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通道防排水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3997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13:31
一种地下通道防排水构造,以有效满足通道正常使用期间防排水要求。地下通道包括底板和两侧侧墙,所述底板板面上于横向两侧固定设置纵向延伸的挡水坎,挡水坎与同侧侧墙内壁之间形成集水槽,挡水坎的底部沿纵向间隔埋设引流管。所述底板的中央设置纵向延伸和相对于板面下凹的凹槽,且沿凹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下凹的集水坑,相邻集水坑之间于凹槽内设置排水盲管。所述底板板面上在两侧挡水坎之间设置过滤层,过滤层顶面以上设置隔离层,隔离层之上设置细石混凝土垫层。

A waterproof and drainage structure of underpas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waterproof and drainage structure of an underground passage, which can effectively meet the waterproof and drainage requirements during the normal use of the passage. The underpass includes a bottom plate and side walls on both sides. The bottom plate surface of the bottom plate is fixedly provided with a water retaining sill extending longitudinally on both sides of the transverse direction. A water collecting trough is formed between the water retaining sill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same side wall, and a drainage pipe is buried at the bottom of the water retaining sill at longitudinal intervals. A groove extending longitudinally and concave relative to the plate surface is arranged in the center of the bottom plate, and a concave sump is arranged at intervals along the extending direction of the groove, and a drainage blind pipe is arranged in the groove between the adjacent sump. A filter lay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water retaining ridges on both sides of the bottom plate surface, an isolation layer is arranged above the top surface of the filter layer, and a fine aggregate concrete cushion is arranged above the isolation lay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通道防排水构造
本技术涉及地下工程结构类,尤其涉及一种地下通道防排水构造。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地下通道在城市建设中现已广泛应用;常规地下通道采用全包防水和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方案,由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参差不齐,外包防水层易局部破损产生串水,通道主体结构易存在裂缝,在富水地层中投入使用后地下水会通过破损的外包防水层、主体结构裂缝渗透到通道结构内部,长久后会在通道底部汇集,形成汇水区域进而反阴到通道底板装修层;由于渗透水无排泄通道,长时间的汇聚后会影响通道底板装修面的表观质量,严重时会在装修层表面会形成湿滑层,影响行人通行安全和通道的正常使用,进而影响结构和运营安全。基于以上原因,有必要对常规地下通道防排水构造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地下通道防排水构造,以有效满足通道正常使用期间防排水要求。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的一种地下通道防排水构造,地下通道包括底板和两侧侧墙,其特征是:所述底板板面上于横向两侧固定设置纵向延伸的挡水坎,挡水坎与同侧侧墙内壁之间形成集水槽,挡水坎的底部沿纵向间隔埋设引流管;所述底板的中央设置纵向延伸和相对于板面下凹的凹槽,且沿凹槽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下凹的集水坑,相邻集水坑之间于凹槽内设置排水盲管;所述底板板面上在两侧挡水坎之间设置过滤层,过滤层顶面以上设置隔离层,隔离层之上设置细石混凝土垫层。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的收集通道侧墙及底板上的渗漏水,在集水坑处有组织的对渗漏水进行抽排,有效杜绝底板装修层反阴的现象,改善底板装修层的表观质量,大大降低使用期间为治理底板装修层反阴投入的资金,保证通道的正常使用,同时提高步行的安全性,经济和社会显著。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两幅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种地下通道防排水构造的横断面图;图2是图1中A局部的放大图;图3是图1中B局部的放大图;图4中沿1中C-C线的剖视图(图中末画出细石混凝土垫层、排水管);图5是本技术一种地下通道防排水构造中集水坑部位的纵断面图。图中示出构件名称及所对应的标记:底板11、侧墙12、挡水坎13、集水槽14、凹槽15、集水坑16、引流管21、排水盲管22、过滤层23、隔离层24、细石混凝土垫层2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专利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至图5,本技术的一种地下通道防排水构造,地下通道包括底板11和两侧侧墙12。所述底板11板面上于横向两侧固定设置纵向延伸的挡水坎13,挡水坎13与同侧侧墙12内壁之间形成集水槽14,挡水坎13的底部沿纵向间隔埋设引流管21。所述底板11的中央设置纵向延伸和相对于底板11顶面下凹的凹槽15,且沿凹槽15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下凹的集水坑16,相邻集水坑16之间于凹槽15内设置排水盲管22。所述底板11板面上在两侧挡水坎13之间设置过滤层23,过滤层23顶面以上设置隔离层24,隔离层24之上设置细石混凝土垫层25。参照图1,细石混凝土垫层25上铺设通道的装修层。参照图2,由集水槽14汇集侧墙渗漏水,且通过引流管21引流至过滤层23中。侧墙渗漏水、底板渗漏水汇集于凹槽15内,经过滤层23、排水盲管22引流至集水坑16,通过定期抽排将集水坑16中的水排到市政管网中,有效杜绝底板装修层反阴的现象,改善底板装修层的表观质量,大大降低使用期间为治理底板装修层反阴投入的资金,保证通道的正常使用,同时提高步行的安全性,经济和社会显著。参照图1和图2,为顺利引排水,所述凹槽15至挡水坎13的底板11板面具有向凹槽15倾斜的横向排水坡度。参照图3和图5,所述凹槽15的底壁具有向一侧集水坑16倾斜的纵向排水坡度。一般而言,所述排水盲管22由波纹管和包裹覆盖其外壁的透水土工布构成,波纹管管壁上周向间隔、纵向间隔开设通孔。所述过滤层23由填筑于底板11板面上和凹槽15内的级配碎石形成,所述隔离层24为铺设于过滤层23顶面上的透水土工布。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技术专利一种地下通道防排水构造的基本原理,并非要将本技术专利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技术专利所申请的专利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通道防排水构造,地下通道包括底板(11)和两侧侧墙(12),其特征是:所述底板(11)板面上于横向两侧固定设置纵向延伸的挡水坎(13),挡水坎(13)与同侧侧墙(12)内壁之间形成集水槽(14),挡水坎(13)的底部沿纵向间隔埋设引流管(21);所述底板(11)的中央设置纵向延伸和相对于底板(11)顶面下凹的凹槽(15),且沿凹槽(15)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下凹的集水坑(16),相邻集水坑(16)之间于凹槽(15)内设置排水盲管(22);所述底板(11)板面上在两侧挡水坎(13)之间设置过滤层(23),过滤层(23)顶面以上设置隔离层(24),隔离层(24)之上设置细石混凝土垫层(2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通道防排水构造,地下通道包括底板(11)和两侧侧墙(12),其特征是:所述底板(11)板面上于横向两侧固定设置纵向延伸的挡水坎(13),挡水坎(13)与同侧侧墙(12)内壁之间形成集水槽(14),挡水坎(13)的底部沿纵向间隔埋设引流管(21);所述底板(11)的中央设置纵向延伸和相对于底板(11)顶面下凹的凹槽(15),且沿凹槽(15)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下凹的集水坑(16),相邻集水坑(16)之间于凹槽(15)内设置排水盲管(22);所述底板(11)板面上在两侧挡水坎(13)之间设置过滤层(23),过滤层(23)顶面以上设置隔离层(24),隔离层(24)之上设置细石混凝土垫层(2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辉史宣陶林刚张建祥柴家远杨绍玉马全武丁玉乔喻波朱宏海徐搴彭健海王崇鉴张先富崔广军宫安岳楹沁何旭苏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