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嘉兴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71827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2-04 03: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及装置,涉及复合纱线加工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处于牵伸状态下的弹力纱线与非弹力纱线并合形成弹性/非弹性双芯纱,并使用外包缠纱包缠形成包缠结构复合纱线,最后退去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对弹力纱线的牵伸力,使得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弹力纱线弹性回缩至未牵伸状态,非弹力纱线因弹力纱线弹性回缩作用发生纱轴方向上的压缩弯曲,进而在外包缠纱螺线间凸起形成纱圈,制备得到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得的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在纱圈形成前以包缠结构复合纱线形式卷绕存储备用,在使用时退绕形成纱圈,可保障圈圈复合纱在长时间存储输送后纱圈质量不受影响,利于圈圈复合纱的后续应用。

Prepa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of a kind of composite yarn with wrapping structure elastic ring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 device of a wrapping structure elastic ring composite yarn, which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composite yarn processing. The invention combines elastic yarn in draft state with non elastic yarn to form elastic / non elastic double core yarn, and uses wrapped yarn to form wrapped structure composite yarn, and finally withdraws the stretch force on elastic yarn in wrapped structure composite yarn, so that the elastic yarn in wrapped structure composite yarn shrinks back to non draft state due to elastic yarn The elastic retraction causes the compression bending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yarn axis, and then bulges between the wrapped threads to form a yarn ring, and the wrapped structure elastic ring composite yarn is prepared. The wrapping structure elastic ring composite yarn produced by the invention is wound and stored in the form of wrapping structure composite yarn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the yarn ring, and forms the yarn ring when it is used, which can ensure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yarn ring is not affected after the long-term storage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ring composite yarn,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subsequent application of the ring composite yar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复合纱线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空心锭包缠纺纱是一种专门生产包缠结构复合纱线的技术,其技术核心是空心锭包缠技术,即以一根纱线螺旋状缠绕到另一根纱线和/或须条上,形成具有包缠结构的复合纱线。目前,空心锭包缠技术在平行纺纱机、空心锭花式捻线机、空心锭包覆机等纺纱设备上都有应用。圈圈纱一般用于编织针织毛衫,纱圈分布到毛衫表面,可大大提高毛衫的接触柔软性和保暖性,是目前用于毛衫编织的一种主要花式纱线。现有圈圈纱主要采用空心锭花式捻线机纺制,纱圈由经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须条超喂形成,并由固纱固定在芯纱上组成复合纱,进而制备得到圈圈纱。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相关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圈圈纱的制备方法中,圈圈纱中纱圈的形成通过超喂实现,且纱圈的组成主要为短纤维须条而非完整纱线,纱圈结构不稳定易被破坏,制备得到的圈圈纱在后续的卷绕、运输和存储过程中,各个纱圈很容易因挤压而变形、缠绕、甚至断裂,从而影响圈圈纱的后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及装置,通过将处于牵伸状态下的弹力纱线与非弹力纱线并合形成弹性/非弹性双芯纱,并使用外包缠纱包缠形成包缠结构复合纱线,最后退去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对弹力纱线的牵伸力,使得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的弹力纱线弹性回缩至未牵伸状态,非弹力纱线因弹力纱线的弹性回缩作用发生纱轴方向上的压缩弯曲,进而在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外包缠纱的螺线间凸起形成纱圈,制备得到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对弹力纱线持续施加预设牵伸倍数的牵伸力,使所述弹力纱线处于牵伸状态;将非弹力纱线与处于牵伸状态下的所述弹力纱线并合,形成弹性/非弹性双芯纱;将外包缠纱呈螺线状包缠于所述弹性/非弹性双芯纱表面,形成包缠结构复合纱线;退去对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所述弹力纱线的牵伸力,使得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的所述弹力纱线弹性回缩至未牵伸状态,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所述非弹力纱线因所述弹力纱线的弹性回缩作用发生纱轴方向上的压缩弯曲,进而在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外包缠纱的螺线间凸起形成纱圈,制备得到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外包缠纱的各个螺线的螺距按预设规律变化。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对弹力纱线持续施加预设牵伸倍数的牵伸力,使所述弹力纱线处于牵伸状态,包括:将弹力纱线经喂入辊摩擦传动作用从第一芯纱筒退绕后绕过导纱辊,所述喂入辊与所述导纱辊之间通过链传动系统传动,所述导纱辊的表面线速度大于所述喂入辊的表面线速度,从而对所述导纱辊与所述喂入辊之间的所述弹力纱线施加预设牵伸倍数的牵伸力,使所述弹力纱线处于牵伸状态。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将非弹力纱线与处于牵伸状态下的所述弹力纱线并合,形成弹性/非弹性双芯纱,包括:采用消极喂入的方式将至少一根非弹力纱线从第二芯纱筒退绕并穿过导纱钩,经弹簧式张力器施加张力后,从下端喂入空心锭的中心管;将处于牵伸状态下的所述弹力纱线绕过导纱辊后,从下端喂入所述空心锭的中心管,使得所述非弹力纱线与处于牵伸状态下的所述弹力纱线在所述中心管并合,形成弹性/非弹性双芯纱;将所述弹性/非弹性双芯纱穿过所述中心管后,在引纱辊的引导下送入会合导纱钩。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将外包缠纱呈螺线状包缠于所述弹性/非弹性双芯纱表面,形成包缠结构复合纱线,包括:启动所述空心锭的电源,使得所述空心锭高速转动;卷绕于所述铝锭管上的外包缠纱随所述空心锭的转动而退绕,在所述会合导纱钩处与所述弹性/非弹性双芯纱会合,并呈螺线状包缠于所述弹性/非弹性双芯纱表面,形成包缠结构复合纱线;将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经引纱辊引出后,绕过导纱杆,经橫动导纱器上的导纱瓷眼引导,卷绕至由卷绕辊摩擦传动的筒管,其中,所述卷绕辊的表面线速度与所述引纱辊表面线速度的比值为0.5~0.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弹力纱线包括透明氨纶单丝,所述弹力纱线的线密度为70D~250D,所述弹力纱线的牵伸倍数为2.5~5倍,所述外包缠纱的包缠捻度为400-600捻/米。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非弹力纱线的数量为至少二根,各个非弹力纱线的颜色不同;所述非弹力纱线的颜色与所述外包缠纱的颜色不同。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的制备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引纱模块、第二引纱模块、并合包缠模块和成纱卷绕模块;其中,所述第一引纱模块包括第一芯纱筒,所述第一芯纱筒上卷绕有弹力纱线,所述第一芯纱筒与喂入辊摩擦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芯纱筒转动方向一侧设有导纱辊,所述喂入辊和所述导纱辊用于对所述弹力纱线施加预设牵伸倍数的牵伸力,使所述弹力纱线处于牵伸状态;所述第二引纱模块包括第二芯纱筒,所述第二芯纱筒上卷绕有非弹力纱线,所述第二芯纱筒中心线上方设有导纱钩,所述导纱钩的一侧设有弹簧式张力器,所述弹簧式张力器用于对非弹力纱线施加张力;所述第一引纱模块和所述第二引纱模块上方设有所述并合包缠模块,所述并合包缠模块包括空心锭,所述空心锭上配套设有铝锭管,所述铝锭管上卷绕有外包缠纱,所述空心锭的中心管上方设有会合导纱钩,所述会合导纱钩用于将所述第一引纱模块引出的弹力纱线和所述第二引纱模块引出的非弹力纱线并合形成弹性/非弹性双芯纱;所述并合包缠模块上方设有成纱卷绕模块,所述成纱卷绕模块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引纱辊、导纱杆、橫动导纱器、卷绕辊和筒管,所述卷绕辊与所述筒管摩擦传动连接。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纱模块中所述导纱辊的表面线速度大于所述喂入辊的表面线速度。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成纱卷绕模块中所述卷绕辊的表面线速度与所述引纱辊表面线速度的比值为0.5~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制备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及其加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及装置,通过将处于牵伸状态下的弹力纱线与非弹力纱线并合形成弹性/非弹性双芯纱,并使用外包缠纱包缠形成包缠结构复合纱线,最后退去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对弹力纱线的牵伸力,使得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的弹力纱线弹性回缩至未牵伸状态,非弹力纱线因弹力纱线的弹性回缩作用发生纱轴方向上的压缩弯曲,进而在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外包缠纱的螺线间凸起形成纱圈,制备得到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本专利技术制得的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在纱圈形成前以包缠结构复合纱线的形式卷绕存储备用,而在使用时退绕形成纱圈,从而保障圈圈复合纱在长时间存储输送后纱圈质量不受影响,有利于圈圈复合纱的后续应用。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在制备过程中对各项工艺参数的设计,比如弹力纱线线密度、外包缠纱的包缠捻度、弹力纱线的牵伸倍数和包缠结构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n对弹力纱线持续施加预设牵伸倍数的牵伸力,使所述弹力纱线处于牵伸状态;/n将非弹力纱线与处于牵伸状态下的所述弹力纱线并合,形成弹性/非弹性双芯纱;/n将外包缠纱呈螺线状包缠于所述弹性/非弹性双芯纱表面,形成包缠结构复合纱线并卷绕,卷绕后的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所述弹力纱线处于牵伸状态;/n退去对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所述弹力纱线的牵伸力,使得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的所述弹力纱线弹性回缩至未牵伸状态,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所述非弹力纱线因所述弹力纱线的弹性回缩作用发生纱轴方向上的压缩弯曲,进而在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外包缠纱的螺线间凸起形成纱圈,制备得到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对弹力纱线持续施加预设牵伸倍数的牵伸力,使所述弹力纱线处于牵伸状态;
将非弹力纱线与处于牵伸状态下的所述弹力纱线并合,形成弹性/非弹性双芯纱;
将外包缠纱呈螺线状包缠于所述弹性/非弹性双芯纱表面,形成包缠结构复合纱线并卷绕,卷绕后的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所述弹力纱线处于牵伸状态;
退去对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所述弹力纱线的牵伸力,使得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的所述弹力纱线弹性回缩至未牵伸状态,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所述非弹力纱线因所述弹力纱线的弹性回缩作用发生纱轴方向上的压缩弯曲,进而在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外包缠纱的螺线间凸起形成纱圈,制备得到包缠结构弹力圈圈复合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缠结构复合纱线中外包缠纱的各个螺线的螺距按预设规律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弹力纱线持续施加预设牵伸倍数的牵伸力,使所述弹力纱线处于牵伸状态,包括:
将弹力纱线经喂入辊摩擦传动作用从第一芯纱筒退绕后绕过导纱辊,所述喂入辊与所述导纱辊之间通过链传动系统传动,所述导纱辊的表面线速度大于所述喂入辊的表面线速度,从而对所述导纱辊与所述喂入辊之间的所述弹力纱线施加预设牵伸倍数的牵伸力,使所述弹力纱线处于牵伸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非弹力纱线与处于牵伸状态下的所述弹力纱线并合,形成弹性/非弹性双芯纱,包括:
采用消极喂入的方式将至少一根非弹力纱线从第二芯纱筒退绕并穿过导纱钩,经弹簧式张力器施加张力后,从下端喂入空心锭的中心管;
将处于牵伸状态下的所述弹力纱线绕过导纱辊后,从下端喂入所述空心锭的中心管,使得所述非弹力纱线与处于牵伸状态下的所述弹力纱线在所述中心管并合,形成弹性/非弹性双芯纱;
将所述弹性/非弹性双芯纱穿过所述中心管后,在引纱辊的引导下送入会合导纱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外包缠纱呈螺线状包缠于所述弹性/非弹性双芯纱表面,形成包缠结构复合纱线并卷绕,包括:
启动所述空心锭的电源,使得所述空心锭高速转动;
卷绕于所述铝锭管上的外包缠纱随所述空心锭的转动而退绕,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敖利民方瑞峰唐雯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