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浪涌保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64758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6 17: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浪涌保护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均为扁平化结构,所述第一组件包括第一框架,和分设于第一框架两侧的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一热脱扣装置,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框架,和分设于第二框架两侧的第二压敏电阻和第二热脱扣装置,放电管组设置于第二框架上,并与第二热脱扣装置同侧设置;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层叠设置,并使所述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二压敏电阻背靠背连接设置,并通过放电管组引出第三引脚电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浪涌保护器结构紧凑、模块性好,满足小型化应用的要求。

A surge protec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urge protector,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nd a first component and a second component arranged in the shell. The first frame and the second frame are both flat structures. The first component comprises a first frame and a first varistor and a first thermal trip device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first frame. The second component comprises a second frame and i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second frame The second varistor and the second thermal release device on the side, the discharge tube group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frame, and is arranged on the same side with the second thermal release device; the first frame and the second frame are arranged in layers, and the first varistor and the second varistor are connected back-to-back, and the third pin electrode is led out through the discharge tube group. The surge protector of the utility model has compact structure and good modularity, and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miniaturization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浪涌保护器
本技术涉及防雷
,尤其涉及一种浪涌保护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10kA(8/20us)及以上浪涌保护器,受压敏电阻等保护器件的尺寸限制,不能满足电子产品的持续的小型化需求,尤其是板载的浪涌保护器,优化尺寸的需求更为迫切。现有的10kA(8/20us)及以上的浪涌保护器,一般采用压敏电阻和放电管的组合,压敏电阻和放电管构成T型网络,两压敏电阻的一端分别和零线和火线连接,两压敏电阻的另一端共同和放电管一端连接,并通过放电管的另一端连接到地线。如何合理的优化浪涌保护器内部空间的布局,使得浪涌保护器更易于生产装配、可靠性更高或优化成本,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持续改进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浪涌保护器,在同等防护能力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浪涌保护器的结构布局,优化浪涌保护器的生产装配,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浪涌保护器,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包括第一框架、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一热脱扣装置,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框架、第二压敏电阻、第二热脱扣装置和放电管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均为扁平化结构,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一热脱扣装置分设于第一框架的两侧,第二压敏电阻和第二热脱扣装置分设于第二框架的两侧,放电管组和第二热脱扣装置同侧设置;第一压敏电阻的正电极通过第一热脱扣装置引出第一引脚电极,第二压敏电阻的正电极通过第二热脱扣装置引出第二引脚电极;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层叠设置,并使所述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二压敏电阻背靠背设置,第一压敏电阻的背电极和第二压敏电阻的背电极电连接,并通过放电管组引出第三引脚电极。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框架设有第一压敏电阻容置槽,第一压敏电阻容置槽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压敏电阻,在压敏电阻容置槽的背面设置所述第一热脱扣装置,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正电极通过第一压敏电阻容置槽和第一热脱扣装置之间的隔板和第一热脱扣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框架设有第二压敏容置槽,第二压敏电阻容置槽用于设置第二压敏电阻,所述第二压敏电阻容置槽的背面设有放电管容置槽和第二热脱扣装置;所述第二压敏电阻的正电极通过第二压敏电阻容置槽和第二热脱扣装置之间的隔板和第二热脱扣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框架设有多个放电管容置槽,每个放电管容置槽用于放置一个放电管,所述放电管组的放电管为水平放置,所述放电管组包括一个放电管或多个串联的放电管。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均设有导轨,所述第一热脱扣装置和所述第二热脱扣装置均包括簧片电极、滑块和压簧;所述簧片电极和压敏电阻的正电极通过易熔合金连接,所述簧片电极顶住滑块,并使压簧保持压缩状态;在失效状态,易熔合金熔化,所述滑块在压簧的作用下沿所述导轨滑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均设置有遥信开关装置,所述遥信开关装置和所述热脱扣装置联动。进一步的,相邻的放电管容置槽之间设置有槽口,所述槽口用于设置放电管第一电极以连接相连的放电管。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背电极从第一框架的侧壁引出,所述第二压敏电阻的背电极从第二框架的侧壁引出,所述放电管组引出放电管第二电极,所述放电管第二电极于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侧壁分别与第一压敏电阻的背电极、第二压敏电阻的背电极焊接。进一步的,所述浪涌保护器是焊板式浪涌保护器,所述第一引脚电极、第二引脚电极和第三引脚电极从壳体的同侧引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对于现有的浪涌保护器,在近似同等防护的基础上,本技术的浪涌保护器在结构上充分利用压敏电阻框架的结构布局,将两压敏电阻被靠背设置,从而使得该实施例的浪涌保护器的结构紧凑、模块性好,并满足小型化应用的要求。同时,本技术的浪涌保护器的热脱扣装置分别在压敏电阻的外测,两个脱扣点的距离相距更远,避免脱扣装置动作时可能产生的烟气以及电弧的相互影响,导致脱扣失败;脱扣点位于压敏电阻的两侧,便于生产时热脱扣装置的焊接与焊接质量的可视化的检查,从而使该实施例的浪涌保护器的可靠性更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浪涌保护器的总装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3A是第一框架的第一视图;图3B是第一框架的第二视图;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5A是第二框架的第一视图;图5B是第二框架的第二视图;图6是浪涌保护器的第一电原理图;图7A是浪涌保护器的第二电原理图;图7B是浪涌保护器的第二电原理图;图7C是浪涌保护器的第三电原理图;图7D是浪涌保护器的第四电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第一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浪涌保护器的第一实施例,由壳体(未示出)、第一组件100和第二组件200组成。第一组件100包括压敏电阻、热和第二组件200的内侧相对,层叠设置,并通过第一引脚电极28、第二引脚电极21和第三引脚电极12引出。第一实施例可应用如图6、图7A、图7B、图7C和图7D的所示的浪涌保护器电路,其中包括压敏电阻MOV1、MOV2、放电管GDT1、GDT2、GDT3和遥信电路,遥信电路包括串联的开关K1、K2,开关K1和压敏电阻MOV1的热脱扣装置关联,开关2和压敏电阻MOV2的热脱扣装置关联,放电管GDT1、GDT2、GDT3串联形成放电管组。为便于生产,将保护电路分成两组,分别装入第一组件100和第二组件200中,第一组件100包括了保护电路中的压敏电阻MOV1及其热脱扣装置和开关K1,压敏电阻MOV1对应压敏电阻24A,第二组件200包括了保护电路中的压敏电阻MOV2及其热脱扣装置、开关2和放电管组。结合图2和图3A、图3B所示,第一组件100包括第一框架26、压敏电阻24A、正电极23A、背电极25A、压簧20A、滑块19A,簧片电极18A和第一引脚电极28。第一框架26的内侧设有压敏容置槽265用于容置压敏电阻24A,压敏电阻24A的两侧分别焊接有正电极23A和背电极25A,在第一框架26的外侧和压敏容置槽265的隔板设有电极开口264,压簧20A、滑块19A,簧片电极18A、簧片电极18A的一端和压敏电阻24A的正电极23A于电极开口264处通过易熔合金连接,在第一框架26的外侧设有导轨261、并在导轨261设置有压簧容置槽262,压簧20A、滑块19A,簧片电极18A在第一框架26的外侧组成热脱扣装置,当压敏电阻24A过热时,易熔合金受热熔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包括第一框架、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一热脱扣装置,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框架、第二压敏电阻、第二热脱扣装置和放电管组;/n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均为扁平化结构,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一热脱扣装置分设于第一框架的两侧,第二压敏电阻和第二热脱扣装置分设于第二框架的两侧,放电管组和第二热脱扣装置同侧设置;第一压敏电阻的正电极通过第一热脱扣装置引出第一引脚电极,第二压敏电阻的正电极通过第二热脱扣装置引出第二引脚电极;/n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层叠设置,并使所述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二压敏电阻背靠背设置,第一压敏电阻的背电极和第二压敏电阻的背电极电连接,并通过放电管组引出第三引脚电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包括第一框架、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一热脱扣装置,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第二框架、第二压敏电阻、第二热脱扣装置和放电管组;
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均为扁平化结构,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一热脱扣装置分设于第一框架的两侧,第二压敏电阻和第二热脱扣装置分设于第二框架的两侧,放电管组和第二热脱扣装置同侧设置;第一压敏电阻的正电极通过第一热脱扣装置引出第一引脚电极,第二压敏电阻的正电极通过第二热脱扣装置引出第二引脚电极;
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层叠设置,并使所述第一压敏电阻和第二压敏电阻背靠背设置,第一压敏电阻的背电极和第二压敏电阻的背电极电连接,并通过放电管组引出第三引脚电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设有第一压敏电阻容置槽,第一压敏电阻容置槽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压敏电阻,在压敏电阻容置槽的背面设置所述第一热脱扣装置,所述第一压敏电阻的正电极通过第一压敏电阻容置槽和第一热脱扣装置之间的隔板和第一热脱扣装置连接;
所述第二框架设有第二压敏容置槽,第二压敏电阻容置槽用于设置第二压敏电阻,所述第二压敏电阻容置槽的背面设有放电管容置槽和第二热脱扣装置;所述第二压敏电阻的正电极通过第二压敏电阻容置槽和第二热脱扣装置之间的隔板和第二热脱扣装置连接;
所述第二框架设有多个放电管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连桥张祥贵曹安平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赛尔特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