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门槛后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73666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1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汽车碰撞性能技术领域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所述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的门槛后段外板(6)上部设置弧线面(8),弧线面(8)的弧线面后端(9)的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弧线面前端(10)的水平高度的结构,后轮罩(7)包括后轮罩前缘(11),门槛后段外板(6)后端与后轮罩前缘(11)焊接连接,弧线面(8)的弧线面后端(9)的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后门防撞梁(2)的水平高度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基于轻量化原则,能够有效优化后门防撞梁与门槛后段的搭接关系,顺利承接侧向碰撞力,控制后排乘员侧向侵入量和侵入冲击,保护后排乘客人身安全,提高整车安全性能。

A structure of the rear section of the car door sill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tructure applied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utomobile collision performance, wherein an arc surface (8) is arranged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outer plate (6) of the rear section of the door sill, and the horizontal height of the rear end (9) of the arc surface (8) is set to be higher than the horizontal height of the front end (10) of the arc surface, and the rear wheel cover (7) includes the front edge (11) of the rear wheel cover, and the outer plate (6) of the rear section of the door sill \uff09The rear end is welded and connected with the front edge (11) of the rear wheel housing. The horizontal height of the rear end (9) of the arc surface (8) is set to be higher than the horizontal height of the rear door crash beam (2). The rear section structure of the automobile threshold described in the utility model can effectively optimize the overl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r door crash beam and the rear section of the threshol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lightweight, smoothly undertake the lateral collision force, and control the rear passengers' lateral collision force Intrusion volume and impact, protect the personal safety of rear passengers and improve the safety performance of th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门槛后段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碰撞性能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汽车门槛后段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市场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提高,汽车碰撞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行业内主流的安全评价标准C-NCAP和EuroNCAP各工况的考察标准也随着市场趋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其中,对于车辆侧面耐撞性的评价标准逐年提高。不仅评价指标发生了变化,对于工况的加载方面也在发生改变。以C-NCAP侧面碰撞为例,2012版及以前的考察标准仅评价前排乘员伤害情况,2015版则前、后排乘员伤害均需考察,最新的2018版评价标准中对后排乘员的考察权重有所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后排乘员伤害逐步收到重视。安全评价标准不仅从乘员损伤方面考察的更全面,从工况加载方面也加大了难度。侧碰壁障从原来的950kg增加到1400kg,并且撞击位置提高,撞击点在原有基础上更加靠后。这些变化都使得后排乘员舱结构设计和乘员保护系统设计更加重要。2018版C-NCAP侧面AE-MDB碰撞工况中,后排乘员保护是其难点所在,目前C-NCAP已公布的两批2018版试验成绩中侧碰后排扣分现象严重。而在2015版C-NCAP中,几乎所有五星车辆侧碰都可以得到满分的成绩。对比发现,2018版侧碰后排扣分部位主要是腹部和骨盆,导致侧碰成绩变差的原因主要是侧碰壁障的更新以及定位标准变化的关系。壁障由原来的950kg增加到1400kg,且壁障的型面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模仿侧向碰撞车辆车头前部的弧线形状。定位标准上,壁障下表面定位高度由原来的300mm提高到350mm,主要是模仿大型SUV车辆碰撞的情况,因为调查发现我国SUV销量近年占比持续增加,且达到了相当可观的数量。这些变化都给车辆的侧面结构设计带来巨大的挑战,然后针对后排乘员骨盆得分差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壁障中心点的X向定位较原标准向后移动了250mm。壁障后移使得后门受力变大,且目前车辆轴距都较大,壁障后端撞不到后轮胎及轮罩,无法通过车辆后部主要结构承接碰撞力,导致后门乘员骨盆位置侵入量和侵入速度过大,后排乘员伤害超标扣分。所以,在车辆后门及后门槛轮罩处的结构设计是需要考虑后门及门槛的Y向重叠搭接及碰撞力的承载问题。现有技术中的车辆结构都无法满足碰撞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基于轻量化原则,能够有效优化后门防撞梁与门槛后段的搭接关系,从而能够顺利承接侧向碰撞力,有效控制后排乘员侧向侵入量和侵入冲击,保护后排乘客人身安全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为一种汽车门槛后段结构,所述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包括侧围B柱、后门防撞梁、门槛、中底板横梁、门槛后段内板、门槛后段外板、后轮罩,所述的门槛后段内板与门槛后段外板内表面连接,门槛后段内板前端与门槛一端连接,门槛另一端与侧围B柱下端连接,门槛后段内板同时与中底板横梁连接,后门防撞梁一端与侧围B柱连接,后门防撞梁另一端与门槛后段外板连接,门槛后段外板上部设置弧线面,弧线面的弧线面后端的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弧线面前端的水平高度的结构,后轮罩7包括后轮罩前缘,门槛后段外板后端与后轮罩前缘焊接连接,弧线面的弧线面后端的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后门防撞梁的水平高度的结构。所述的后门防撞梁设置为倾斜布置的结构,后门防撞梁的防撞梁前端与侧围B柱连接,后门防撞梁的防撞梁后端与门槛后段外板外表面连接,后门防撞梁的防撞梁前端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防撞梁后端水平高度的结构。所述的门槛后段外板的弧线面的弧线面后端的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后门防撞梁的防撞梁前端水平高度的结构。所述的门槛的门槛前段与侧围B柱下端连接,门槛的门槛后段15同时与门槛后段内板和门槛后段外板连接。所述的门槛后段外板的门槛后段外板后段设置为弧面结构,门槛后段外板后段贴合焊接在后轮罩前缘位置。所述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的门槛后段外板上部表面和下部表面设置加强筋,所述的门槛后段外板上还开有减重孔。所述的后轮罩内侧面焊接在汽车车身后部位置。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后门防撞梁首先承接侧面碰撞力,然后通过前后两端分别向侧围B柱和门槛后段传递。侧围B柱是侧碰重要的承力部件,通常在设计之初就会充分考虑其承载能力。然而,在以往的C-NCAP评价标准中,主要侧重于前排伤害的考察,后排较易满足要求。所以,以往车型门槛后段设计强度较弱,门槛后段外板结构较短,与后门防撞梁重合度仅有一半左右。本技术的结构中,将门槛后段外板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该件沿后轮罩向上延伸至高于后门防撞梁搭接高度,与后轮罩前缘进行焊接,形成封闭腔体,这样,大大增加了后门防撞梁及门槛后段外板的承载能力,部件高度的设计恰到好处,不会因为向上延伸过多而造成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具体搭接高度及部件形状如附图3所示。这样,碰撞力由后门防撞梁后段传递到门槛后段外板与后轮罩形成的封闭截面向右侧疏导,再通过门槛后段内板传递至相邻的中底板横梁,实现侧面碰撞力的传递和卸载,从而有效避免因门槛后段结构较弱引起的局部变形过大,有效控制侧围及后侧门的侵入量和侵入速度,充分考虑零部件设计中成本和重量的要求。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结构简单,基于轻量化原则,有效优化后门防撞梁与门槛后段的搭接关系,从而能够顺利承接侧向碰撞力,有效控制后排乘员侧向侵入量和侵入冲击,保护后排乘客人身安全,提高整车安全性能。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的后门防撞梁与门槛后段外板连接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侧围B柱;2、后门防撞梁;3、门槛;4、中底板横梁;5、门槛后段内板;6、门槛后段外板;7、后轮罩;8、弧线面;9、弧线面后端;10、弧线面前端;11、后轮罩前缘;12、防撞梁前端;13、防撞梁后端;14、门槛前段;15、门槛后段;16、门槛后段外板后段;17、汽车车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附图1-附图3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汽车门槛后段结构,所述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包括侧围B柱1、后门防撞梁2、门槛3、中底板横梁4、门槛后段内板5、门槛后段外板6、后轮罩7,所述的门槛后段内板5与门槛后段外板6内表面连接,门槛后段内板5前端与门槛3一端连接,门槛3另一端与侧围B柱1下端连接,门槛后段内板5同时与中底板横梁4连接,后门防撞梁2一端与侧围B柱1连接,后门防撞梁2另一端与门槛后段外板6连接,门槛后段外板6上部设置弧线面8,弧线面8的弧线面后端9的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弧线面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门槛后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包括侧围B柱(1)、后门防撞梁(2)、门槛(3)、中底板横梁(4)、门槛后段内板(5)、门槛后段外板(6)、后轮罩(7),所述的门槛后段内板(5)与门槛后段外板(6)内表面连接,门槛后段内板(5)前端与门槛(3)一端连接,门槛(3)另一端与侧围B柱(1)下端连接,门槛后段内板(5)同时与中底板横梁(4)连接,后门防撞梁(2)一端与侧围B柱(1)连接,后门防撞梁(2)另一端与门槛后段外板(6)连接,门槛后段外板(6)上部设置弧线面(8),弧线面(8)的弧线面后端(9)的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弧线面前端(10)的水平高度的结构,后轮罩(7)包括后轮罩前缘(11),门槛后段外板(6)后端与后轮罩前缘(11)焊接连接,弧线面(8)的弧线面后端(9)的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后门防撞梁(2)的水平高度的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门槛后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包括侧围B柱(1)、后门防撞梁(2)、门槛(3)、中底板横梁(4)、门槛后段内板(5)、门槛后段外板(6)、后轮罩(7),所述的门槛后段内板(5)与门槛后段外板(6)内表面连接,门槛后段内板(5)前端与门槛(3)一端连接,门槛(3)另一端与侧围B柱(1)下端连接,门槛后段内板(5)同时与中底板横梁(4)连接,后门防撞梁(2)一端与侧围B柱(1)连接,后门防撞梁(2)另一端与门槛后段外板(6)连接,门槛后段外板(6)上部设置弧线面(8),弧线面(8)的弧线面后端(9)的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弧线面前端(10)的水平高度的结构,后轮罩(7)包括后轮罩前缘(11),门槛后段外板(6)后端与后轮罩前缘(11)焊接连接,弧线面(8)的弧线面后端(9)的水平高度设置为高于后门防撞梁(2)的水平高度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门槛后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门防撞梁(2)设置为倾斜布置的结构,后门防撞梁(2)的防撞梁前端(12)与侧围B柱(1)连接,后门防撞梁(2)的防撞梁后端(13)与门槛后段外板(6)外表面连接,后门防撞梁(2)的防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丹凤
申请(专利权)人:宜宾凯翼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