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贡菊虫害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58632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20 07: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贡菊虫害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安装有捕虫组件,捕虫组件包括壳体,承接平台位于壳体空腔内,位于承接平台上方的空腔区域为进虫舱,位于承接平台下方的空腔区域为集虫舱,承接平台后端与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为落虫舱,捕虫件设在进虫舱内,捕虫件包括电网、诱虫灯、转轴和清洁刷,转轴和清洁刷分别设置在电网的上下两端,转轴向上穿出壳体上端并与第一驱动机构相连接,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转轴旋转,从而带动电网和清洁刷同步旋转,由清洁刷将承接平台上的害虫扫入落虫舱并落入下方的集虫舱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杀虫方式环保,使用方便灵活,便于清理和病虫害监测,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量。

A control device of chrysanthemum and its application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Gongju insect pest control device and its use method. The device comprises a base, a bug catching component is installed on the base, the bug catching component includes a shell, the receiving platform is located in the shell cavity, the cavity area above the receiving platform is an insect inlet chamber, the cavity area below the receiving platform is an insect collection chamber,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rear end of the receiving platform and the shell inner wall is a insect catcher The insect catching parts include power grid, trap lamp, rotating shaft and cleaning brush. The rotating shaft and cleaning brush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at the upper and lower ends of the power grid. The rotating shaft goes through the upper end of the shell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driving mechanism. The first driving mechanism drives the rotating shaft to rotate, so as to drive the power grid and cleaning brush to rotate synchronously. The cleaning brush will sweep the pests on the platform Enter the larval chamber and fall into the lower larval chamber.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venient and flexible use, convenient cleaning and pest monitoring, and greatly reducing the labor amount of work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贡菊虫害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病虫害防治
,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贡菊虫害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黄山贡菊又称贡菊、徽州贡菊,徽菊。是黄山市的传统名产,其与杭菊、滁菊、亳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盛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广大地域。黄山贡菊产自主产区在黄山歙县金竹村一带,其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品质优良,色、香、味、型集于一体,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中之佳品,是黄山著名特产,驰名中外。黄山贡菊在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病虫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工人一般采用喷化学农药的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但也会污染黄山贡菊,降低产品的销量。而现有的虫害防治装置安装死板,功能单一,不能满足黄山贡菊病虫害防治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贡菊虫害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贡菊虫害防治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通过一个安装组件安装有捕虫组件,所述捕虫组件包括壳体、捕虫件;所述壳体顶部通过连接杆与安装组件转动连接,所述壳体内设空腔,承接平台位于所述壳体的空腔内且紧贴空腔的前侧壁,位于承接平台上方的空腔区域为进虫舱,位于承接平台下方的空腔区域为集虫舱,所述承接平台后端与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为落虫舱,通过落虫舱连通进虫舱和集虫舱,所述进虫舱的前侧敞开形成进虫口,所述捕虫件设置在进虫舱内,所述捕虫件包括电网、诱虫灯、转轴和清洁刷,所述诱虫灯安装在电网上,所述转轴和清洁刷分别设置在电网的上下两端,所述转轴向上穿出壳体上端并与第一驱动机构相连接,所述清洁刷的刷毛与承接平台相接触,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转轴旋转,从而带动电网和清洁刷同步旋转,由清洁刷将承接平台上的害虫扫入后侧,并通过落虫舱落入下方的集虫舱内。进一步的,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竖直杆、转动杆、第二驱动机构、移动件和调节杆,所述竖直杆竖向竖直且包括上下转动连接的上杆和下杆,所述竖直杆的下杆底端转动设置在底座上,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竖直杆的上杆顶端通过一个销轴转动连接,所述壳体顶部的连接杆与转动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竖直杆的下杆为螺纹杆,所述下杆外螺纹套装有所述移动件,所述调节杆下端与移动件固定连接、上端与转动杆中部转动连接,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竖直杆的下杆转动,从而带动移动件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由移动件带动调节杆同步移动,进而驱动转动杆绕着所述销轴在竖直平面内上下摆动,最终实现对捕虫组件的高度的调节。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设置在壳体顶部的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转轴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电机、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底座内部,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水平延伸并固定套装有第一齿轮,所述竖直杆的下杆下端伸入底座内且与第二齿轮的轴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均为锥齿轮且相互啮合。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还设有一个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位于竖直杆的一侧且与竖直杆平行设置,所述移动件滑动套装在导向杆上且能沿着导向杆上下滑动。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杆上套装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抵压在移动件和底座上。进一步的,所述集虫舱内设置有抽屉式结构的集虫框,所述集虫框滑动设置在壳体的底端。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固定件和滚动轮,所述固定件底部设有尖头结构。进一步的,所述进虫舱的前侧进虫口处设有防护网。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如上所述的一种贡菊虫害防治装置的使用方法,所述方法按如下步骤依次进行:S1.将防治装置移动至贡菊种植地并固定在地面上;S2.启动第二驱动机构,使竖直杆的下杆转动,移动件上下移动,由调节杆推动转动杆绕着销轴转动,根据需要调节捕虫组件的高度,调好高度之后,关闭第二驱动机构;S3.启动电网和诱虫灯,害虫在诱虫灯的引诱下进入进虫舱,受到电网电击后死亡,落在承接平台上;S4.由第一驱动机构根据预先设置的运转参数驱动电网定期转动设定角度,此时由电网底部的清洁刷将承接平台上的死亡害虫扫落;S5.死亡害虫由落虫舱落入下方的集虫舱内,定期进行清理。本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贡菊虫害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设置的捕虫组件中,捕虫件间隔一定时间转动一定角度,将电死的害虫扫落至集虫框,一方面杀虫方式环保,不会造成黄山贡菊的污染,另一方面便于后续的工人的清理和病虫害监测,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量。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贡菊虫害防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设置的安装组件,利用竖直杆的下杆转动,带动移动件上下移动,使得调节杆推动转动杆转动,即可实现对捕虫组件高度的调节,从而满足了不同环境下病虫害防治的需求,捕虫效果好,效率高,装置使用方便灵活。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捕虫组件的侧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电网与转轴和清洁刷相连接的主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底座内部第二驱动机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底座;2、安装组件;3、捕虫组件;4、竖直杆;5、转动杆;6、第二驱动机构;7、移动件;8、调节杆;9、壳体;10、捕虫件;11、进虫舱;12、落虫舱;13、集虫舱;14、承接平台;15、连接杆;16、第一驱动电机;17、电网;18、诱虫灯;19、转轴;20、清洁刷;21、集虫框;22、防护网;23、导向杆;24、弹性件;25、第二驱动电机;26、第一齿轮;27、第二齿轮;28、固定件;29、滚动轮;30、销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贡菊虫害防治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置有固定件28和滚动轮29,固定件28滑动设置在底座1上,固定件28为T型结构,其竖直段穿过底座1,并可以沿竖直方向上下滑动,方便后续扎入泥土中;固定件28底部设有尖头结构,通过尖头结构扎进泥土中,实现对防治装置的固定。当需要移动该装置时,可将两个固定件28从底座1上取下来,以避免固定件28对滚轮1移动的干涉。底座1上通过一个安装组件2安装有捕虫组件3。安装组件2包括竖直杆4、转动杆5、第二驱动机构6、移动件7和调节杆8,竖直杆4竖向竖直且包括上下转动连接的上杆和下杆,竖直杆4的下杆底端转动设置在底座1上,转动杆5的一端与竖直杆4的上杆顶端通过一个销轴30转动连接,转动杆5的另一端安装捕虫组件3,竖直杆4的下杆为螺纹杆,下杆外螺纹套装有移动件7,调节杆8下端与移动件7固定连接、上端与转动杆5中部转动连接,通过第二驱动机构6驱动竖直杆4的下杆转动,从而带动移动件7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由移动件7带动调节杆8同步移动,进而驱动转动杆5绕着销轴30在竖直平面内上下摆动,最终实现对捕虫组件3的高度的调节。底座1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贡菊虫害防治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通过一个安装组件(2)安装有捕虫组件(3),/n所述捕虫组件(3)包括壳体(9)、捕虫件(10);所述壳体(9)顶部通过连接杆(15)与安装组件(2)转动连接,所述壳体(9)内设空腔,承接平台(14)位于所述壳体(9)的空腔内且紧贴空腔的前侧壁,位于承接平台(14)上方的空腔区域为进虫舱(11),位于承接平台(14)下方的空腔区域为集虫舱(13),所述承接平台(14)后端与壳体(9)内壁之间的间隙为落虫舱(12),通过落虫舱(12)连通进虫舱(11)和集虫舱(13),所述进虫舱(11)的前侧敞开形成进虫口,所述捕虫件(10)设置在进虫舱(11)内,所述捕虫件(10)包括电网(17)、诱虫灯(18)、转轴(19)和清洁刷(20),所述诱虫灯(18)安装在电网(17)上,所述转轴(19)和清洁刷(20)分别设置在电网(17)的上下两端,所述转轴(19)向上穿出壳体(9)上端并与第一驱动机构相连接,所述清洁刷(20)的刷毛与承接平台(14)相接触,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转轴(19)旋转,从而带动电网(17)和清洁刷(20)同步旋转,由清洁刷(20)将承接平台(14)上的害虫扫入后侧,并通过落虫舱(12)落入下方的集虫舱(13)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贡菊虫害防治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通过一个安装组件(2)安装有捕虫组件(3),
所述捕虫组件(3)包括壳体(9)、捕虫件(10);所述壳体(9)顶部通过连接杆(15)与安装组件(2)转动连接,所述壳体(9)内设空腔,承接平台(14)位于所述壳体(9)的空腔内且紧贴空腔的前侧壁,位于承接平台(14)上方的空腔区域为进虫舱(11),位于承接平台(14)下方的空腔区域为集虫舱(13),所述承接平台(14)后端与壳体(9)内壁之间的间隙为落虫舱(12),通过落虫舱(12)连通进虫舱(11)和集虫舱(13),所述进虫舱(11)的前侧敞开形成进虫口,所述捕虫件(10)设置在进虫舱(11)内,所述捕虫件(10)包括电网(17)、诱虫灯(18)、转轴(19)和清洁刷(20),所述诱虫灯(18)安装在电网(17)上,所述转轴(19)和清洁刷(20)分别设置在电网(17)的上下两端,所述转轴(19)向上穿出壳体(9)上端并与第一驱动机构相连接,所述清洁刷(20)的刷毛与承接平台(14)相接触,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转轴(19)旋转,从而带动电网(17)和清洁刷(20)同步旋转,由清洁刷(20)将承接平台(14)上的害虫扫入后侧,并通过落虫舱(12)落入下方的集虫舱(13)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贡菊虫害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2)包括竖直杆(4)、转动杆(5)、第二驱动机构(6)、移动件(7)和调节杆(8),所述竖直杆(4)竖向竖直且包括上下转动连接的上杆和下杆,所述竖直杆(4)的下杆底端转动设置在底座(1)上,所述转动杆(5)的一端与竖直杆(4)的上杆顶端通过一个销轴(30)转动连接,所述壳体(9)顶部的连接杆(15)与转动杆(5)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竖直杆(4)的下杆为螺纹杆,所述下杆外螺纹套装有所述移动件(7),所述调节杆(8)下端与移动件(7)固定连接、上端与转动杆(5)中部转动连接,通过第二驱动机构(6)驱动竖直杆(4)的下杆转动,从而带动移动件(7)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由移动件(7)带动调节杆(8)同步移动,进而驱动转动杆(5)绕着所述销轴(30)在竖直平面内上下摆动,最终实现对捕虫组件(3)的高度的调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贡菊虫害防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设置在壳体(9)顶部的第一驱动电机(16),所述第一驱动电机(16)的输出轴与转轴(19)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军陈龙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