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林下培育菌菇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651567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7 2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林下培育菌菇的方法,涉及菌菇养殖的技术领域,旨在解决传统的林下种植温度不好控制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S1,菌包制备,培养料的配方包括杨木屑80%、麸皮18%、石膏粉1%、石灰1%,接种制成菌包;S2,林地选址,选取郁闭度0.7以上的林地;S3,菌畦开挖,沿林荫道长度方向等距开挖呈方形的栽培槽;S4,菌株栽种,将成熟的菌包拆袋并栽种于栽培槽内;在栽培槽侧壁与菌包之间的间隙内填充保水模块;S5,控温模块搭设,在菌畦上方罩设拱棚组件,在塑料拱棚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拱棚内温度的调节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林下培育菌菇的方法,具有可利用自然资源,形成循环生态发展,且温度调控方便的优点。

A method of cultivating mushroom in the fores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for cultivating mushroom under the forest,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mushroom cultivation, and aim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temperature under the forest is not easy to control. The key points of the technical scheme are as follows: S1, the preparation of the bacterial bag, the formula of the culture material including poplar sawdust 80%, bran 18%, stone paste 1%, lime 1%, inoculating to make the bacterial bag; S2, the site selection of the forest land, selecting the forest with a canopy density of more than 0.7 Land; S3, bacterial border excavation, excavation of square cultivation trough along the length direction of the mall; S4, bacterial planting, unpacking and planting the mature bacterial bag in the cultivation trough; filling the gap between the side wall of the cultivation trough and the bacterial bag with the water conservation module; S5, setting up the temperature control module, setting up the arch shed component above the bacterial border, and setting up the adjustment for adjusting the temperature in the arch shed on the plastic arch shed Modular.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ethod for cultivating mushroom under forest,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utilizing natural resources, forming circular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onvenient temperature contro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林下培育菌菇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菌菇培育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林下培育菌菇的方法。
技术介绍
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蘑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味道鲜美。蘑菇的栽培品种很多,常见的有平菇、香菇、双孢菇、金针菇、凤尾菇等。在蘑菇种植时,通常包括大棚种植以及野外种植两种,大棚种植时所需的生长环境需要人为设置,蘑菇所需的营养环境全部需要人为提供,虽然受地域影响小,但是资源耗费较大,人力成本投入较大,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林下种植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蘑菇对于温度以及温差的要求较高,但是林下种植的方式由于在室外,且需要利用天然的资源条件,容易导致温度不宜调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林下培育菌菇的方法,具有利用天然资源,循环发展的优点。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林下培育菌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菌包制备,培养料的配方包括杨木屑80%、麸皮18%、石膏粉1%、石灰1%,制成培养料后经灭菌,冷却后接种制成菌包;S2,林地选址,选取郁闭度0.7以上的林地;S3,菌畦开挖,沿林荫道长度方向等距开挖呈方形的栽培槽,相邻的栽培槽之间的距离为1米,栽培槽深度为20厘米;S4,菌株栽种,将成熟的菌包拆袋并栽种于栽培槽内,相邻菌包之间留有间距;在栽培槽侧壁与菌包之间的间隙内填充保水模块;S5,控温模块搭设,在菌畦上方罩设拱棚组件,在塑料拱棚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拱棚内温度的调节模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制备培养料时选用杨木屑代替传统的棉籽壳,由于棉籽壳中容易带有农药残留,不仅对菌菇的生长有影响,而且农药残留容易随菌菇转移至人体,影响人体健康,使用杨木屑可以就地取材,并且农药残留少,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选取郁闭度0.7以上的树林,对于菌菇的生长更加有利;通过在培养槽内设置保水模块,可以对菌包提供湿度条件,当气候干燥土地水分少时,菌菇周边的土壤仍然能够保证足够的湿度,从而便于菌菇的生长,之后通过控温模块对拱棚内的温度进行调控,便于对菌菇的生长实现温度调控。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步骤S4中的保水模块由带有苔藓的地皮、打碎后的枯树叶以及土壤混合并填充于菌包与栽培槽之间的间隙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有苔藓的地皮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而且具有较好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设置在菌菇的外围可以对蘑菇提供足够的湿度,并且通过混入打碎的枯树叶,腐烂后的枯树叶中养分充足,可以对菌菇提供养分。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步骤S5中,拱棚组件由竹条弯折成拱形,竹条的一端插接在栽培槽的一侧,另一端插接在栽培槽的另一侧,竹条等间距设置,调节组件包括在拱形的竹条上由内向外依次罩设的纱网、吸热布、隔热布、保温草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拱棚,可以将菌菇罩设起来,当需要对蘑菇浇水时,将吸热布、隔热布以及保温草毯卷起,透过纱网对蘑菇喷水,当需要升温时,盖上吸热布,此处的吸热布可以采用黑色的塑料布,由于黑色具有吸热的效果,可以对拱棚内进行升温,当外界环境中气温过热时,盖上隔热布,减小外界热量向拱棚内的传递,此处的隔热布可以用隔热窗帘代替,保温草毯用于在夜间保温用,从而实现对拱棚内温度的调控。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在栽培槽外围开挖用于补充养分的营养槽,在营养槽内填充含有有机营养物的填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营养槽内可以根据需要填设填料,并且可以利用落在地面上的落叶,直接将落叶扫到营养槽内,当落叶腐烂后实现养料补给。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填料包括牛羊粪便、落叶、枯树枝、河底淤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牛羊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等有机养分,是作为农作物的较佳养料。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在栽培槽以及营养槽内放置蚯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防止蚯蚓不仅可以对土壤中的无机物进行分解,而且还能够起到松土的作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在菌菇生长初期,于上午12时至下午4时将保温草毯和隔热布卷起,通过吸热布吸收热量对拱棚内升温,于下午4时之后先将吸热布打开,透过纱网向拱棚内喷水,之后将吸热布、隔热布以及保温草毯破卷并盖设在拱棚上,对拱棚内温度保温一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中午2点左右为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段,通过吸热布对拱棚内的温度迅速升温,之后对蘑菇喷水,最后保温一晚上,于早上对蘑菇进行通风,促进蘑菇的迅速生长。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对保温后的拱棚于第二日早晨6时将保温草毯、隔热布以及吸热布收卷,对拱棚内进行通风。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蘑菇经一晚上潮湿且闷热的环境,其出菇率得到大大提升。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在树木旁边挖设回填槽,将废弃的菌包打碎后回填于回填槽内,为树木提供养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菌包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更换,废弃的菌包回填到回填槽内对树木进行回补,从而实现养料循环,达到更加绿色持续发展的效果。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在制备培养料时选用杨木屑代替传统的棉籽壳,由于棉籽壳中容易带有农药残留,不仅对菌菇的生长有影响,而且农药残留容易随菌菇转移至人体,影响人体健康,使用杨木屑可以就地取材,并且农药残留少,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选取郁闭度0.7以上的树林,对于菌菇的生长更加有利;通过在培养槽内设置保水模块,可以对菌包提供湿度条件,当气候干燥土地水分少时,菌菇周边的土壤仍然能够保证足够的湿度,从而便于菌菇的生长,之后通过控温模块对拱棚内的温度进行调控,便于对菌菇的生长实现温度调控;2.通过设置拱棚,可以将菌菇罩设起来,当需要对蘑菇浇水时,将吸热布、隔热布以及保温草毯卷起,透过纱网对蘑菇喷水,当需要升温时,盖上吸热布,此处的吸热布可以采用黑色的塑料布,由于黑色具有吸热的效果,可以对拱棚内进行升温,当外界环境中气温过热时,盖上隔热布,减小外界热量向拱棚内的传递,此处的隔热布可以用隔热窗帘代替,保温草毯用于在夜间保温用,从而实现对拱棚内温度的调控;3.中午2点左右为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段,通过吸热布对拱棚内的温度迅速升温,之后对蘑菇喷水,最后保温一晚上,于早上对蘑菇进行通风,促进蘑菇的迅速生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林下培育菌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菌包制备,培养料的配方包括杨木屑80%、麸皮18%、石膏粉1%、石灰1%,制成培养料后经灭菌,冷却后接种制成菌包;S2,林地选址,选取郁闭度0.7以上的林地;S3,菌畦开挖,沿林荫道长度方向等距开挖呈方形的栽培槽,相邻的栽培槽之间的距离为1米,栽培槽深度为20厘米;S4,菌株栽种,将成熟的菌包拆袋并栽种于栽培槽内,相邻菌包之间留有间距;在栽培槽侧壁与菌包之间的间隙内填充保水模块;S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林下培育菌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S1,菌包制备,培养料的配方包括杨木屑80%、麸皮18%、石膏粉1%、石灰1%,制成培养料后经灭菌,冷却后接种制成菌包;/nS2,林地选址,选取郁闭度0.7以上的林地;/nS3,菌畦开挖,沿林荫道长度方向等距开挖呈方形的栽培槽,相邻的栽培槽之间的距离为1米,栽培槽深度为20厘米;/nS4,菌株栽种,将成熟的菌包拆袋并栽种于栽培槽内,相邻菌包之间留有间距;在栽培槽侧壁与菌包之间的间隙内填充保水模块;/nS5,控温模块搭设,在菌畦上方罩设拱棚组件,在塑料拱棚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拱棚内温度的调节模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林下培育菌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菌包制备,培养料的配方包括杨木屑80%、麸皮18%、石膏粉1%、石灰1%,制成培养料后经灭菌,冷却后接种制成菌包;
S2,林地选址,选取郁闭度0.7以上的林地;
S3,菌畦开挖,沿林荫道长度方向等距开挖呈方形的栽培槽,相邻的栽培槽之间的距离为1米,栽培槽深度为20厘米;
S4,菌株栽种,将成熟的菌包拆袋并栽种于栽培槽内,相邻菌包之间留有间距;在栽培槽侧壁与菌包之间的间隙内填充保水模块;
S5,控温模块搭设,在菌畦上方罩设拱棚组件,在塑料拱棚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拱棚内温度的调节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林下培育菌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的保水模块由带有苔藓的地皮、打碎后的枯树叶以及土壤混合并填充于菌包与栽培槽之间的间隙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林下培育菌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拱棚组件由竹条弯折成拱形,竹条的一端插接在栽培槽的一侧,另一端插接在栽培槽的另一侧,竹条等间距设置,调节组件包括在拱形的竹条上由内向外依次罩设的纱网、吸热布、隔热布、保温草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冬菊卢忠郭丽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东润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