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回收焦炉下部火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7893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7 21: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回收焦炉下部火道结构,下部火道是由沿炭化室宽向依次排列的1#~8#火道组成的八联火道,4#火道与5#火道之间设中心隔墙将两侧火道分隔为2个独立的单元;1#火道与2#火道之间、3#火道与4#火道之间分别设连通隔墙,2#火道与3#火道之间设分隔墙;8#火道与7#火道之间、6#火道与5#火道之间分别设连通隔墙,7#火道与6#火道之间设分隔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结构改进,实现八联火道结构,下部火道的跨度进一步缩小,从而满足制砖和焦炉火道盖顶砖强度要求;火道顶部采用平顶结构,用利于减小火道盖顶厚度,增加下部火道传热,提高热效率。

A structure of the lower fire channel of the heat recovery coke ove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回收焦炉下部火道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热回收焦炉的炉体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热回收焦炉下部火道结构。
技术介绍
热回收焦炉主要由炭化室、烟道、上升火道、下降火道、一次进风口和二次进风口组成。热回收焦炉的可燃物质在炉体内要进行两次燃烧,一次是在炭化室的顶部,另一次是在炭化室底部的火道内,通过这两次燃烧所产生的热量来提供煤饼结焦所需的热量。目前,热回收焦炉的底部火道常采用四联或六联火道结构,对于炭化室较宽的热回收焦炉来说,四联火道结构或六联火道结构存在隔墙距离较大,上部拱顶结构厚重,对炭化室煤料加热热阻大,传热效率低等问题。而传统火道结构中,如单纯增加火道的数量就会大幅增加气流阻力,大量增加气流长度,造成废气温降,从而造成下部火道温度不均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热回收焦炉下部火道结构,通过结构改进,实现八联火道结构,下部火道的跨度进一步缩小,从而满足制砖和焦炉火道盖顶砖强度要求;火道顶部采用平顶结构,用利于减小火道盖顶厚度,增加下部火道传热,提高热效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热回收焦炉下部火道结构,所述热回收焦炉包括炭化室和下部火道,炭化室两侧的炭化室主墙内均设有上升火道、下降火道、上升气流通道和下降气流通道;所述下部火道是由沿炭化室宽向依次排列的1#~8#火道组成的八联火道,4#火道与5#火道之间设中心隔墙将两侧火道分隔为2个独立的单元;其中:1#火道与2#火道之间、3#火道与4#火道之间分别设连通隔墙,连通隔墙上设多个连通通道;2#火道与3#火道之间设分隔墙;一侧炭化室主墙内的各个下降火道底部分别与1#火道连通;沿烟气流动方向,1#火道与2#火道的首端设端部隔墙,末端的分隔墙上设气流通道,3#火道与4#火道末端的分隔墙上设气流通道;端部隔墙与炭化室端墙之间的1#火道、2#火道与对应侧炭化室主墙内的上升气流通道的底部连通;8#火道与7#火道之间、6#火道与5#火道之间分别设连通隔墙,连通隔墙上设多个连通通道;7#火道与6#火道之间设分隔墙;另一侧炭化室主墙内的各个下降火道底部分别与8#火道连通;沿烟气流动方向,8#火道与7#火道的首端设端部隔墙,末端的分隔墙上设气流通道,6#火道与5#火道末端的分隔墙上设气流通道;端部隔墙与炭化室端墙之间的8#火道、7#火道与对应侧炭化室主墙内的上升气流通道的底部连通。所述上升火道、下降火道在两侧的炭化室主墙上沿炭化室纵向均匀且间隔设置。所述连通隔墙上的连通通道沿炭化室纵向均匀设置。所述八联火道的顶部采用平顶结构,平顶结构由多块平顶盖板砖组成,平顶盖板砖与组成各火道之间隔墙的隔墙砖之间采用沟舌结构砌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结构改进,实现八联火道结构,下部火道的跨度进一步缩小,从而满足制砖和焦炉火道盖顶砖强度要求;2)火道顶部采用平顶结构,用利于减小火道盖顶厚度,增加下部火道传热,提高热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热回收焦炉下部火道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图1中的A-A视图。图中:1.炭化室2.上升火道3.下降火道4.上升气流通道5.下降气流通道6.中心隔墙7.分隔墙8.连通隔墙9.连通通道10.端部隔墙11.炭化室主墙12.炭化室端墙13.气流通道14.平顶盖板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一种热回收焦炉下部火道结构,所述热回收焦炉包括炭化室1和下部火道,炭化室1两侧的炭化室主墙11内均设有上升火道2、下降火道3、上升气流通道4和下降气流通道5;所述下部火道是由沿炭化室1宽向依次排列的1#~8#火道组成的八联火道,4#火道与5#火道之间设中心隔墙6将两侧火道分隔为2个独立的单元;其中:1#火道与2#火道之间、3#火道与4#火道之间分别设连通隔墙8,连通隔墙8上设多个连通通道9;2#火道与3#火道之间设分隔墙7;一侧炭化室主墙11内的各个下降火道3底部分别与1#火道连通;沿烟气流动方向,1#火道与2#火道的首端设端部隔墙10,末端的分隔墙7上设气流通道13,3#火道与4#火道末端的分隔墙7上设气流通道13;端部隔墙10与炭化室端墙12之间的1#火道、2#火道与对应侧炭化室主墙11内的上升气流通道4的底部连通;8#火道与7#火道之间、6#火道与5#火道之间分别设连通隔墙8,连通隔墙8上设多个连通通道9;7#火道与6#火道之间设分隔墙7;另一侧炭化室主墙11内的各个下降火道3底部分别与8#火道连通;沿烟气流动方向,8#火道与7#火道的首端设端部隔墙10,末端的分隔墙7上设气流通道13,6#火道与5#火道末端的分隔墙7上设气流通道13;端部隔墙10与炭化室端墙12之间的8#火道、7#火道与对应侧炭化室主墙11内的上升气流通道4的底部连通。所述上升火道2、下降火道3在两侧的炭化室主墙11上沿炭化室1纵向均匀且间隔设置。所述连通隔墙8上的连通通道9沿炭化室1纵向均匀设置。如图1所示,所述八联火道的顶部采用平顶结构,平顶结构由多块平顶盖板砖14组成,平顶盖板砖14与组成各火道之间隔墙的隔墙砖之间采用沟舌结构砌筑。本技术所述一种热回收焦炉下部火道结构中,所述下部火道为八联火道(也可以是8个以上相连的火道)。根据不同气流方向,在八联火道的中部设中心隔墙6将其分隔为2个独立空间,中心隔墙6为实心墙结构。2#火道与3#火道之间、7#火道与6#火道之间分别设分隔墙7,分隔墙7也为实心墙结构,仅在两端开设气流通道13;同向气流的1号火道与2号火道之间、3#火道与4#火道之间、8#火道与7#火道之间、6#火道与5#火道之间分别设连通隔墙8,连通隔墙8为间断式隔墙,通过多个连通通道9相连,气流可以保持压力平衡。如图1所示,由于采用八联火道,火道数量增多,隔墙间距减小,下部火道的顶部结构可以不采用拱顶结构,改为平顶结构。如图2所示,热回收焦炉正常工作时,炭化室1一侧燃烧废气通过下降气流通道5进入1号火道和2号火道,在这2个火道的末端通过气流通道13到进入3号火道和4号火道,然后通过这2个火道末端的气流通道13进入上升气流通道4,最终去往烟气集气管道。炭化室1另一侧燃烧废气通过下降气流通道5进入8号火道和7号火道,在这2个火道的末端通过气流通道13进入6号火道和5号火道,然后通过这2个火道末端的气流通道13进入上升气流通道4,最终去往烟气集气管道。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回收焦炉下部火道结构,所述热回收焦炉包括炭化室和下部火道,炭化室两侧的炭化室主墙内均设有上升火道、下降火道、上升气流通道和下降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火道是由沿炭化室宽向依次排列的1#~8#火道组成的八联火道,4#火道与5#火道之间设中心隔墙将两侧火道分隔为2个独立的单元;其中:/n1#火道与2#火道之间、3#火道与4#火道之间分别设连通隔墙,连通隔墙上设多个连通通道;2#火道与3#火道之间设分隔墙;一侧炭化室主墙内的各个下降火道底部分别与1#火道连通;沿烟气流动方向,1#火道与2#火道的首端设端部隔墙,末端的分隔墙上设气流通道,3#火道与4#火道末端的分隔墙上设气流通道;端部隔墙与炭化室端墙之间的1#火道、2#火道与对应侧炭化室主墙内的上升气流通道的底部连通;/n8#火道与7#火道之间、6#火道与5#火道之间分别设连通隔墙,连通隔墙上设多个连通通道;7#火道与6#火道之间设分隔墙;另一侧炭化室主墙内的各个下降火道底部分别与8#火道连通;沿烟气流动方向,8#火道与7#火道的首端设端部隔墙,末端的分隔墙上设气流通道,6#火道与5#火道末端的分隔墙上设气流通道;端部隔墙与炭化室端墙之间的8#火道、7#火道与对应侧炭化室主墙内的上升气流通道的底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回收焦炉下部火道结构,所述热回收焦炉包括炭化室和下部火道,炭化室两侧的炭化室主墙内均设有上升火道、下降火道、上升气流通道和下降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火道是由沿炭化室宽向依次排列的1#~8#火道组成的八联火道,4#火道与5#火道之间设中心隔墙将两侧火道分隔为2个独立的单元;其中:
1#火道与2#火道之间、3#火道与4#火道之间分别设连通隔墙,连通隔墙上设多个连通通道;2#火道与3#火道之间设分隔墙;一侧炭化室主墙内的各个下降火道底部分别与1#火道连通;沿烟气流动方向,1#火道与2#火道的首端设端部隔墙,末端的分隔墙上设气流通道,3#火道与4#火道末端的分隔墙上设气流通道;端部隔墙与炭化室端墙之间的1#火道、2#火道与对应侧炭化室主墙内的上升气流通道的底部连通;
8#火道与7#火道之间、6#火道与5#火道之间分别设连通隔墙,连通隔墙上设多个连通通道;7#火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殿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