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干旱荒漠地区蓄集水分造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94401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30 06: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干旱荒漠地区蓄集水分造林结构,包括铺设在坑穴底部的生物降解地膜、苗木、水盘以及铺设在所述苗木周围地表上的地膜,所述生物降解地膜在坑穴底部整体呈平底锅状,所述水盘以坑穴中苗木为中心,呈外高内低的漏斗状或簸箕状,所述地膜中心位置上设有开口,所述地膜通过土壤或石块压实固定,所述地膜上覆盖有植物秸秆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双膜结构及工艺,从蓄水、集水、保水三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以达到持续供水、保墒的目的,提高种植苗木的成活、保存率,克服旱地造林水分不足这一最大制约因子,并一定程度上满足苗木后期的生长对水分的要求。

A structure of water storage afforestation in arid desert area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water storage and afforestation structure in the arid desert area, which comprises a biodegradable plastic film, a seedling, a water pan laid on the bottom of the pit and a plastic film laid on the surface around the seedlings. The biodegradable plastic film is in the shape of a pan at the bottom of the pit. The water pan is centered on the seedlings in the pit, and in the shape of a funnel or a dustpan with high outside and low inside An opening is arranged on the central position, the film is compacted and fixed by soil or stone, and the film is covered with a plant straw layer.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the double membrane 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and makes full use of various water resource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water storage, water collection and water conserv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ntinuous water supply and moisture conservation,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and conservation rate of planting seedlings, overcome the biggest restriction factor of insufficient water in dry land afforestation,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meet the water requirements for the later growth of seedl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干旱荒漠地区蓄集水分造林结构
本技术涉及植树造林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干旱荒漠地区蓄集水分造林结构。
技术介绍
建国后,我国绿化造林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约5个百分点。但这个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相比之下我国森林有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弱点,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也还非常脆弱,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重道远。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山区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目前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2.5%,其水土流失、沙漠化依然严重。这类地区最大的特点是降水量稀少、降水不均匀,蒸发量大、土壤水分严重亏缺。多年实践表明,干旱缺水是除了种苗外,影响造林成活率最主要的因素。这些地区降水不均匀,降水大多集中在7~9月份,期间的降水量可占到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有些地区的甚至占全年的80%以上。而且土壤含沙量大,要不就是土层薄,石砾含量高,保水性差。因此提高雨水、雪融水的保存与利用,是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切实可行的办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干旱荒漠地区造林后,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干旱荒漠地区蓄集水分造林结构,改善水分供给状况,从而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及后期生长对水的需求,以克服造林缺水这一限制性因素,阻止荒漠化的发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干旱荒漠地区蓄集水分造林结构,包括铺设在坑穴底部的生物降解地膜、种植在所述生物降解地膜上的苗木、设置在所述苗木周围的水盘以及铺设在所述苗木周围地表上的地膜,所述生物降解地膜在坑穴底部整体呈平底锅状,所述水盘以坑穴中苗木为中心,呈外高内低的漏斗状或簸箕状,所述地膜中心位置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为“十”字形创口、孔洞或“一”字形创口,所述地膜通过土壤或石块压实固定,所述地膜上覆盖有植物秸秆层。优选地,所述生物降解地膜周边采用土块或碎石填压支撑形成平底锅状,所述生物降解地膜的边沿比底部高出8~12cm。优选地,所述生物降解地膜的厚度为0.8s~1.2s;所述地膜的厚度为4s。优选地,所述水盘的面积大于或等于2平方米,且所述苗木种植在平地或缓坡上时,所述水盘设置为漏斗状,所述苗木种植在坡地上时,所述水盘设置为簸箕状。优选地,在铺设生物降解地膜时,若坑穴底层有锋利的砾石,则在所述生物降解地膜上下铺垫沙土层。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采用双膜工艺,从蓄水集水保墒三方面着手,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使有限的水分能在一个小的环境中循环使用,使水分利用最大化,达到集水、持续供水、保墒的目的,克服旱地造林水分不足这一最大制约因子,提高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后期苗木的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从而全面提高干旱荒漠地区造林效果。通过坑底立膜的方式,对保水能力差、渗透性好的沙质和多砾质土壤造林作用明显,可阻止水分快速无效渗漏,更好充分蓄存利用稀缺的水资源。采用可降解的生物地膜对后来的根系生长扩展也不存在影响。地表覆盖地膜后,可提高苗木抗寒能力,还有助于早春提高地温,为苗木生长期创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对苗木后期生长有积极的意义。本技术与传统造林方法相比,简单实用且可操作性强,增加成本较小,但提高造林效果显著,能够为干旱半干旱及荒漠地区绿化造林、生态修复中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干旱荒漠地区蓄集水分造林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干旱荒漠地区蓄集水分造林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示出了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双膜蓄集水结构及工艺,从蓄水、集水、保水三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以达到持续供水、保墒的目的,提高种植苗木的成活、保存率和后期的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克服造林苗木缺水而难以成活和生存的障碍,并一定程度上满足后期的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具体地,所述蓄集水分造林结构包括铺设在坑穴底部的生物降解地膜4、种植在所述生物降解地膜4上的苗木1、设置在所述苗木1周围的水盘3以及铺设在所述苗木1周围地表上的地膜2,所述生物降解地膜4在坑穴底部整体呈平底锅状,所述水盘3以坑穴中苗木1为中心,呈外高内低的漏斗状或簸箕状,所述地膜2中心位置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为“十”字形创口、孔洞或“一”字形创口,所述地膜2通过土壤或石块5压实固定,所述地膜2上覆盖有植物秸秆层。如图1所示,坑穴底层铺垫生物降解地膜4,不论在春季、雨季造林,施工前应提前按规划方案进行整地。种植前按要求挖坑穴,在坑穴底部铺设生物降解地膜4,所述生物降解地膜4的厚度为0.8s~1.2s,坑穴内地膜周边要土块或碎石填压支撑,使生物降解地膜4整体呈平底锅状,所述生物降解地膜4的边沿比底部高出8~12cm。底层生物降解地膜4可防止水分快速无效渗漏,更好充分蓄存利用稀缺的水资源。在所述苗木1的周围设置水盘3。种植后要对坑穴地上部分进行必要的整理,形成水盘3,以坑穴中苗木为中心,所述水盘3以坑穴中苗木1为中心,呈外高内低的漏斗状或簸箕状,所述水盘3的面积大于或等于2平方米,并用铁锹拍实。对于干燥度大于3的地区,水盘3的面积应更大一些,以便集水。所述苗木1种植在平地或缓坡上时,所述水盘3设置为漏斗状,所述苗木1种植在坡地上时,所述水盘3设置为簸箕状,,便于将雨水从高处汇集到地膜4上,直至苗木根颈部,渗入坑穴土壤中。进一步,在所述苗木1周围地表上的铺设有地膜2,所述地膜2中心位置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为“十”字形创口、孔洞或“一”字形创口,所述地膜2通过土壤或石块5压实固定,所述地膜2上覆盖有植物秸秆层。如图1所示,苗木1种植完毕后,在苗木1周围地表覆盖地膜2,所述地膜2的厚度为4s。优选地,所述地膜2为方形或圆形,且所述地膜2为双色膜。双色膜为银黑双色地膜,其底层为黑色,表层为银灰色。除有一般地膜特点之外,它具有较好的反光辐射功能,可有效降低干旱地区中午时易产生高温,减少高温对树木造成不良影响。对小规格苗木,在地膜2中心位置上用刀划一“十”字形创口或者划切一直径5~10cm的孔洞,方便苗木1穿过地膜2。如果苗木1规格冠幅较大,则需从地膜2的边缘划一刀至于中心位置,然后从开口处拉伸地膜,使苗木1处于地膜2的中心位置。地膜2拉平盖好后,四周要用土或石块5充分压实,以防大风吹翻撕破。最后在苗木1周围的地膜2上覆盖一层薄的植物秸秆,形成植物秸秆层,以降低夏季高温辐射对苗木1的影响。本技术采用双膜工艺,从蓄水集水保墒三方面着手,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使有限的水分能在一个小的环境中循环使用,使水分利用最大化,达到集水、持续供水、保墒的目的,克服旱地造林水分不足这一最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干旱荒漠地区蓄集水分造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铺设在坑穴底部的生物降解地膜(4)、种植在所述生物降解地膜(4)上的苗木(1)、设置在所述苗木(1)周围的水盘(3)以及铺设在所述苗木(1)周围地表上的地膜(2),所述生物降解地膜(4)在坑穴底部整体呈平底锅状,所述水盘(3)以坑穴中苗木(1)为中心,呈外高内低的漏斗状或簸箕状,所述地膜(2)中心位置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为“十”字形创口、孔洞或“一”字形创口,所述地膜(2)通过土壤或石块(5)压实固定,所述地膜(2)上覆盖有植物秸秆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干旱荒漠地区蓄集水分造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铺设在坑穴底部的生物降解地膜(4)、种植在所述生物降解地膜(4)上的苗木(1)、设置在所述苗木(1)周围的水盘(3)以及铺设在所述苗木(1)周围地表上的地膜(2),所述生物降解地膜(4)在坑穴底部整体呈平底锅状,所述水盘(3)以坑穴中苗木(1)为中心,呈外高内低的漏斗状或簸箕状,所述地膜(2)中心位置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为“十”字形创口、孔洞或“一”字形创口,所述地膜(2)通过土壤或石块(5)压实固定,所述地膜(2)上覆盖有植物秸秆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集水分造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降解地膜(4)周边采用土块或碎石填压支撑形成平底锅状,所述生物降解地膜(4)的边沿比底部高出8~12c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秀春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