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方法以及内撑工装技术

技术编号:22656686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8 0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下游管端部烤至软化;步骤2,上游管处理;步骤3,电热丝处理;步骤4,热熔对接。所述对接方法非常适合在施工现场进行对接安装;相邻管路热熔对接面积极大,具有良好的对接强度。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应用于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的内撑工装,包括插设在上游管内腔的中置壳体、设在中置壳体内用以支撑上游管的伸缩装置、用以调节伸缩装置伸缩的驱动拉杆。所述内撑工装是通过驱动拉杆的移动驱动伸缩装置进行变径传动,因此无论所述管壁对所述内撑工装的加持力多大都不会影响所述伸缩装置的伸缩活动,相对于现有技术通过第三瓣的轴向位移实现整体内撑工装的抽离的技术方案来讲,更加方便牢靠。

A butt joint method of UHMWPE pipe and inner support tooling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butt joint method of 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pipe,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Step 1, the end of the downstream pipe is baked to soften; step 2, the upstream pipe processing; step 3, the electric hot wire processing; step 4, the hot melt butt joint. The butt joint method is very suitable for butt joint installation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the adjacent pipeline has a large hot-melt butt joint area and good butt joint strength. The invention also relates to an inner supporting tool for butt joint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 pipe, which comprises a middle housing inserted in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upstream pipe, an expansion device arranged in the middle housing to support the upstream pipe, and a driving pull rod used to adjust the expansion of the expansion device. The inner support fixture is driven by a moving telescopic device of a driving rod for reducing diameter transmission. Therefore, no matter how much the pipe wall holds on the inner support fixture, it will not affect the telescopic activity of the telescopic device.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ical scheme of realizing the pulling out of the whole inner support fixture through the axial displacement of the third flap, it is more convenient and reli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方法以及内撑工装
本专利技术涉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具体涉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方法以及内撑工装。
技术介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英文全称是ultra-highmolecularweightpolyethylenepipe)是由乙烯、丁二烯单体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的平均分子量大于200万的热塑性工程塑料。该材料综合性能可长期在-269至+80℃条件下工作,被称为"令人惊异"的工程塑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工程塑料(UHMW---PE)管道技术在我国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工程采用了这种管道,成为一种价格适中性能优良的新型热塑性工程塑料。公告号CN101988611B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道的连接方法,通过钢环内环、钢环外环进行结构约束,并通过高强度厌氧胶进行胶接固定,但是上述方法需要消耗大量钢环、胶水,并且胶水的胶合能力也有限。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结构强度大、密封性好、耗材较少的对接方法,并且能够方便在现场操作,方便快捷。另外,对接过程中需要使用内撑工装来对管壁进行支撑。说明书附图6中提供了一种现有技术的内撑工装。该工装可以视为将完整的空心圆筒切分为三瓣,其中两瓣铰接连接,而第三瓣呈现一端较宽而另一端较窄的楔状,第三瓣可滑动的卡在前两瓣的任一瓣上,常态下三瓣拼合呈圆筒结构并插入管壁内。使用完毕后用绳索拉动第三瓣使其滑动,前两瓣也失去结构支撑发生坍塌,便于通过绳索将现有技术的内撑工装从管壁内拉出来。但现有技术的内撑工装的拆卸过程是由第三瓣的移动实现的。实际使用中第三瓣经常由于与管壁之间夹持过紧而造成摩擦力过大,被加热的关闭冷却回缩又进一步加大了对内撑工装的加持力以及摩擦力。导致无法通过绳索拉动第三瓣相对管壁进行移动,造成内撑工装无法顺利拉出,经常需要实用锤子等重物透过管壁击打所述内撑工装,才会艰难取出所述内撑工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下游管端部烤至软化;步骤2,上游管处理:在上游管端部内腔填充设置内撑工装;将上游管的端部环切形成锥面;将上游管外壁距离端部L1处周向等间距切割出卡线槽;进一步的,所述L1为10mm-20mm。预留L1的间距可以有足够的空间方便环切形成锥面。步骤3,电热丝处理:将电热丝固定在上游管外壁上,所述电热丝预留用以接线的头段和尾段;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持续时间为20min-40min。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步骤3在步骤1进行的过程中同步进行。步骤4,热熔对接:将上游管端部插入已经软化膨大的下游管a端部,使得下游管a包覆住电热丝并且只显露出头段和尾段;在下游管外部设置环形卡箍卡紧,然后等待下游管冷却;将电热丝的头段和尾段连接直流电进行通电加热,使得上游管、下游管之间充分加热热熔,热熔的管材将下游管内壁和上游管外壁之间充分填充实现密封对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步骤4中使用的环形卡箍是现有技术,只要是环形结构的可以将下游管外部夹紧的结构即可,因此不再赘述。作为进一步的实施方案,所述步骤3,电热丝处理具体处理步骤包括:步骤3.1,头段处理:找到电热丝的端部并将余下电热丝向左拉出头段,将余下电热丝弯折并向右拉出长度L2,形成头段加热单元,将该头段加热单元折段左侧弯折处向下弯折形成弯折插头并插入卡线槽内;步骤3.2,中段处理:将电热丝向左弯折并拉出长度L2,然后向右弯折拉出长度L2,形成中段加热单元,将该中段加热单元左侧弯折处向下弯折形成弯折插头并卡入卡线槽内;重复上述动作,绕上游管一周依次将卡线槽内布置弯折插头,并预留最后一只未插设弯折插头的卡线槽;作为进一步的实施方案,所述卡线槽由上游管外壁向上游管中轴线的方向上逐渐偏移所述远离上游管端部。以该角度设置卡线槽,使得电热丝的弯折插头与电热丝主体之间的角度为锐角,当上游管外壁插入下游管内并继续行进时,所述下游管内壁不易将所述电热丝挤压跑偏。步骤3.3,尾段处理:将电热丝向左弯折并拉出长度L2,然后向右弯折拉出尾段,形成尾段加热单元,将该尾段加热单元左侧弯折处向下弯折形成弯折插头并卡入最后一只未插设弯折插头的卡线槽。进一步的,所述L2为30mm-100mm。一种应用于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的内撑工装,包括插设在上游管b内腔的中置壳体1、设在中置壳体1内用以支撑上游管b的伸缩装置2、用以调节伸缩装置2伸缩的驱动拉杆3;所述中置壳体为圆柱状,所述中置壳体沿其中轴线成型有轴心通孔;所述伸缩装置沿轴心通孔轴向方向设有两只,所述伸缩装置包括:柱状腔室,同轴设在所述轴心通孔处;外齿圈总成,可转动的设在对应的柱状腔室右侧,所述外齿圈总成包括可转动的设在所述柱状腔室内的环形盘体、设在所述环形盘体外壁左侧的外齿圈本体、设在所述环形盘体内沿的旋转套环,所述旋转套环内壁设有突出部;行星轮架总成,包括固定在柱状腔室中部的环形行星架、周向均布在所述环形行星架右侧的行星齿轮轴、可转动的设在行星齿轮轴上并与外齿圈总成传动连接的行星齿轮;太阳轮总成,包括设在所述柱状腔室左侧的固定外管、可转动的设在固定外管内的内置转筒、设在所述内置转筒右侧并贯穿环形行星架设置的贯穿芯管、设在所述贯穿芯管右端外壁的与所述行星齿轮传动连接的太阳轮、设在所述内置转筒外壁右侧的主动锥轮;伸缩臂总成,包括周向均布在所述柱状腔室外壁的沿径向设置的矩形通孔、周向均布在所述固定外管外壁并与矩形通孔一一插接对应的固定芯轴、设在所述固定芯轴远心端的限位端头、可转动的设在所述固定芯轴上的外螺纹管、成型于所述外螺纹管近心端的与所述主动锥轮传动连接的从动锥轮、螺接在所述外螺纹管上的内螺纹杆,所述内螺纹杆横截面成型为与矩形通孔匹配的矩形,所述内螺纹杆远心端成型有弧形的支撑瓣;两只伸缩装置的伸缩臂总成交替分布,两只伸缩装置的支撑瓣形成完整的圆筒形;作为进一步的实施方案,所述伸缩装置还包括一系列的润滑结构:所述外齿圈总成外沿右端与柱状腔室右端之间设有润滑垫圈或填充有滚珠;所述固定外管内壁与内置转筒之间设有润滑垫圈或者填充有滚珠;所述伸缩装置还可以在设置其他用以减少阻尼的润滑结构,使得伸缩装置可以顺利运转。驱动拉杆,用以驱动外齿圈总成转动,所述驱动拉杆外壁设有用以容设突出部的螺纹轨道,所述驱动拉杆端部设有挡止凸块。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方法,非常适合在施工现场进行对接安装。进一步的,为了加快处理,所述步骤1由一位工作人员进行操作时,步骤2、步骤3由另一位工作人员同步进行操作。步骤1、步骤2、步骤3均结束后,在进行步骤4操作。整个过程由2-3人的工作小组即可完成,并且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工作时间。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下游管(a)端部烤至软化;/n步骤2,上游管(b)处理:/n在上游管(b)端部内腔填充设置内撑工装(c);/n将上游管(b)的端部环切形成锥面(b1);/n将上游管(b)外壁距离端部L1处周向等间距切割出卡线槽(b2);/n步骤3,电热丝(d)处理:/n将电热丝(d)固定在上游管(b)外壁上,所述电热丝(d)预留用以接线的头段和尾段;/n步骤4,热熔对接:/n将上游管(b)端部插入已经软化膨大的下游管(a)端部,使得下游管(a)包覆住电热丝(d)并且只显露出头段和尾段;/n在下游管(a)外部设置环形卡箍卡紧,然后等待下游管(a)冷却;/n将电热丝(d)的头段和尾段连接直流电进行通电加热,使得上游管(b)、下游管(a)之间充分加热热熔,热熔的管材将下游管(a)内壁和上游管(b)外壁之间充分填充实现密封对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下游管(a)端部烤至软化;
步骤2,上游管(b)处理:
在上游管(b)端部内腔填充设置内撑工装(c);
将上游管(b)的端部环切形成锥面(b1);
将上游管(b)外壁距离端部L1处周向等间距切割出卡线槽(b2);
步骤3,电热丝(d)处理:
将电热丝(d)固定在上游管(b)外壁上,所述电热丝(d)预留用以接线的头段和尾段;
步骤4,热熔对接:
将上游管(b)端部插入已经软化膨大的下游管(a)端部,使得下游管(a)包覆住电热丝(d)并且只显露出头段和尾段;
在下游管(a)外部设置环形卡箍卡紧,然后等待下游管(a)冷却;
将电热丝(d)的头段和尾段连接直流电进行通电加热,使得上游管(b)、下游管(a)之间充分加热热熔,热熔的管材将下游管(a)内壁和上游管(b)外壁之间充分填充实现密封对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3,电热丝(d)处理具体处理步骤包括:
步骤3.1,头段处理:
找到电热丝(d)的端部并将余下电热丝(d)向左拉出头段,将余下电热丝d弯折并向右拉出长度L2,形成头段加热单元,将该头段加热单元折段左侧弯折处向下弯折形成弯折插头并插入卡线槽(b2)内;
步骤3.2,中段处理:
将电热丝向左弯折并拉出长度L2,然后向右弯折拉出长度L2,形成中段加热单元,将该中段加热单元左侧弯折处向下弯折形成弯折插头并卡入卡线槽(b2)内;
重复上述动作,绕上游管(b)一周依次将卡线槽(b2)内布置弯折插头,并预留最后一只未插设弯折插头的卡线槽(b2);
步骤3.3,尾段处理:
将电热丝向左弯折并拉出长度L2,然后向右弯折拉出尾段,形成尾段加热单元,将该尾段加热单元左侧弯折处向下弯折形成弯折插头并卡入最后一只未插设弯折插头的卡线槽(b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持续时间为20min-40mi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步骤3在步骤1进行的过程中同步进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L1为10mm-20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L2为30mm-1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对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线槽(b2)由上游管(b)外壁向上游管(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浩任云泉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先河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山东迪浩耐磨管道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