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承压降水管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4734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13 16: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承压降水管井,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针对现有承压降水管井井口外露过高,需在承压降水管井外侧搭设支架提高其稳定性,存在施工影响大,水泵检修不方便的问题。它包括:竖向设置于基础底板下方的井管,井管一端位于承压含水层底部,另一端外露于基础底板,设置于井管内腔底部的水泵;输水管一端与水泵相连通,另一端延伸至井管外;第一电动阀门固定于井管且位于水泵上方,输水管穿过第一电动阀门并固定于井管,闭合的第一电动阀门能够阻隔承压水进入井管内腔;第二电动阀门固定于井管且位于水泵底部,用于封闭或导通井管内腔和承压含水层,以及控制系统,分别与第一电动阀门和第二电动阀门信号连接。

A dewatering pipe well under pressur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pressure dewatering pipe well,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construction. In view of the high exposed wellhead of the existing dewatering pipe well, it is necessary to set up support outside the dewatering pipe well to improve its stability, which has the problems of great construction impact and inconvenient maintenance of water pump. The utility model includes: a well pipe vertically arranged under the base plate, one end of the well pipe is loca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confined aquifer, the other end is exposed on the base plate, and a water pump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well pipe; one end of the water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water pump, and the other end is extended outside the well pipe; the first electric valve is fixed on the well pipe and above the water pump, and the water pipe passes through the first electric valve and is fixed on the well pipe, The closed first electric valve can prevent the confined water from entering the well pipe inner cavity; the second electric valve is fixed on the well pipe and is loca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water pump, which is used to close or guide the well pipe inner cavity and the confined aquifer, as well as the control system, which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signals of the first electric valve and the second electric val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承压降水管井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涉及一种承压降水管井。
技术介绍
目前,由于建筑功能的调整,需要对原有基坑支护进行调整及技术改造等,尤其是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遇到承压含水层时,即承压水所在的地质层面,位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压降水管井的井口需要高于承压水头(稳定水位高出承压含水层顶板底面的距离称承压水头),因此必须将承压降水管井的井口外露于基础底板一定高度,但井口外露过高,承压降水管井易失稳,甚至侧翻,为此,需要在承压降水管井外侧搭设支架以提高其稳定性,但存在施工影响大,水泵检修不方便等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承压降水管井井口外露过高,需在承压降水管井外侧搭设支架提高其稳定性,存在施工影响大,水泵检修不方便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承压降水管井,利用上、下设置的两道电动阀门控制承压水,使得承压降水管井井口低于承压水头高度,实现了承压降水管井的自稳及基坑内无附着点承压降水,为基坑工程的降水提供有利条件,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承压降水管井,其特征在于,包括:井管,其竖向设置于基础底板下方,所述井管的一端位于承压含水层底部,其另一端外露于所述基础底板;水泵,设置于所述井管内腔的底部;输水管,其一端与所述水泵相连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井管外;第一电动阀门,固定于所述井管且位于所述水泵上方,所述输水管穿过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并通过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固定于所述井管,闭合的所述第一电动阀门能够阻隔承压水进入所述井管内腔;第二电动阀门,固定于所述井管且位于所述水泵底部,用于封闭或导通所述井管内腔和所述承压含水层,以及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和所述第二电动阀门信号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包括:固定于所述井管的环形支架,设置于所述环形支架内侧的多个可伸缩夹紧头,以及设置于所述环形支架外侧,且与多个所述可伸缩夹紧头信号连接的电动装置,所述可伸缩夹紧头同步伸展或收缩后能够夹紧或松开所述输水管。优选的,所述可伸缩夹紧头包括:与所述电动装置连接的伸缩杆,及固定于所述伸缩杆端部的弧形的夹片,多个弧形的夹片伸展后组成的环形平面能够封闭所述井管与所述输水管之间的空隙。优选的,每个所述夹片的靠近所述输水管的端部还安装有弧形的止水橡胶条,所述止水橡胶条与所述夹片内侧的弧度相匹配。优选的,所述输水管包括相连通的连接管和软管,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软管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水泵法兰连接,所述软管的顶端则外露于所述井管顶端。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由钢管制成,所述软管采用橡胶或PVC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井管内还设有滤网,所述滤网的底部平面位于所述第二电动阀门的底部,所述滤网的侧面贴合于所述井管的内壁,所述滤网的顶部延伸至所述承压水含水层顶部。优选的,所述滤网由金属丝网加工而成。本技术的效果在于:本技术的承压降水管井,在井管底部依次布置两道电动阀门且分别位于水泵的上方及下方,位于上部的第一电动阀门用于固定就位后的水泵及输水管,并起到阻隔承压水的作用,位于下部的第二电动阀门用于封闭或导通井管内腔和承压含水层,防止承压水涌出井管,利用上、下设置的两道电动阀门控制承压水,使得承压降水管井井口低于承压水头高度,减小井管外露高度,无需搭设附着支架以提高井管的稳定性,实现了承压降水管井的自稳及基坑内无附着点承压降水,为基坑工程的降水提供有利条件,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而且,通过控制系统控制两道电动阀门的开启及闭合,自动化程度高,操作安全、方便;另外,本技术的承压降水管井材料损耗少、回收率高,且可周转使用,实现了降低工程成本的目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承压降水管井安装于基础底板下方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承压降水管井内两道电动阀门与水泵位置关系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一电动阀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第二电动阀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如下:井管10;滤网11;第一电动阀门20;电动装置21;环形支架22;伸缩杆23;夹片24;止水橡胶条25;第二电动阀门30;水泵41;连接管42;法兰盘43;软管45。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述的“上”、“下”与附图的上、下的方向一致,但这不能成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下面结合图1至图4说明本技术的承压降水管井,它包括:竖向设置于基础底板下方的井管10,井管10的一端位于承压含水层底部,其另一端外露于基础底板上方,以防止地表污水渗入井管10内;水泵41,设置于井管10内腔的底部;输水管,其一端与水泵41相连通,其另一端延伸至井管10外;第一电动阀门20,固定于井管10且位于水泵41上方,输水管穿过第一电动阀门20并通过第一电动阀门20固定于井管10,闭合的第一电动阀门20能够阻隔承压水进入井管10内腔;第二电动阀门30,固定于井管10且位于水泵41底部,用于封闭或导通井管10内腔和承压含水层,以及控制系统,分别与第一电动阀门20和第二电动阀门30信号连接。本技术的承压降水管井,在井管10底部依次布置两道电动阀门且分别位于水泵41的上方及下方,位于上部的第一电动阀门20用于固定就位后的水泵41及输水管,并起到阻隔承压水的作用,位于下部的第二电动阀门30用于封闭或导通井管10内腔和承压含水层,防止承压水涌出井管10,利用上、下设置的两道电动阀门控制承压水,使得承压降水管井井口低于承压水头高度,减小井管10外露高度,无需搭设附着支架以提高井管10的稳定性,实现了承压降水管井的自稳及基坑内无附着点承压降水,为基坑工程的降水提供有利条件,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而且,通过控制系统控制两道电动阀门的开启及闭合,自动化程度高,操作安全、方便;另外,本技术的承压降水管井材料损耗少、回收率高,且可周转使用,实现了降低工程成本的目标。本实施例的井管10采用三节钢管连接而成,第一电动阀门20连接于靠近井口的两节钢管之间,第二电动阀门30连接于远离井口的两节钢管之间。如图3所示,第一电动阀门20包括:固定于靠近井口的相邻两节钢管之间的环形支架22,设置于环形支架22内侧的多个可伸缩夹紧头,以及设置于环形支架22外侧,且与多个可伸缩夹紧头信号连接的电动装置21,可伸缩夹紧头同步伸展或收缩后能够夹紧或松开输水管,上述可伸缩夹紧头包括:与电动装置21连接的伸缩杆23,及固定于伸缩杆23端部的弧形的夹片24,多个弧形的夹片24伸展后组成的环形平面能够封闭井管10与输水管之间的空隙,本实施例采用的是两块相对设置的半环形的夹片24,当然,也可采用三块以上沿圆周设置的夹片24组成封闭的环形平面;施工人员控制第一电动阀门20的可伸缩夹紧头收缩,便于水泵41穿过第一电动阀门20并设置于其下方就位,然后,控制第一电动阀门20的可伸缩夹紧头伸展,一方面起到夹紧输水管,以固定水泵41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多个展开的夹片24构成的环形平面封闭井管10与输水管之间的间隙,从而阻挡承压水进入井管10内腔,便于位于第一电动阀门20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承压降水管井,其特征在于,包括:井管,其竖向设置于基础底板下方,所述井管的一端位于承压含水层底部,其另一端外露于所述基础底板;水泵,设置于所述井管内腔的底部;输水管,其一端与所述水泵相连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井管外;第一电动阀门,固定于所述井管且位于所述水泵上方,所述输水管穿过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并通过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固定于所述井管,闭合的所述第一电动阀门能够阻隔承压水进入所述井管内腔;第二电动阀门,固定于所述井管且位于所述水泵底部,用于封闭或导通所述井管内腔和所述承压含水层,以及;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和所述第二电动阀门信号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压降水管井,其特征在于,包括:井管,其竖向设置于基础底板下方,所述井管的一端位于承压含水层底部,其另一端外露于所述基础底板;水泵,设置于所述井管内腔的底部;输水管,其一端与所述水泵相连通,其另一端延伸至所述井管外;第一电动阀门,固定于所述井管且位于所述水泵上方,所述输水管穿过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并通过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固定于所述井管,闭合的所述第一电动阀门能够阻隔承压水进入所述井管内腔;第二电动阀门,固定于所述井管且位于所述水泵底部,用于封闭或导通所述井管内腔和所述承压含水层,以及;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和所述第二电动阀门信号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压降水管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动阀门包括:固定于所述井管的环形支架,设置于所述环形支架内侧的多个可伸缩夹紧头,以及设置于所述环形支架外侧,且与多个所述可伸缩夹紧头信号连接的电动装置,所述可伸缩夹紧头同步伸展或收缩后能够夹紧或松开所述输水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压降水管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昊庆朱洪昌陈家林孙祖根吴炜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