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釜加热和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69766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30 0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应釜加热和冷却装置,具体涉及反应釜技术领域,包括支架,所述支架顶部设置有釜体,所述釜体底部设置有排料口,所述排料口一侧设置有搅动机构,所述排料口上设置有控制阀,所述釜体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搅拌杆以及内腔顶部设置有多个第二搅拌杆,多个所述第二搅拌杆呈环形均匀分布在第一搅拌杆的周向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有螺旋环绕结构的热介质输送管与冷介质输送管,可最大化增大反应物与介质输送管的接触面积,并通过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分别带动第一搅拌杆以及第二搅拌杆反应物进行充分搅动,同时,可通过伺服电机来带动活动板以联动轴为中心轴进行翻转,以实现对冷/热介质的输送进行快速切换。

A reactor heating and cool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reactor heating and cooling device, in particular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he reactor, including a support, the top of the support is provided with a reactor body, the bottom of the reacto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discharge port, one side of the discharge port is provided with a stirring mechanism, the discharge port is provided with a control valve, the bottom of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reactor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stirring rod, and the top of the inner cavity is provided with a A plurality of second mixing rods are uniformly distributed on the circumferential side of the first mixing rod in a ring shape. The utility model can maximize the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reactant and the medium conveying pipe through the hot medium conveying pipe and the cold medium conveying pipe with the spiral surrounding structure, and drive the reactant of the first mixing rod and the second mixing rod to stir fully through the first motor and the second motor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drive the movable plate to take the linkage shaft as the central shaft through the servo motor Turn over to realize fast switching of cold / hot medium transpor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应釜加热和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反应釜
,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反应釜加热和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反应釜的广义理解为物理或化学反应的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和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以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在顺酐催化剂的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反应釜中的生产原料进行加热或冷却。专利申请公布号CN207769791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加热冷却反应釜,通过在釜身设计两套独立的加热或冷却套管装置,减少在同一夹套内切换冷热介质导致的设备腐蚀,同时也避免了切换冷热介质时,因阀门受损导致的介质之间的互串,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使设备更好的发挥加热或冷却反应物的作用。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较多缺点,如在加热或冷却反应物的过程中,由于是通过釜身向釜内的反应物传递热能或冷能进行加热或冷却,其速率较慢,并且冷热介质切换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反应釜加热和冷却装置,通过设有螺旋环绕结构的热介质输送管与冷介质输送管,且热介质输送管与冷介质输送管的螺旋环绕段交错设置,可最大化增大反应物与介质输送管的接触面积,并通过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分别带动第一搅拌杆以及第二搅拌杆反应物进行充分搅动,从而实现对釜体内部的反应物进行快速加热或冷却,同时,可通过伺服电机来带动活动板以联动轴为中心轴进行翻转,从而使活动板两侧顶端的卡板与托台顶部的卡槽配合卡接,以完成对热介质输送管或冷介质输送管的封堵便于对冷/热介质的输送进行快速切换,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反应釜加热和冷却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顶部设置有釜体,所述釜体底部设置有排料口,所述排料口一侧设置有搅动机构,所述排料口上设置有控制阀,所述釜体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搅拌杆以及内腔顶部设置有多个第二搅拌杆,多个所述第二搅拌杆呈环形均匀分布在第一搅拌杆的周向侧,所述釜体顶部设置有进介质管,所述进介质管内腔底中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进介质管底端划分为热介质支管和冷介质支管,所述热介质支管以及冷介质支管底端分别连接有热介质输送管以及冷介质输送管,所述隔板顶部设置有活动板,所述隔板顶中部设置有槽口,所述隔板顶端贯穿设有联动轴,所述联动轴两端分别与对应端隔板的耳板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底端固定套设于联动轴上,且其两端面分别与对应侧的槽口内壁活动贴合,所述进介质管一侧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贯穿进介质管,且与联动轴传动连接,所述进介质管一侧设置有进料口以及另一侧设置有进液管,所述进料口以及进液管均与釜体相连通,所述釜体内腔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喷头,所述进液管的端部与喷头的进液端相连通。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搅拌杆和第二搅拌杆的周向侧表面均均匀分布有多组搅拌叶,每组搅拌叶均设置有多个,相邻两组的相邻搅拌叶之间错位设置。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搅动机构包括有第一电机和多个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支架顶部中心位置,多个所述第二电机呈环形均匀分布在釜体顶部边缘位置,所述第一电机以及多个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分别与对应位置第一搅拌杆以及第二搅拌杆传动连接。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进介质管内腔两侧壁均设置有托台,两个托台关于进介质管的竖直向中心轴线呈轴对称设置,所述托台顶部设置有卡槽,所述活动板顶端两侧均设置有卡板,所述卡板与托台顶部的卡槽相匹配。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热介质输送管与冷介质输送管均设置为螺旋环绕结构,且其端部均与釜体的外环境相连通,所述热介质输送管与冷介质输送管的螺旋环绕段交错设置。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釜体内部设置有刮板,所述刮板包括有横板和竖板,所述横板底端面以及竖板外侧壁分别与釜体的底面以及周向侧内壁活动贴合,所述横板一端贯穿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搅拌杆固定套设于横板端部的通孔内,所述竖板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导向柱,所述釜体内腔顶部设置有环形导向槽,所述导向柱设置在环形导向槽内,且与环形导向槽之间活动连接。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板一侧中部设置有弧形槽面,所述弧形槽面设置有内凹式结构。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1、通过设有螺旋环绕结构的介质输送管,在将待加热或冷却的反应物资进料口处通入釜体内部,并通过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来分别带动第一搅拌杆以及第二搅拌杆对注入的反应物进行搅动,同时,通过进介质管向热介质输送管或冷介质输送管通入热介质或冷介质,以实现对釜体内部的反应物进行加热或冷却,由于第一搅拌杆和第二搅拌杆的周向侧表面均均匀分布有多组搅拌叶,每组搅拌叶均设置有多个,相邻两组的相邻搅拌叶之间错位设置,有利于通过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分别带动第一搅拌杆以及第二搅拌杆对热介质输送管以及冷介质输送管所形成的环形区域内外两侧的反应物进行充分搅动,从而实现对釜体内部的反应物进行快速加热或冷却,当需要对冷热介质的输送进行切换时,只需通过伺服电机来带动活动板以联动轴为中心轴进行翻转,从而使活动板两侧顶端的卡板与托台顶部的卡槽配合卡接,以完成对热介质输送管或冷介质输送管的封堵便于对冷/热介质的输送进行快速切换,而在反应物加热/冷却处理完成后,可通过进液管箱釜体内注入清洗液,并使其从喷头处喷出,已完成的釜体内壁的清洗,同时,在清洗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第一电机以及第二电机分别带动第一搅拌杆以及第二搅拌杆转动,以使清洗液处于流动态,从而加快对釜体内壁以及搅拌杆的清洗效果;2、通过设有刮板,且刮板包括有横板和竖板,横板底端面以及竖板外侧壁分别与釜体的底面以及周向侧内壁活动贴合,有利于避免反应物附着在在釜体内壁,从而造成反应物的浪费,且横板一端贯穿设有通孔,第一搅拌杆固定套设于横板端部的通孔内,而竖板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导向柱,釜体内腔顶部设置有环形导向槽,导向柱设置在环形导向槽内,且与环形导向槽之间活动连接,有利于使刮板在第一电机的带动下做稳定的圆周运动,同时,横板一侧中部设置有弧形槽面,弧形槽面设置有内凹式结构,有利于将反应物自横板的两端往中间聚拢,方便快速排料。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进介质管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A部分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刮板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为:1支架、2釜体、3搅动机构、4排料口、5第一搅拌杆、6第二搅拌杆、7进介质管、8隔板、9活动板、10托块、11卡板、12进料口、13进液管、14喷头、15热介质输送管、16冷介质输送管、17刮板、18导向柱、19通孔、20弧形槽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4所示的一种反应釜加热和冷却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反应釜加热和冷却装置,包括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顶部设置有釜体(2),所述釜体(2)底部设置有排料口(4),所述排料口(4)一侧设置有搅动机构(3),所述排料口(4)上设置有控制阀,所述釜体(2)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搅拌杆(5)以及内腔顶部设置有多个第二搅拌杆(6),多个所述第二搅拌杆(6)呈环形均匀分布在第一搅拌杆(5)的周向侧,所述釜体(2)顶部设置有进介质管(7),所述进介质管(7)内腔底中部设置有隔板(8),所述隔板(8)将进介质管(7)底端划分为热介质支管和冷介质支管,所述热介质支管以及冷介质支管底端分别连接有热介质输送管(15)以及冷介质输送管(16),所述隔板(8)顶部设置有活动板(9),所述隔板(8)顶中部设置有槽口,所述隔板(8)顶端贯穿设有联动轴,所述联动轴两端分别与对应端隔板的耳板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9)底端固定套设于联动轴上,且其两端面分别与对应侧的槽口内壁活动贴合,所述进介质管(7)一侧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贯穿进介质管(7),且与联动轴传动连接,所述进介质管(7)一侧设置有进料口(12)以及另一侧设置有进液管(13),所述进料口(12)以及进液管(13)均与釜体(2)相连通,所述釜体(2)内腔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喷头(14),所述进液管(13)的端部与喷头(14)的进液端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釜加热和冷却装置,包括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顶部设置有釜体(2),所述釜体(2)底部设置有排料口(4),所述排料口(4)一侧设置有搅动机构(3),所述排料口(4)上设置有控制阀,所述釜体(2)内腔底部设置有第一搅拌杆(5)以及内腔顶部设置有多个第二搅拌杆(6),多个所述第二搅拌杆(6)呈环形均匀分布在第一搅拌杆(5)的周向侧,所述釜体(2)顶部设置有进介质管(7),所述进介质管(7)内腔底中部设置有隔板(8),所述隔板(8)将进介质管(7)底端划分为热介质支管和冷介质支管,所述热介质支管以及冷介质支管底端分别连接有热介质输送管(15)以及冷介质输送管(16),所述隔板(8)顶部设置有活动板(9),所述隔板(8)顶中部设置有槽口,所述隔板(8)顶端贯穿设有联动轴,所述联动轴两端分别与对应端隔板的耳板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9)底端固定套设于联动轴上,且其两端面分别与对应侧的槽口内壁活动贴合,所述进介质管(7)一侧设置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贯穿进介质管(7),且与联动轴传动连接,所述进介质管(7)一侧设置有进料口(12)以及另一侧设置有进液管(13),所述进料口(12)以及进液管(13)均与釜体(2)相连通,所述釜体(2)内腔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喷头(14),所述进液管(13)的端部与喷头(14)的进液端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加热和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杆(5)和第二搅拌杆(6)的周向侧表面均均匀分布有多组搅拌叶,每组搅拌叶均设置有多个,相邻两组的相邻搅拌叶之间错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应釜加热和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俊杰赵磊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盛泽精细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