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金行志专利>正文

一种滚轮式轨道闸板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52733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滚轮式轨道闸板阀,由阀体(1)、闸板(2)、滚轮(3)、滚轮销柱(4)、与滚轮对应的轨道(5)、阀杆(6)、垫片(7)、上盖(8)、填料(9)、填料压盖(10)、支架(11)、铜螺母(12)、平面推力轴承(13)、手轮(14)、圆螺母(15)组成,其特征在于滚轮(3)与滚轮销柱(4)设置在闸板(2)的两侧面或阀体(1)内两侧面上。(*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闸阀。在现实的工业生产中,其主要的闸阀有两类,一类是楔式闸阀,一类是平板式闸阀,它们都存在的共同的缺点,阀门在启闭过程中很费劲,工人的劳动强度大。造成楔式闸阀启闭困难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当阀关闭时闸板存在楔紧力,其二是当阀开启或关闭过程中,管道内从上游来的介质压力P作用于闸板上,使闸板对阀体有正压力,导致闸板和阀体之间存在很强的摩擦力。所以操作者必须克服楔紧力和摩擦力来开启和关闭闸阀。造成平板闸阀启闭困难的原因是,介质压力P作用于闸板上,闸板与阀体之间产生很强的摩擦力,而且介质压力P的增高和阀门口径增大,都会造成闸板与阀体间的摩擦力的增大,开启和关闭的过程就更加困难。本技术是针对上述问题,设计的一种消除了摩擦力和减小了楔紧力的阀,其优点是开启和关闭过程轻松,阀不楔死。本阀是通过设置有滚轮的闸板、设置有轨道的阀体、阀杆、铜螺母、滚轮和手轮有机的结合来达到这一目的的。其中,闸板与阀体间的滑动摩擦力,在通过本阀的滚轮轨道机构后彻底的消除。本阀密封面的斜度采用特定的斜度,大于了公知的楔式闸阀密封面5°的角度,楔紧力便可以轻松的克服。当在阀体内部两侧设置滚轮,而闸板两侧设置与该滚轮相对应的轨道时,同样使得本技术开启和关闭过程都非常轻松,原理相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滚轮式轨道闸板阀”结构示意图。1、阀体 2、闸板 3、滚轮 4、滚轮销柱 5、阀体上的轨道6、阀杆 7、垫片 8、上盖 9、填料 10、填料压盖 11、支架12、铜螺母 13、平面推力轴承 14、手轮 15、圆螺母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当阀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反时针旋转手轮(14),带动阀杆(6)和闸板(2)做向上提升运动,闸板(2)的两边分别设置有一排或一排以上的滚轮(3),在阀体内的两侧面设置了与滚轮一一对应的运行轨道(5),又由于闸板的密封面采用大于5°的特定斜度,彻底消除了闸板被楔死的现象。最主要的是设置的滚轮和轨道承载了上游介质产生的压力,从而把原来作用于后密封面上的滑动摩擦力转换为滚动摩擦力,使得本阀向上开启过程中非常轻松。所以只要操作者稍微用点力带动手轮(14),铜螺母(12)即作反时针旋转运动,阀杆(6)就带动闸板(2)垂直向上运行,此时闸板(2)上的滚轮(3)在轨道(5)上滚动运行,本阀就轻松自如的开启了。反之,顺时针旋转手轮(14),铜螺母(12)也作顺时针旋转,阀杆(6)就带动闸板(2)垂直向下运行,闸板(2)上的滚轮(3)在轨道(5)上作滚动运行,直至阀门全部关闭。如此就完成了一个循环。权利要求1.一种半透半反式液晶显示器,其包含一上板,包含一透明电极;一下板,接合于该上板,该下板设有多个氮化铝制成的半透半反式电极;一液晶层,夹设于该上板与下板之间;及一光源,设于该下板背后,当周遭光线入射于上板表面,或当光源产生光线时,该半透半反式液晶显示器会产生一影像,其中该半透半反式电极的厚度为100埃至400埃。2.权利要求1的半透半反式液晶显示器,其中该下板另包含多条彼此平行的扫描线路;多条彼此平行且与扫描线路垂直的资料线路,该多条扫描线路与资料线路系形成多个矩阵排列的像素区域,该每一个像素区域是为两相邻扫描线路以及两相邻资料线路所界定;及多个薄膜电晶体设于该多条扫描线路与资料线路交叉处,其中该每一个半透半反式电极系分别设于像素区内作为像素电极。3.权利要求2的半透半反式液晶显示器,其中该半透半反式电极的可见光穿透率是大于10%。4.权利要求1的半透半反式液晶显示器,其中该半透半反式电极的厚度为200埃至300埃。5.权利要求4的半透半反式液晶显示器,其中该半透半反式电极的厚度为250埃。6.权利要求1的半透半反式液晶显示器,其中该半透半反式电极是由一层氮化铝薄膜形成,该氮化铝薄膜是在10千瓦至40千瓦溅镀功率以及0.3帕至1帕的成膜压力下沉积而成。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滚轮式轨道闸板阀,它属于阀。主要由设置有滚轮的闸板、设置有轨道的阀体、阀盖、阀杆、支架、螺母、手轮组成。其特点是通过在闸板的两侧面设置滚轮机构,并且在与之相对应的在阀体上设置了轨道,以此消除普通闸阀在工作中的摩擦力。这使本阀相对于普通闸阀在开启和关闭时特别的轻松省力,改善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文档编号F16K3/02GK2672395SQ03252820公开日2005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2日专利技术者金行志 申请人:金行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行志
申请(专利权)人:金行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