置为现有常见的结构设置,故在本实施例中,不加详细描述。为了将传统的单侧进气,改成对角进气,在本实施例中,在换气室4内设置有用于固定通气管43的上固定板44和下固定板45,上固定板44设置有进气管41和出气管42的下方,这样设置的目的,确保进气管41内所进入的空气都进入到通气管43内,在下固定板45与换气室4底板之间设置有两个间隔设置的隔板46,隔板46将四个通气管43隔成对角相通状态,隔板46与换气室4的侧壁之间焊接固定,这样,通过两个隔板46的设置,将下固定板45下方的换气室4分为三个腔室,其中,中间的腔室连接两个对角设置的通气管43,当密封板5封闭任意两个对角设置的通气管43时,空气会进入到另外两个对角设置的蓄热室11内,进而对中心燃气喷管2实现对角的空气喷射。为了增大空气的喷射面积,在本实施例中,还专门提供一种喷嘴3,该喷嘴3包括与蓄热室11连接的喷嘴座31以及倾斜设置在喷嘴座31的喷气管32,其中,喷气管32朝向中心燃气喷管2设置,喷气管32处于中心燃气喷管2设的一侧设置有内凹的月牙凹槽321。月牙凹槽321就行使喷射面变成弧面,进而增大喷射面积和喷射力度,提高混合效果。为了充分对空气进行蓄热,在本实施例中,蓄热室11的横截面呈矩形状设置,且蓄热室11靠近中心燃气喷管2的一角设置有内凹的月牙弧面。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高效蓄热式烧嘴,包括呈长方体状设置的烧嘴本体以及设置在烧嘴本体中部的中心燃气喷管,所述烧嘴本体内设置有蓄热室,所述蓄热室呈长方形分布在中心燃气喷管的四周,所述烧嘴本体内共设置有四个蓄热室,相邻蓄热室之间夹角为90°,所述烧嘴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燃烧腔,所述燃烧腔内设置有与蓄热室相连通的喷嘴,所述烧嘴本体的顶部设置有换气室,所述中心燃气喷管贯穿换气室的顶部设置,所述换气室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与换气室相通,所述换气室内设置有与蓄热室相通的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内套装有密封板,所述换气室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控制密封板开闭的驱动气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气室内设置有用于固定通气管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设置有进气管和出气管的下方,所述下固定板与换气室底板之间设置有两个间隔设置的隔板,所述隔板将四个通气管隔成对角相通状态,所述喷嘴包括与蓄热室连接的喷嘴座以及倾斜设置在喷嘴座的喷气管,所述喷气管朝向中心燃气喷管设置,所述喷气管处于中心燃气喷管设的一侧设置有内凹的月牙凹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高效蓄热式烧嘴,包括呈长方体状设置的烧嘴本体以及设置在烧嘴本体中部的中心燃气喷管,所述烧嘴本体内设置有蓄热室,所述蓄热室呈长方形分布在中心燃气喷管的四周,所述烧嘴本体内共设置有四个蓄热室,相邻蓄热室之间夹角为90°,所述烧嘴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燃烧腔,所述燃烧腔内设置有与蓄热室相连通的喷嘴,所述烧嘴本体的顶部设置有换气室,所述中心燃气喷管贯穿换气室的顶部设置,所述换气室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与换气室相通,所述换气室内设置有与蓄热室相通的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内套装有密封板,所述换气室的顶部设置有用于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千硕刘子铭刘立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运昌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