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防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70283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30 1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防震装置技术领域,一种电梯防震装置,包括底座和安装在底座上方的安装板,包括液压防震装置,以及安装在所述液压防震装置两侧的弹簧防震装置;安装板向下移动通过连接柱下方的挡片对两组第一弹簧进行压缩,吸收因为震动产生的能量,移动杆因为震动开始向两侧移动,滑动块在滑动槽内滑动,且与此同时对第二弹簧进行压缩,液压防震装置中套筒内的活塞杆上下移动,压力室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安装板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通过液压防震装置与弹簧防震装置相配合对其进行减震处理,提高防震效果,降低电梯出现事故的几率。

An anti vibration device for elevato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shockproof device, an elevator shockproof device, including a base and a mounting plate installed above the base, including a hydraulic shockproof device, and a spring shockproof device installed on both sides of the hydraulic shockproof device; the mounting plate moves downward to compress two groups of first springs through a baffle under the connecting column, absorb the energy generated by the vibration, and move Because of the vibration, the moving rod starts to move to both sides, the sliding block slides in the sliding groove, and at the same time compresses the second spring, the piston rod in the sleeve of the hydraulic shockproof device moves up and down, and the oil in the pressure chamber flows from one cavity to another through different pores repeatedly. At this time,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hole wall and the oil and the internal friction between the oil molecules form damping to the vibration The vibration energy of the mounting plate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oil heat energy. The hydraulic shock proof device is combined with the spring shock proof device to reduce the vibration, improve the shock proof effect and reduce the accident probability of the elev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防震装置
本技术涉及防震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电梯防震装置。
技术介绍
现代电梯主要由曳引机(绞车)、导轨、对重装置、安全装置(如限速器、安全钳和缓冲器等)、信号操纵系统、轿厢与厅门等组成。这些部分分别安装在建筑物的井道和机房中。通常采用钢丝绳摩擦传动,钢丝绳绕过曳引轮,两端分别连接轿厢和平衡重,电动机驱动曳引轮使轿厢升降,电梯中广泛使用到防震装置。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1、传统的电梯防震装置一般采用压缩弹簧进行防震处理,电梯在遇到震动时单纯的依靠压缩弹簧,防震效果不佳,当电梯出现事故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导致人员伤亡;2、当电梯出现事故时会产生左右晃动,电梯内站着的人员会因为晃动站立不稳,而导致摔倒,发生受伤的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电梯防震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一)技术目的为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压缩弹簧防震效果不佳和出现事故左右晃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梯防震装置,安装板向下移动通过连接柱下方的挡片对两组第一弹簧进行压缩,吸收因为震动产生的能量,移动杆因为震动开始向两侧移动,滑动块在滑动槽内滑动,且与此同时对第二弹簧进行压缩,液压防震装置中套筒内的活塞杆上下移动,压力室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安装板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通过液压防震装置与弹簧防震装置相配合对其进行减震处理,提高防震效果,降低电梯出现事故的几率,当电梯出现事故时会产生左右晃动,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的位置相对应,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之间的距离减少,排斥力增大,减少晃动的幅度。(二)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梯防震装置,包括底座和安装在底座上方的安装板,包括液压防震装置,以及安装在所述液压防震装置两侧的弹簧防震装置,所述安装板的外侧壁位于所述液压防震装置与所述弹簧防震装置之间的位置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外侧壁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位置转动连接有移动杆,所述底座的外侧壁位于所述移动杆对应的位置开设有滑动槽,所述移动杆的底部安装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的一侧设有第二弹簧,所述滑动块通过所述第二弹簧与所述滑动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的两侧设有第一磁极,所述底座的两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部安装有第二磁极;所述液压防震装置包括套筒和安装在套筒上方的顶起块,所述顶起块的底部设有用于进行定位安装的凸柱,所述顶起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活塞杆,所述套筒的内部位于所述活塞杆的下方开设有压力室,所述套筒的底部设有基座,所述基座的上方安装有控制阀;所述弹簧防震装置包括固定柱和安装在固定柱上方的限位块,所述安装板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安装有挡片,所述挡片下方设有第一弹簧,所述挡片通过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移动杆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移动杆沿着所述液压防震装置的中轴对称分布。优选的,所述挡片的外侧壁开设有限位孔,所述固定柱贯穿所述限位孔,并且延伸至所述底座的外侧壁。优选的,所述限位块的长度大于所述限位孔的直径。优选的,所述滑动块与所述滑动槽的内壁贴合,所述滑动块与所述滑动槽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磁极与所述第二磁极的位置相对应。优选的,所述挡片的下方设有两组所述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沿着所述固定柱的中轴对称分布。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1、当电梯出现事故产生震动时,安装板向下移动通过连接柱下方的挡片对两组第一弹簧进行压缩,吸收因为震动产生的能量,移动杆因为震动开始向两侧移动,滑动块在滑动槽内滑动,且与此同时对第二弹簧进行压缩,液压防震装置中套筒内的活塞杆上下移动,压力室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安装板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通过液压防震装置与弹簧防震装置相配合对其进行减震处理,提高防震效果,降低电梯出现事故的几率。2、当电梯出现事故时会产生左右晃动,第一磁极与第二磁极的位置相对应,第一磁极和第二磁极之间的距离减少,排斥力增大,减少晃动的幅度,避免因为电梯内站着的人员会因为晃动站立不稳导致摔倒,而发生受伤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滑动块与滑动槽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安装槽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液压防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挡片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底座;2、安装板;3、液压防震装置;301、凸柱;302、顶起块;303、套筒;304、活塞杆;305、压力室;306、控制阀;307、基座;4、弹簧防震装置;401、连接柱;402、固定柱;403、第一弹簧;404、限位块;405、挡片;406、限位孔;5、连接块;6、移动杆;7、滑动块;8、第二弹簧;9、滑动槽;10、安装槽;11、第一磁极;12、第二磁极。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如图1-5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电梯防震装置,包括底座1和安装在底座1上方的安装板2,包括液压防震装置3,以及安装在液压防震装置3两侧的弹簧防震装置4,安装板2的外侧壁位于液压防震装置3与弹簧防震装置4之间的位置设有连接块5,连接块5的外侧壁远离安装板2的位置转动连接有移动杆6,底座1的外侧壁位于移动杆6对应的位置开设有滑动槽9,移动杆6的底部安装有滑动块7,滑动块7的一侧设有第二弹簧8,滑动块7通过第二弹簧8与滑动槽9的内壁固定连接,安装板2的两侧设有第一磁极11,底座1的两端开设有安装槽10,安装槽10内部安装有第二磁极12;液压防震装置3包括套筒303和安装在套筒303上方的顶起块302,顶起块302的底部设有用于进行定位安装的凸柱301,顶起块302的底部固定连接活塞杆304,套筒303的内部位于活塞杆304的下方开设有压力室305,套筒303的底部设有基座307,基座307的上方安装有控制阀306;弹簧防震装置4包括固定柱402和安装在固定柱402上方的限位块404,安装板2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连接柱401,连接柱401远离安装板2的一端安装有挡片405,挡片405下方设有第一弹簧403,挡片405通过第一弹簧403与底座1固定连接。本技术中,当电梯出现事故产生震动时,安装板2向下移动通过连接柱401下方的挡片405对两组第一弹簧403进行压缩,吸收因为震动产生的能量,移动杆6因为震动开始向两侧移动,滑动块7在滑动槽9内滑动,且与此同时对第二弹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防震装置,包括底座(1)和安装在底座(1)上方的安装板(2),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防震装置(3),以及安装在所述液压防震装置(3)两侧的弹簧防震装置(4),所述安装板(2)的外侧壁位于所述液压防震装置(3)与所述弹簧防震装置(4)之间的位置设有连接块(5),所述连接块(5)的外侧壁远离所述安装板(2)的位置转动连接有移动杆(6),所述底座(1)的外侧壁位于所述移动杆(6)对应的位置开设有滑动槽(9),所述移动杆(6)的底部安装有滑动块(7),所述滑动块(7)的一侧设有第二弹簧(8),所述滑动块(7)通过所述第二弹簧(8)与所述滑动槽(9)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2)的两侧设有第一磁极(11),所述底座(1)的两端开设有安装槽(10),所述安装槽(10)内部安装有第二磁极(12);/n所述液压防震装置(3)包括套筒(303)和安装在套筒(303)上方的顶起块(302),所述顶起块(302)的底部设有用于进行定位安装的凸柱(301),所述顶起块(302)的底部固定连接活塞杆(304),所述套筒(303)的内部位于所述活塞杆(304)的下方开设有压力室(305),所述套筒(303)的底部设有基座(307),所述基座(307)的上方安装有控制阀(306);/n所述弹簧防震装置(4)包括固定柱(402)和安装在固定柱(402)上方的限位块(404),所述安装板(2)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连接柱(401),所述连接柱(401)远离所述安装板(2)的一端安装有挡片(405),所述挡片(405)下方设有第一弹簧(403),所述挡片(405)通过所述第一弹簧(403)与所述底座(1)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防震装置,包括底座(1)和安装在底座(1)上方的安装板(2),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压防震装置(3),以及安装在所述液压防震装置(3)两侧的弹簧防震装置(4),所述安装板(2)的外侧壁位于所述液压防震装置(3)与所述弹簧防震装置(4)之间的位置设有连接块(5),所述连接块(5)的外侧壁远离所述安装板(2)的位置转动连接有移动杆(6),所述底座(1)的外侧壁位于所述移动杆(6)对应的位置开设有滑动槽(9),所述移动杆(6)的底部安装有滑动块(7),所述滑动块(7)的一侧设有第二弹簧(8),所述滑动块(7)通过所述第二弹簧(8)与所述滑动槽(9)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2)的两侧设有第一磁极(11),所述底座(1)的两端开设有安装槽(10),所述安装槽(10)内部安装有第二磁极(12);
所述液压防震装置(3)包括套筒(303)和安装在套筒(303)上方的顶起块(302),所述顶起块(302)的底部设有用于进行定位安装的凸柱(301),所述顶起块(302)的底部固定连接活塞杆(304),所述套筒(303)的内部位于所述活塞杆(304)的下方开设有压力室(305),所述套筒(303)的底部设有基座(307),所述基座(307)的上方安装有控制阀(306);
所述弹簧防震装置(4)包括固定柱(402)和安装在固定柱(402)上方的限位块(404),所述安装板(2)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胜军阮海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