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灌井用可水位控制的自动回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267232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8 1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灌井用可水位控制的自动回灌系统,包括净化池,通过在净化池底部设有杂物过滤层,杂物过滤层上设有沙石过滤器层,沙石过滤器层上设有活性炭吸附层,活性炭吸附层上设有回灌管道,对回灌井进行输水,第一水管与第一水泵连接处设有水位感应器,第一水管内套设有第二水管,第二水管上设有自动水位控制阀,第二水管通过控制阀连接有第三水管,第三水管延伸至蓄水池内,通过水位感应器与自动水位控制阀电性相连,可以根据水位的不同,自动加水和抽水,有益效果:这样的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自动对回灌井内的水位进行感应,自动加水抽水,不需要安排专人值守,也不会对原含水层造成污染。

An automatic reinjection system with water level control for reinjection well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atic reinjection system for reinjection well, which can be controlled by water level, including a purification pool, through which a sundry filter layer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purification pool, a sand filter layer is arranged on the sundry filter layer, an active carbon adsorption layer is arranged on the sand filter layer, a reinjection pipeline is arranged on the active carbon adsorption layer to carry out water transmission for the reinjection well,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irst water pipe and the first water pump is arranged There is a water level sensor, the first water pipe is sleeved with a second water pipe, the second water pipe is equipped with an automatic water level control valve, the second water pipe is connected with a third water pipe through the control valve, the third water pipe is extended to the reservoir, and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with the automatic water level control valve through the water level sensor, which can automatically add water and pump water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water level, with the beneficial effect that the structure of such a device is simple It is convenient to use. It can automatically sense the water level in the reinjection well and automatically add water to pump water. It does not need to arrange special personnel to watch, nor will it cause pollution to the original aquif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回灌井用可水位控制的自动回灌系统
本技术涉及自动回灌系统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回灌井用可水位控制的自动回灌系统。
技术介绍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需进行基坑内侧地下水的降水,以方便施工。为了减少基坑内侧降水对基坑外侧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变形影响,需对基坑外侧的地下水进行补充回灌。回灌过程需要安排专人值守、控制,这种人工控制方式难以避免误操作事件发生,而且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较大。另外,回灌水源还可能会对原含水层造成污染。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回灌井用可水位控制的自动回灌系统,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回灌井用可水位控制的自动回灌系统,包括净化池,所述净化池的一侧设有蓄水池,所述蓄水池的一侧设有回灌井,所述净化池的底部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连接水源,所述净化池底部设有杂物过滤层,所述杂物过滤层上设有沙石过滤器层,所述沙石过滤器层上设有活性炭吸附层,所述活性炭吸附层上设有回灌管道,所述回灌管道延伸至所述回灌井内,所述回灌管道位于所述回灌井内的一端设有潜水泵,所述回灌井内设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出端设有第一水管,所述第一水管与所述第一水泵连接处设有水位感应器,所述第一水管内套设有第二水管,所述第二水管上设有自动水位控制阀,所述水位感应器与所述自动水位控制阀电性相连,所述第二水管通过控制阀连接有第三水管,所述第三水管延伸至所述蓄水池内。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水管位于所述蓄水池内的一端设有过滤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水管上设有流量表。进一步的,所述蓄水池上设有密封盖。进一步的,所述蓄水池内设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出端设有水管,所述水管延伸至所述回灌井内。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回灌井用可水位控制的自动回灌系统,有益效果如下:(1)、通过在净化池底部设有杂物过滤层,杂物过滤层上设有沙石过滤器层,沙石过滤器层上设有活性炭吸附层,活性炭吸附层上设有回灌管道,回灌管道延伸至所述回灌井内,对回灌井进行输水,第一水管与第一水泵连接处设有水位感应器,第一水管内套设有第二水管,第二水管上设有自动水位控制阀,第二水管通过控制阀连接有第三水管,第三水管延伸至蓄水池内,通过水位感应器与自动水位控制阀电性相连,可以自动控制回灌井内水位的变化,可以根据水位的不同,自动加水和抽水,这样的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自动对回灌井内的水位进行感应,自动加水抽水,不需要安排专人值守,也不会对原含水层造成污染。(2)、在第三水管位于所述蓄水池内的一端设有过滤孔,可以对水进行过滤。(3)、在第二水管上设有流量表,可以用于检测回灌水的流量。(4)、在蓄水池上设有密封盖,可以对蓄水池起到密封作用。(5)、在蓄水池内设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出端设有水管,所述水管延伸至所述回灌井内,可以对蓄水池内的水进行二次利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回灌井用可水位控制的自动回灌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净化池;2、蓄水池;3、回灌井;4、连接管;5、杂物过滤层;6、沙石过滤器层;7、活性炭吸附层;8、回灌管道;9、潜水泵;10、第一水泵;11、水位感应器;12、第一水管;13、自动水位控制阀;14、第二水管;15、第三水管;16、控制阀;17、过滤孔;18、流量表;19、密封盖;20、水管;21、第二水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出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回灌井用可水位控制的自动回灌系统,包括净化池1,所述净化池1的一侧设有蓄水池2,所述蓄水池2的一侧设有回灌井3,所述净化池1的底部设有连接管4,所述连接管4连接水源,所述净化池1底部设有杂物过滤层5,所述杂物过滤层5上设有沙石过滤器层6,所述沙石过滤器层6上设有活性炭吸附层7,所述活性炭吸附层7上设有回灌管道8,所述回灌管道8延伸至所述回灌井3内,所述回灌管道8位于所述回灌井3内的一端设有潜水泵9,所述回灌井3内设有第一水泵10,所述第一水泵10的输出端设有第一水管12,所述第一水管12与所述第一水泵10连接处设有水位感应器11,所述第一水管12内套设有第二水管14,所述第二水管14上设有自动水位控制阀13,所述水位感应器11与所述自动水位控制阀13电性相连,所述第二水管14通过控制阀16连接有第三水管15,所述第三水管15延伸至所述蓄水池2内。通过本技术的上述方案,通过在净化池1底部设有杂物过滤层5,所述杂物过滤层5上设有沙石过滤器层6,所述沙石过滤器层6上设有活性炭吸附层7,所述活性炭吸附层7上设有回灌管道8,所述回灌管道8延伸至所述回灌井3内,对回灌井3进行输水,第一水管12与所述第一水泵10连接处设有水位感应器11,所述第一水管12内套设有第二水管14,所述第二水管14上设有自动水位控制阀13,所述水位感应器11与所述自动水位控制阀13电性相连,所述第二水管14通过控制阀16连接有第三水管15,所述第三水管15延伸至所述蓄水池2内,通过水位感应器11与自动水位控制阀13电性相连,可以自动控制回灌井3内水位的变化,可以根据水位的不同,自动加水和抽水,这样的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自动对回灌井3内的水位进行感应,自动加水抽水,不需要安排专人值守,也不会对原含水层造成污染。实施例二: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水管15位于所述蓄水池2内的一端设有过滤孔17;在第三水管15位于所述蓄水池2内的一端设有过滤孔17,可以对水进行过滤。所述第二水管14上设有流量表18;在第二水管14上设有流量表18,可以用于检测回灌水的流量。所述蓄水池2上设有密封盖19;在蓄水池2上设有密封盖19,可以对蓄水池2起到密封作用。所述蓄水池2内设有第二水泵21,所述第二水泵21的输出端设有水管20,所述水管20延伸至所述回灌井3内;在蓄水池2内设有第二水泵21,所述第二水泵21的输出端设有水管20,所述水管20延伸至所述回灌井3内,可以对蓄水池2内的水进行二次利用。综上所述,借助于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三水管15位于所述蓄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回灌井用可水位控制的自动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池(1),所述净化池(1)的一侧设有蓄水池(2),所述蓄水池(2)的一侧设有回灌井(3),所述净化池(1)的底部设有连接管(4),所述连接管(4)连接水源,所述净化池(1)底部设有杂物过滤层(5),所述杂物过滤层(5)上设有沙石过滤器层(6),所述沙石过滤器层(6)上设有活性炭吸附层(7),所述活性炭吸附层(7)上设有回灌管道(8),所述回灌管道(8)延伸至所述回灌井(3)内,所述回灌管道(8)位于所述回灌井(3)内的一端设有潜水泵(9),所述回灌井(3)内设有第一水泵(10),所述第一水泵(10)的输出端设有第一水管(12),所述第一水管(12)与所述第一水泵(10)连接处设有水位感应器(11),所述第一水管(12)内套设有第二水管(14),所述第二水管(14)上设有自动水位控制阀(13),所述水位感应器(11)与所述自动水位控制阀(13)电性相连,所述第二水管(14)通过控制阀(16)连接有第三水管(15),所述第三水管(15)延伸至所述蓄水池(2)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灌井用可水位控制的自动回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净化池(1),所述净化池(1)的一侧设有蓄水池(2),所述蓄水池(2)的一侧设有回灌井(3),所述净化池(1)的底部设有连接管(4),所述连接管(4)连接水源,所述净化池(1)底部设有杂物过滤层(5),所述杂物过滤层(5)上设有沙石过滤器层(6),所述沙石过滤器层(6)上设有活性炭吸附层(7),所述活性炭吸附层(7)上设有回灌管道(8),所述回灌管道(8)延伸至所述回灌井(3)内,所述回灌管道(8)位于所述回灌井(3)内的一端设有潜水泵(9),所述回灌井(3)内设有第一水泵(10),所述第一水泵(10)的输出端设有第一水管(12),所述第一水管(12)与所述第一水泵(10)连接处设有水位感应器(11),所述第一水管(12)内套设有第二水管(14),所述第二水管(14)上设有自动水位控制阀(13),所述水位感应器(11)与所述自动水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天军刘证秦尊基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高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