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式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64920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6 1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液冷式热交换装置,其具有一液冷头组件以及一液体泵模块。液体泵模块具有一导流容纳区本体、多个泵、一导流容纳板、一盖体及一泵模块盖。导流容纳区本体形成有多个导流容纳凹槽。泵位置分别对应于导流容纳凹槽。导流容纳板设置于多个泵的叶轮与液冷头组件之间。盖体包覆导流容纳区。泵模块盖设置于导流容纳板与液冷头组件之间;泵模块盖具有一连通口及一出口,其分别连通于液冷头盖的入口及出口。通过多个横向并排的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提升冷却液的流量或流速,因此能应用于高发热功率的热源上。

Liquid cooled heat exchang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liquid cooled heat exchange device, which has a liquid cooling head component and a liquid pump module. The liquid pump module has a guide holding area body, a plurality of pumps, a guide holding plate, a cover body and a pump module cover. The main body of the diversion accommodation area is form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version accommodation grooves. The pump position corresponds to the guide holding groove respectively. The guide plat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impellers of a plurality of pumps and the liquid cooling head components. The cover body is covered with a guide and accommodation area. The pump module cover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guide plate and the liquid cooling head assembly; the pump module cover has a connecting port and an outlet, which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inlet and outlet of the liquid cooling head cover. The utility model can improve the flow or flow rate of the coolant through a plurality of pumps arranged horizontally side by side, so it can be applied to a heat source with high heating p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式热交换装置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液冷式热交换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交换的模块化的液体泵模块及液冷头组件(waterblocksets)。
技术介绍
于计算机或电子设备运作时,其处理器(例如CPU,centerprocessingunit)或其他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必须快速且有效地被排除,借此使该处理器或该组件的温度能保持于制造者所指定的工作温度范围内。因此,现有技术中已有许多方法来冷却处理器。一种现有的方法是提供一气冷式系统,其包含一连接于处理器的散热组件,其用以导热以及移转该处理器上的热能该气冷式系统还包含一风扇,其设置于散热组件的顶部,并产生吹向散热组件的风来移除散热组件上的热能。前述气冷式系统已足够应付日常使用,然而,气冷式系统容易产生噪音,且对于高频的处理器或高温的组件散热效率较差。另一种散热方法是使用冷却液来冷却处理器。具体而言,是通过一泵强制使冷却液于封闭系统内进行循环流动。而封闭系统还具有一热交换器来贴靠该处理器,而冷却液能循环地流过热交换器地以带走处理器传至热交换器的热能。一般而言,相较于气冷式系统,液冷式系统会产生较小的噪音并具有较高的效率。然而,现有的液冷式系统是由许多个组件所组成,因此其组装所耗费的时间较多,且液体外漏的风险也较高,而各零件也有遗失的可能。此外,现有技术中,提升液冷式系统的散热效率已达到瓶颈而难以进一步提升。举例来说,对于发热功率较高的热源,仅能通过增加冷却液的流量来提升散热效率,但若要推动更多冷却以来提升散热效率,便需要将泵进行串联或并联。然而,现有技术中要连接多个泵时仅能将泵垂直堆栈,造成液冷式系统的厚度较大,无法适用于狭窄的空间。因此,一个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液冷式热交换装置有其需要。有鉴于此,提出一种更佳的改善方案,乃为此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液冷式热交换装置包含两组或更多个泵,能提升冷却液的流量或流速,因此能应用于高发热功率的热源上。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出的液冷式热交换装置具有:一液冷头组件,其具有一热移转表面、一入口及一出口;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入口用以使该冷却液流入该液冷头组件并通过该热移转表面,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出口用以使该冷却液自该液冷头组件流出;该热移转表面用以与该冷却液热交换;以及一液体泵模块,其固设于该液冷头组件,并具有:一导流容纳区,其固设于该液冷头组件,并具有:一导流容纳区本体,其形成有:多个导流容纳凹槽,其自该导流容纳区本体上朝向该液冷头组件的一侧面向远离该液冷头组件的方向凹陷;一冷却液排出口,其连通于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出口;及一冷却液进入口;多个泵,其位置分别对应于该导流容纳区本体的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且该多个泵的叶轮分别位于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内;及一导流容纳板,其设置于该多个泵的叶轮与该液冷头组件之间,且盖设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该导流容纳板朝向该液冷头组件的一侧面成形有:一进入通道;该导流容纳区本体的该冷却液进入口通过该进入通道连通于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及至少一排出通道;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通过该至少一排出通道连通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入口。因此,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液冷式热交换装置包含两组或更多个泵,其以串联或并联方式进行连接,因此泵能横向并排而不限于轴向排列,让液冷式热交换装置的厚度减小而能应用于狭窄的环境中。同时,连接多个泵还能提升冷却液的流量或流速,因此能应用于高发热功率的热源上。同时,即便是部分的泵故障,剩余的泵还是能使冷却液保持基本的流量或流速,让维修人员有更充裕的时间排除故障。应理解以下所述的内容仅为提出多个不同时实施态样或示例性说明,借此来体现本技术的不同技术特征。以下所述的内容为简化后的实施例及配置方式,且不应以此为限。例如,若叙述了第一技术特征及第二技术特征,则
技术实现思路
应可包含具有第一技术特征与第二技术特征直接关联的实施方式,也可包含具有第一技术特征而第二技术特征为附加式特征而两技术特征非直接关联的实施方式(反之亦同)。此外,以下所述的内容包含组件标号或符号,其于不同实施例中是重复运用的。这种重复的方式是为了简化并使内容清楚,而并非为表示于不同实施例中其配置是相同的。以下所述界定的
技术实现思路
的范围应包含其均等范围。如前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装置中,该导流容纳板更具有至少一连通通道,各该至少一连通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二所述导流容纳凹槽;其中:该导流容纳板的该进入通道的第一端连通于该冷却液进入口,该进入通道的第二端连通于其中一该二导流容纳凹槽;且该导流容纳板的该的第一端连通于其中另一该二导流容纳凹槽,该至少一排出通道的数量为一个,且该排出通道的第二端连通于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入口。如前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装置中:所述泵及所述导流容纳凹槽的数量皆为二个;该导流容纳区本体的该冷却液进入口与该冷却液排出口位于该导流容纳区本体的同一侧,该侧定义为近端侧,而该导流容纳区本体上相对的另一侧定义为远程侧;该二导流容纳凹槽分别为一第一导流容纳凹槽及一第二导流容纳凹槽,该第一导流容纳凹槽邻近该近端侧,该第二导流容纳凹槽邻近该远程侧;该进入通道的该第二端连通于该第二导流容纳凹槽;且该排出通道的该第一端连通于该第一导流容纳凹槽。如前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装置中:该导流容纳板的该进入通道的第一端连通于该冷却液进入口,该进入通道的第二端连通于所述导流容纳凹槽;且该导流容纳板的该至少一排出通道的数量为多个,且各该排出通道的第一端连通于其中一该导流容纳凹槽,第二端连通于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入口。如前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装置中,该液冷头组件具有:一液冷头基座,其具有前述热移转表面;以及一液冷头盖,其密接于该液冷头基座,且完整地覆盖该热移转表面,并具有:前述该液冷头组件的入口及前述该液冷头组件的出口;前述该液冷头组件的入口用以使该冷却液流入该液冷头盖及该液冷头基座之间,前述该液冷头组件的出口用以使该冷却液自该液冷头盖及该液冷头基座之间流出。如前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装置中,该液冷头组件更具有一罩体,其完整地包覆热移转表面并形成有一纵向分流开口,该纵向分流开口正对于该热移转表面特征且连通于该液冷头盖的该入口。如前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装置中,该液冷头基座形成有:一第一级内凹热交换区,其向远离该液体泵模块的方向凹陷;以及一主热转移区,其位于该第一级内凹热交换区内。如前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装置中,该液冷头基座形成有一第二级内凹热交换区,其位于该第一级内凹热交换区内并向远离该液体泵模块的方向凹陷,且该主热转移区位于该第二级内凹热交换区内。如前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装置中,该液冷头基座形成有一阶板,其位于该第一级内凹热交换区内并邻接于该热移转表面。如前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装置中,该液体泵模块更具有一泵模块盖,其固设于该导流容纳区本体,并位于该导流容纳板与该液冷头组件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冷式热交换装置,其可供一冷却液流通,其特征在于,并具有:/n一液冷头组件,其具有一热移转表面、一入口及一出口;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入口用以使该冷却液流入该液冷头组件并通过该热移转表面,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出口用以使该冷却液自该液冷头组件流出;该热移转表面用以与该冷却液热交换;以及/n一液体泵模块,其固设于该液冷头组件,并具有:/n一导流容纳区,其固设于该液冷头组件,并具有:/n一导流容纳区本体,其形成有:/n多个导流容纳凹槽,其自该导流容纳区本体上朝向该液冷/n头组件的一侧面向远离该液冷头组件的方向凹陷;/n一冷却液排出口,其连通于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出口;及/n一冷却液进入口;/n多个泵,其位置分别对应于该导流容纳区本体的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且该多个泵的叶轮分别位于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内;及/n一导流容纳板,其设置于该多个泵的叶轮与该液冷头组件之间,且盖设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该导流容纳板朝向该液冷头组件的一侧面成形有:/n一进入通道;该导流容纳区本体的该冷却液进入口通过该进入通道连通于至少其中一个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及/n至少一排出通道;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通过该至少一排出通道连通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入口。/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130 US 62/623,6031.一种液冷式热交换装置,其可供一冷却液流通,其特征在于,并具有:
一液冷头组件,其具有一热移转表面、一入口及一出口;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入口用以使该冷却液流入该液冷头组件并通过该热移转表面,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出口用以使该冷却液自该液冷头组件流出;该热移转表面用以与该冷却液热交换;以及
一液体泵模块,其固设于该液冷头组件,并具有:
一导流容纳区,其固设于该液冷头组件,并具有:
一导流容纳区本体,其形成有:
多个导流容纳凹槽,其自该导流容纳区本体上朝向该液冷
头组件的一侧面向远离该液冷头组件的方向凹陷;
一冷却液排出口,其连通于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出口;及
一冷却液进入口;
多个泵,其位置分别对应于该导流容纳区本体的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且该多个泵的叶轮分别位于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内;及
一导流容纳板,其设置于该多个泵的叶轮与该液冷头组件之间,且盖设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该导流容纳板朝向该液冷头组件的一侧面成形有:
一进入通道;该导流容纳区本体的该冷却液进入口通过该进入通道连通于至少其中一个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及
至少一排出通道;该多个导流容纳凹槽通过该至少一排出通道连通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流容纳板更具有至少一连通通道,各该至少一连通通道的两端分别连通二所述导流容纳凹槽;其中:
该导流容纳板的该进入通道的第一端连通于该冷却液进入口,该进入通道的第二端只连通于其中一该导流容纳凹槽;且
该导流容纳板的该至少一排出通道的数量为一个,且该至少一排出通道的第一端连通于其中另一该导流容纳凹槽,且该排出通道的第二端连通于该液冷头组件的该入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式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及所述导流容纳凹槽的数量皆为二个;
该导流容纳区本体的该冷却液进入口与该冷却液排出口位于该导流容纳区本体的同一侧,该侧定义为近端侧,而该导流容纳区本体上相对的另一侧定义为远程侧;
二该导流容纳凹槽分别为一第一导流容纳凹槽及一第二导流容纳凹槽,该第一导流容纳凹槽邻近该近端侧,该第二导流容纳凹槽邻近该远程侧;
该进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水发
申请(专利权)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TW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