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率余热回收的集中熔化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8230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7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高效率余热回收的集中熔化炉,包括底座以及熔化炉本体,还包括一余热传导装置,所述余热传导装置包括排气通道构件以及引风通道构件,所述排气通道构件包括一陶瓷导热管以及位于陶瓷导热管内部的多个碳化硅导热陶瓷片,使得烟气排走时并非按直线路径排走而是按蛇形路径排走,变相的加长烟气热量回收的路径,提高烟气中热量的利用率,降低工业能源的损耗;所述引风通道构件包括螺旋包覆在陶瓷导热管外表面的引风管,从而形成一螺旋环绕的引风通道,助燃空气经引风通道时,陶瓷导热管通过从烟气回收的热能对助燃空气进行加热,而引风通道呈螺旋环绕可延长加热路径,使得助燃空气能达到最佳的助燃温度。

A high efficiency centralized melting furnace for waste heat recover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entralized melting furnace with high efficiency waste heat recovery, which comprises a base and the melting furnace body, and also comprises a waste heat conduction device, the waste heat conduction device comprises an exhaust channel component and an induced draft channel component, the exhaust channel component comprises a ceramic heat conduction pipe and a plurality of silicon carbide heat conduction ceramic sheets which are located inside the ceramic heat conduction pipe, so as to exhaust the flue gas The utility model is not arranged in a straight path, but in a serpentine path. The utility model lengthens the path of flue gas heat recovery in a disguised way, improve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heat in flue gas, and reduces the loss of industrial energy. The air induction channel component comprises an air induction pipe spirally wrapped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ceramic heat conduction pipe, from which a spiral surrounding air induction channel is formed. When the combustion supporting air passes through the air induction channel, the ceramic heat conduction pipe is connected The combustion supporting air is heated by the heat recovered from the flue gas, and the heating path can be extended by spiraling the induced air channel, so that the combustion supporting air can reach the best combustion supporting tempera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率余热回收的集中熔化炉
本技术涉及熔化炉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高效率余热回收的集中熔化炉。
技术介绍
余热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各种热能转换设备及生产工艺中产生的而未被有效利用的热能,而这一部分热能如果不加以回收利用,即大大增加了工业能源的损耗,提高成本;在现代化熔化炉使用中,对材料进行熔化时大量的热能会随着烟气被排走,所以人们在烟囱处设置有余热回收装置对热能进行部分回收,专利申请号201820046513.X中公开了一种具有节能余热回收装置的燃气集中熔化炉,通过将带有大量余热的烟气与助燃空气对流设置来对助燃空气进行加热,可使助燃空气达到一定的温度,从而实现对余热的回收,但现实中由于空间的限制,对流路径并不能无限加长,使得对流后的烟气中还带有大量余热未被利用,余热回收利用率不高,针对上述缺陷需提出新的方案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中熔化炉,可对带有大量热量的烟气高效率的回收以及有效提高助燃空气的助燃温度。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高效率余热回收的集中熔化炉,包括底座以及熔化炉本体,所述熔化炉本体包括加料井、熔化区以及保温区,所述熔化区以及保温区内的腔室均设置有烧嘴,所述熔化炉本体上设置有用于排放烟气的烟囱,还包括一与烟囱固定连接的余热传导装置,所述余热传导装置包括排气通道构件以及引风通道构件,所述排气通道构件包括陶瓷导热管,所述陶瓷导热管呈圆柱型结构且内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截面呈矩形结构的通孔,从而在所述陶瓷导热管的两端形成有排气口以及与烟囱连通的进气口,所述陶瓷导热管的上下内侧面设置有上导热挡片组以及下导热挡片组,所述上导热挡片组包括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上碳化硅导热陶瓷片,所述下导热挡片组包括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下碳化硅导热陶瓷片,多个所述上碳化硅导热陶瓷片以及多个所述下碳化硅导热陶瓷片交错连接在陶瓷导热管的上下内侧面且呈倾斜设置;所述引风通道构件包括螺旋包覆在陶瓷导热管外表面的引风管,所述引风管在靠近陶瓷导热管一侧为不封闭,从而在引风管及陶瓷导热管之间形成一螺旋环绕的引风通道,所述引风管两端处设置有与风机连接的引风口以及与烧嘴连通的出风口。更具体的,所述陶瓷导热管在进气口以及排气口处设置有过滤烟气的陶瓷过滤板。更具体的,所述引风管内表面设置有保温耐火纤维内衬层。更具体的,所述保温耐火纤维内衬层为长丝超轻硅酸铝耐火纤维材质构件。更具体的,所述上导热挡片组和下导热挡片组固定连接在陶瓷导热管的上下内侧面,且上导热挡片组和下导热挡片组两端与陶瓷导热管的左右内侧面相连接。更具体的,所述上碳化硅导热陶瓷片和下碳化硅导热陶瓷片均沿陶瓷导热管排气口方向倾斜。更具体的,所述上碳化硅导热陶瓷片、下碳化硅导热陶瓷片的倾斜角度大小相同,所述倾斜角度为45°-70°。本技术存在优点及积极效果:本技术为一种高效率余热回收的集中熔化炉,通过余热传导装置对烟气热量进行回收,从而转化为助燃空气的热能;其中烟气排走的通孔内设置有多个碳化硅导热陶瓷片,使得烟气排走时并非按直线路径排走而是按蛇形路径排走,变相的加长烟气热量回收的路径,提高烟气中热量的利用率,降低工业能源的损耗;再者引风管螺旋包覆在陶瓷导热管的外部,助燃空气经引风管内的引风通道时,陶瓷导热管通过从烟气回收的热能对助燃空气进行加热,而引风通道呈螺旋环绕可延长加热路径,使得助燃空气能达到最佳的助燃温度。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集中熔化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余热传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一余热传导装置的结构剖视图(虚线及箭头表示烟气的排出轨迹)。图4为实施例二余热传导装置的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此。如图1-3所示,实施例一为一种高效率余热回收的集中熔化炉,包括底座1以及熔化炉本体2,所述熔化炉本体2包括加料井21、熔化区22以及保温区23,所述熔化区22以及保温区23内的腔室均设置有烧嘴24,所述熔化炉本体2上设置有用于排放烟气的烟囱25,上述为现有技术,材料通过加料井21进入熔化区22,通过烧嘴24进行加热熔化,熔化过程中的废气和烟尘通过烟囱25排出,之后将熔化的低温材料转移至保温区23,再通过烧嘴24加热至规定的温度并保温,其中烧嘴24为集中熔化炉上的燃烧装置,有燃料入口、空气入口和喷出孔,起到分配燃料和助燃空气并以一定方式喷出后燃烧的作用。更具体的,实施例一中,还包括一与烟囱固定连接的余热传导装置3,所述余热传导装置3包括排气通道构件4以及引风通道构件5。上述实施例一中所述排气通道构件4包括陶瓷导热管41,所述陶瓷导热管41呈圆柱型结构且内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截面呈矩形结构的通孔410,从而在所述陶瓷导热管41的两端形成有排气口以及与烟囱25连通的进气口,即熔化产生的带热量烟气通过进气口进入陶瓷导热管41内,并由排气口通往大气中;其中所述陶瓷导热管41在进气口以及排气口处设置有过滤烟气的陶瓷过滤板6,对产生的烟气进行双重过滤,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另外,所述陶瓷导热管41的上下内侧面设置有上导热挡片组42以及下导热挡片组43,所述上导热挡片组42包括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上碳化硅导热陶瓷片421,所述下导热挡片组43包括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下碳化硅导热陶瓷片431,多个所述上碳化硅导热陶瓷片421以及多个所述下碳化硅导热陶瓷片431交错连接在陶瓷导热管41的上下内侧面且呈平行倾斜设置;传统余热处理中,通过将带有大量余热的烟气与助燃空气对流设置来对助燃空气进行加热,可使助燃空气达到一定的温度,从而实现对余热的回收,但受于空间的限制,对流路径并不能无限加长,造成余热回收利用率不高,而本技术通过在陶瓷导热管41内设置多个碳化硅导热陶瓷片,使得烟气排走时并非按直线路径排走而是按蛇形路径排走,变相的加长烟气热量传导回收的路径,提高烟气中热量的利用率,降低工业能源的损耗。更具体地,实施例一中,所述引风通道构件5包括螺旋包覆在陶瓷导热管41外表面的引风管51,所述引风管51在靠近陶瓷导热管41一侧为不封闭,从而在引风管51及陶瓷导热管41之间形成一螺旋环绕的引风通道52,所述引风管51两端处设置有与风机(图未示)连接的引风口以及与烧嘴24连通的出风口;即引风管51呈螺旋环绕状且其靠近陶瓷导热管41表面为开口端,而通过引风管51以及陶瓷导热管41的表面一起才能形成螺旋环绕的引风通道52,通过风机使得助燃空气通过引风口进入引风通道52中,而陶瓷导热管41表面通过接触将从烟气吸收的热量转移至助燃空气,对其进行加热,最后助燃空气通过出风口进入烧嘴24的空气入口中,而引风通道52呈螺旋环绕可延长对助燃空气的加热路径,大大提高了助燃空气的温度,使其达到最佳的助燃温度。另外实施例一为了使碳化硅导热陶瓷片对烟气吸收的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率余热回收的集中熔化炉,包括底座以及熔化炉本体,所述熔化炉本体包括加料井、熔化区以及保温区,所述熔化区以及保温区内的腔室均设置有烧嘴,所述熔化炉本体上设置有用于排放烟气的烟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与烟囱固定连接的余热传导装置,所述余热传导装置包括排气通道构件以及引风通道构件,所述排气通道构件包括陶瓷导热管,所述陶瓷导热管呈圆柱型结构且内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截面呈矩形结构的通孔,从而在所述陶瓷导热管的两端形成有排气口以及与烟囱连通的进气口,所述陶瓷导热管的上下内侧面设置有上导热挡片组以及下导热挡片组,所述上导热挡片组包括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上碳化硅导热陶瓷片,所述下导热挡片组包括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下碳化硅导热陶瓷片,多个所述上碳化硅导热陶瓷片以及多个所述下碳化硅导热陶瓷片交错连接在陶瓷导热管的上下内侧面且呈倾斜设置;所述引风通道构件包括螺旋包覆在陶瓷导热管外表面的引风管,所述引风管在靠近陶瓷导热管一侧为不封闭,从而在引风管及陶瓷导热管之间形成一螺旋环绕的引风通道,所述引风管两端处设置有与风机连接的引风口以及与烧嘴连通的出风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率余热回收的集中熔化炉,包括底座以及熔化炉本体,所述熔化炉本体包括加料井、熔化区以及保温区,所述熔化区以及保温区内的腔室均设置有烧嘴,所述熔化炉本体上设置有用于排放烟气的烟囱,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与烟囱固定连接的余热传导装置,所述余热传导装置包括排气通道构件以及引风通道构件,所述排气通道构件包括陶瓷导热管,所述陶瓷导热管呈圆柱型结构且内部沿轴线方向开设有截面呈矩形结构的通孔,从而在所述陶瓷导热管的两端形成有排气口以及与烟囱连通的进气口,所述陶瓷导热管的上下内侧面设置有上导热挡片组以及下导热挡片组,所述上导热挡片组包括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上碳化硅导热陶瓷片,所述下导热挡片组包括多个平行排列且间隔设置的下碳化硅导热陶瓷片,多个所述上碳化硅导热陶瓷片以及多个所述下碳化硅导热陶瓷片交错连接在陶瓷导热管的上下内侧面且呈倾斜设置;所述引风通道构件包括螺旋包覆在陶瓷导热管外表面的引风管,所述引风管在靠近陶瓷导热管一侧为不封闭,从而在引风管及陶瓷导热管之间形成一螺旋环绕的引风通道,所述引风管两端处设置有与风机连接的引风口以及与烧嘴连通的出风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冠军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耀盛工业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