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后浇板带吊模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47867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3 16:37
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后浇板带吊模体系,设于相邻两个预制叠合楼板形成的后浇板带中,自下而上包括钢筋支架、可拆椎体、对拉丝杠、多层板、木方、U形钢筋和定型垫片;钢筋支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横筋和垂直固定于横筋底部的竖向连接筋;竖向连接筋的底部与可拆椎体固定连接;对拉丝杠顶部与可拆椎体固定连接,底部穿过多层板和U形钢筋后设定型垫片及螺母进行紧固;多层板水平设于后浇板带的底部,由底部沿后浇板带伸长方向的若干木方进行支撑;U形钢筋横向承托于木方的底部,定型垫片同时承托U形钢筋的两个侧臂,实现吊模体系的一体化连接。

A post cast slab with hanging formwork system for composite floor of assembly building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hanging formwork system for the post cast slab of an assembly type building composite floor, which is arranged in the post cast slab belt formed by two adjacent prefabricated composite floors, and comprises a reinforcement bracket, a detachable cone body, a pair of wire drawing bars, a multilayer board, a wooden square, a U-shaped reinforcement and a shaped gasket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the reinforcement bracket comprises a horizontal bar and a vertical connecting bar fixed at the bottom of the horizontal bar; and the bottom of the vertical connecting bar It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detachable vertebral body; the top of the drawrod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detachable vertebral body, and the bottom passes through the multi-layer plate and the U-shaped steel bar, and then the setting gasket and nut are fastened; the multi-layer plate is horizontally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post cast plate belt, and supported by a number of wooden squares at the bottom along the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he post cast plate belt; the U-shaped steel bar is horizontally suppor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wooden square, and the setting gasket supports two U-shaped steel bars at the same time Four side arm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ed connection of the lifting formwork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后浇板带吊模体系
本技术涉及叠合楼板后浇板带
,具体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后浇板带吊模体系。
技术介绍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楼屋盖一般采用叠合楼板。为保证水平传力效果及楼板结构整体性,相邻预制叠合板板侧通常设置整体式现浇段。目前建筑施工中,预制叠合板吊装就位并校正标高后,于后浇板带位置采用吊模施工工艺,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后浇板带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待后浇板带混凝土强度达到施工规范要求后,拆除模板。对后浇板带部位的施工,现虽有多种施工方法,但混凝土成型效果不佳。现在普遍做法是在后浇板带部位设置钢管支撑,此做法支撑力过大,预制叠合楼板容易顶起,板底平整度较差。混凝土成型效果不佳,施工便捷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后浇板带吊模体系,采用吊模工艺进行施工,用带可拆锥体的钢筋支架作为吊模上部支撑,旨在去掉钢支撑,节材环保,且保证混凝土平整度。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后浇板带吊模体系,设于相邻两个预制叠合楼板形成的后浇板带中,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包括钢筋支架、可拆椎体、对拉丝杠、多层板、木方、U形钢筋和定型垫片;所述钢筋支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横筋和垂直固定于横筋底部的竖向连接筋;所述横筋沿后浇板带伸长方向间隔平行设置,其两端分别搭设在后浇板带两侧的预制叠合楼板上;所述竖向连接筋的底部与可拆椎体固定连接;所述对拉丝杠与竖向连接筋竖向对应设置,其顶部与可拆椎体固定连接,底部穿过多层板和U形钢筋后设定型垫片及螺母进行紧固;所述多层板水平设于后浇板带的底部,由底部沿后浇板带伸长方向的若干木方进行支撑;所述多层板的两侧上表面与两边的预制叠合楼板的底面贴合;所述U形钢筋横向承托于木方的底部,与顶部的钢筋支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对拉丝杠从U形钢筋中间穿过,定型垫片同时承托U形钢筋的两个侧臂,实现吊模体系的一体化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可拆椎体设于水平横筋的底部,其中心设有竖向的通孔,所述通孔设有内螺纹;所述竖向连接筋设外螺纹,其底部与对拉丝杠的顶部分别从通孔的上下口悬入可拆椎体的通孔内。进一步优选的,竖向连接筋和对拉丝杠在可拆椎体内部接触连接。进一步优选的,当后浇板带的宽度为100~200mm时,每个横筋上只在居中设置一根竖向连接筋,相应的,所述可拆椎体和对拉丝杠的数目也与竖向连接筋对应。进一步优选的,当后浇板带的宽度为200~400mm时,每个横筋上共间隔设置两根竖向连接筋,相应的,所述可拆椎体和对拉丝杠的数目也与竖向连接筋对应。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木方的数目为2-3个,在多层板两侧与预制叠合楼板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一条。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横筋两端与预制叠合楼板的上表面之间分别设置高度调节筋。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多层板为15mm厚的木质多层板,其边缘贴防水胶条,预制叠合楼板上相应设有企口。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横筋和U形钢筋的设置间距均为600mm,距离边缘100~150mm起步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优势在于:本技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后浇板带部位不设置钢支撑,而采用吊模工艺进行施工。采用带可拆锥体的钢筋支架作为吊模上部支撑,节约了钢材,降低了现场材料投入成本,加快了工程施工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具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图1为本技术涉及的实施例一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涉及的实施例一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涉及的实施例二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涉及的实施例二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涉及的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预制叠合楼板、2-后浇板带、3-横筋、4-竖向连接筋、5-可拆椎体、6-对拉丝杠、7-多层板、8-木方、9-U形钢筋、10-高度调节筋、11-定型垫片、12-螺母。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后浇板带吊模体系的实施例。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各附图之间并未按照相同的比例绘制。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后浇板带吊模体系,设于相邻两个预制叠合楼板1形成的后浇板带2中,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包括钢筋支架、可拆椎体5、对拉丝杠6、多层板7、木方8、U形钢筋9和定型垫片11;钢筋支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横筋3和垂直固定于横筋底部的竖向连接筋4;横筋3沿后浇板带2伸长方向间隔平行设置,其两端分别搭设在后浇板带2两侧的预制叠合楼板1上,横筋3两端与预制叠合楼板1的上表面之间分别设置高度调节筋10。竖向连接筋4的底部与可拆椎体5固定连接;对拉丝杠6与竖向连接筋4竖向对应设置,其顶部与可拆椎体5固定连接,底部穿过多层板7和U形钢筋9后设定型垫片11及螺母12进行紧固;多层板7多层板7为15mm厚的木质多层板,其水平设于后浇板带2的底部,由底部沿后浇板带2伸长方向的若干木方8进行支撑,其边缘贴防水胶条,多层板的两侧上表面与两边的预制叠合楼板1的底面贴合;U形钢筋9横向承托于木方8的底部,与顶部的钢筋支架一一对应设置,对拉丝杠6从U形钢筋9中间穿过,定型垫片11同时承托U形钢筋9的两个侧臂,实现吊模体系的一体化连接。可拆椎体5设于水平横筋3的底部,其中心设有竖向的通孔,通孔设有内螺纹;竖向连接筋4设外螺纹,其底部与对拉丝杠6的顶部分别从通孔的上下口悬入可拆椎体5的通孔内。优选竖向连接筋4和对拉丝杠6在可拆椎体5内部接触连接。如图1和图2,当后浇板带2的宽度为100~200mm时,每个横筋3上居中设置一根竖向连接筋4,相应的,可拆椎体5和对拉丝杠6的数目也与竖向连接筋4对应。如图3~5,当后浇板带2的宽度为200~400mm时,每个横筋3上间隔设置两根竖向连接筋4,相应的,可拆椎体5和对拉丝杠6的数目也与竖向连接筋4对应。木方8的数目为2-3个,多层板7两侧与预制叠合楼板1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一条。横筋3和U形钢筋9的设置间距均为600mm,距离边缘100~150mm起步设置。钢筋支架采用三级20钢筋,沿现浇板带纵向间距600mm。可拆锥体5采用45#钢,对拉丝杠6为Φ12。后浇板带下部模板采用15mm厚的多层板7,纵向主肋采用40*80mm木方8。模板底部固定卡具采用C20的U形钢筋9和钢制的定型垫片11。叠合板企口与木模板接触位置双侧粘贴防水胶条。施工时,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后浇板带吊模体系,设于相邻两个预制叠合楼板(1)形成的后浇板带(2)中,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包括钢筋支架、可拆椎体(5)、对拉丝杠(6)、多层板(7)、木方(8)、U形钢筋(9)和定型垫片(11);所述钢筋支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横筋(3)和垂直固定于横筋底部的竖向连接筋(4);所述横筋(3)沿后浇板带(2)伸长方向间隔平行设置,其两端分别搭设在后浇板带(2)两侧的预制叠合楼板(1)上;所述竖向连接筋(4)的底部与可拆椎体(5)固定连接;所述对拉丝杠(6)与竖向连接筋(4)竖向对应设置,其顶部与可拆椎体(5)固定连接,底部穿过多层板(7)和U形钢筋(9)后设定型垫片(11)及螺母(12)进行紧固;所述多层板(7)水平设于后浇板带(2)的底部,由底部沿后浇板带(2)伸长方向的若干木方(8)进行支撑;所述多层板的两侧上表面与两边的预制叠合楼板(1)的底面贴合;所述U形钢筋(9)横向承托于木方(8)的底部,与顶部的钢筋支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对拉丝杠(6)从U形钢筋(9)中间穿过,定型垫片(11)同时承托U形钢筋(9)的两个侧臂,实现吊模体系的一体化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后浇板带吊模体系,设于相邻两个预制叠合楼板(1)形成的后浇板带(2)中,其特征在于:自下而上包括钢筋支架、可拆椎体(5)、对拉丝杠(6)、多层板(7)、木方(8)、U形钢筋(9)和定型垫片(11);所述钢筋支架包括水平设置的横筋(3)和垂直固定于横筋底部的竖向连接筋(4);所述横筋(3)沿后浇板带(2)伸长方向间隔平行设置,其两端分别搭设在后浇板带(2)两侧的预制叠合楼板(1)上;所述竖向连接筋(4)的底部与可拆椎体(5)固定连接;所述对拉丝杠(6)与竖向连接筋(4)竖向对应设置,其顶部与可拆椎体(5)固定连接,底部穿过多层板(7)和U形钢筋(9)后设定型垫片(11)及螺母(12)进行紧固;所述多层板(7)水平设于后浇板带(2)的底部,由底部沿后浇板带(2)伸长方向的若干木方(8)进行支撑;所述多层板的两侧上表面与两边的预制叠合楼板(1)的底面贴合;所述U形钢筋(9)横向承托于木方(8)的底部,与顶部的钢筋支架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对拉丝杠(6)从U形钢筋(9)中间穿过,定型垫片(11)同时承托U形钢筋(9)的两个侧臂,实现吊模体系的一体化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楼板后浇板带吊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椎体(5)设于水平横筋(3)的底部,其中心设有竖向的通孔,所述通孔设有内螺纹;所述竖向连接筋(4)设外螺纹,其底部与对拉丝杠(6)的顶部分别从通孔的上下口悬入可拆椎体(5)的通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春民景长顺倪思伟巴德胜蔡新华乜颖刘秋实陆畅刘雪霏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