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7227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1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能够抑制部件数增加的同时,使得拉拽装置和螺栓螺母紧固体之间的咬合良好。该拉拽装置(1)将螺栓螺母紧固体向上方拉拽,所述螺栓螺母紧固体具有插通在被紧固体(H)上的螺栓(10)以及紧固到从所述被紧固体突出的所述螺栓(10)的轴部(11)上的螺母(1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螺母(14)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外螺纹部(14a),所述拉拽装置包括:连接部件(2),具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部(14a)螺合的第一内螺纹部(21a1);拉拽机构(3),在使所述第一外螺纹部(14a)螺合到所述第一内螺纹部(21a1)的状态下,经由所述连接部件(2)拉拽螺母(14);以及张力承受部(4),被配置在所述连接部件(2)的外周周围,承受在通过所述拉拽机构(3)进行拉拽时从所述被紧固体(H)作用的反作用力。

Dragg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拉拽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将紧固在被紧固体上的螺栓向上方拉拽的拉拽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机械、桥梁等结构物的组装中,进行使用了螺纹的紧固。作为螺纹紧固体的强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紧固力。另一方面,螺栓紧固体的紧固力的管理一般测量转矩和旋转角而仅在紧固时进行,在紧固后几乎不进行。但是,在机械动作过程中、由于意外的外力的作用而导致螺栓松动、紧固力下降的情况下,疲劳损坏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因此,为了防止螺栓的断裂事故,提高螺纹紧固体的可靠性,还需要注意紧固后的螺栓的紧固力的检测。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螺栓、螺母紧固体的紧固力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螺栓插入被紧固体的插通孔中,将螺母螺合紧固在贯穿插通孔的螺栓的外螺纹部上,由此对被紧固体进行夹压的螺栓/螺母紧固体中,相对于螺母上表面,拉拽从该上表面突出的螺栓的外螺纹部,检测螺栓的弹性常数的变化点,将该变化点的张力作为紧固力。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282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紧固力检测方法中,需要在从螺母的上表面突出的螺栓的外螺纹部螺合拉拽部件的内螺纹部。然而,由于螺栓的轴径小,从螺母的上表面突出的螺栓轴部的突出长度短,因此有时螺合的螺纹的周向长度不足。若螺合的螺纹的周向长度不足,则经由拉拽部件拉拽螺栓时,螺纹牙塑性变形,轴向力检测可能产生大的误差。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使得拉拽装置和螺栓螺母紧固体之间的咬合良好。由此,能够抑制由于螺合的螺纹周向长度不足而轴向力检测等的检测精度下降的情况。【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一种拉拽装置,(1)所述拉拽装置将螺栓螺母紧固体向上方拉拽,所述螺栓螺母紧固体具有插通在被紧固体上的螺栓以及紧固到从所述被紧固体突出的所述螺栓的轴部上的螺母,其特征在于,在所螺母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外螺纹部,所述拉拽装置包括:连接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部螺合的第一内螺纹部;拉拽机构,在使所述第一外螺纹部螺合到所述第一内螺纹部的状态下,经由所述连接部件拉拽所述螺母;以及张力承受部,被配置在所述连接部件的外周周围,承受在通过所述拉拽机构进行拉拽时从所述被紧固体作用的反作用力。(2)如上述(1)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拽机构包括:拉杆;轴承部,以能够绕轴部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拉杆,所述轴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旋转机构,用于使所述拉杆绕所述轴部旋转,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上端部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在外周面形成有第二外螺纹部,在所述拉杆的下端部形成有中空部,所述中空部在内周面上具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部螺合的第二内螺纹部。(3)如上述(2)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承受部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轴承部及所述被紧固体夹持。(4)如上述(2)或(3)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轴径与所述螺栓的轴径大致相同,在所述第二外螺纹部和所述第二内螺纹部涂敷有降低摩擦转矩的摩擦转矩降低剂。(5)如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的拉伸强度比所述螺栓的拉伸强度高。(6)如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为六角螺母,所述第一外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的弯曲形状部。(7)如上述(6)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螺母的两面宽度、所述第一外螺纹部的外螺纹的外径、所述第一外螺纹部的外螺纹的谷部的直径分别设为S、D1、D2时,满足以下的关系式(1)和/或(2),D1>S×1.03······················(1)D2<S×1.10·····················(2)。(8)如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是十二角螺母,所述第一外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的弯曲形状部。(9)如上述(8)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螺母的两面宽度、所述第一外螺纹部的外螺纹的外径、所述第一外螺纹部的外螺纹的谷部的直径分别设为S、D1、D2时,满足以下的关系式(3)和/或(4),D1>S×1.04·····················(3)D2<S×1.13·····················(4)。(10)如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为四角螺母,所述第一外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的弯曲形状部。(11)如上述(10)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螺母的两面宽度、所述第一外螺纹部的外螺纹的外径、所述第一外螺纹部的外螺纹的谷部的直径分别设为S、D1、D2时,满足以下的关系式(5)和/或(6),D1>S×1.03·····················(5)D2<S×1.32·····················(6)。(12)如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是凸缘螺母,所述凸缘螺母包括螺母主体和凸缘部,所述第一外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螺母主体和所述凸缘部中的至少一个上。(13)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部件形成有凹形状部,所述凹形状部用于避免与从所述螺母突出的所述轴部的冲突。(14)如上述(1)或(2)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保护板,所述保护板在通过所述拉拽机构进行拉拽时位于所述张力承受部与所述被紧固体之间。(15)如上述(14)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将通过所述拉拽机构开始拉拽之前的所述螺母正下方的所述被紧固体的变形量设为S1、将通过所述拉拽机构开始拉拽之后的所述保护板正下方的所述被紧固体的变形量设为S2时,以使所述变形量S1与S2彼此大致相等的方式调整所述保护板相对于所述被紧固体的接触面积。(16)如上述(1)或(2)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将通过所述拉拽机构开始拉拽之前的所述螺母正下方的所述被紧固体的变形量设为S1、将通过所述拉拽机构开始拉拽之后的所述张力承受部正下方的所述被紧固体的变形量设为S2时,以使所述变形量S1与S2彼此大致相等的方式调整所述张力承受部相对于所述被紧固体的接触面积。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使拉拽装置的内螺纹部螺合在形成于螺母的的外周面上的外螺纹部上,从而拉拽螺栓螺母紧固体。由此,能够使得拉拽装置与螺栓螺母紧固体的咬合良好。附图说明图1是拉拽装置的示意图(第一实施方式);图2(a)是螺母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图2(b)是螺母的立体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图2(c)是拉拽装置的示意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图3(a)是凸缘螺母的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图3(b)是拉拽装置的示意图(第二实施方式);图3(c)是拉拽装置的示意图(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图3(d)是螺母的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图3(e)是拉拽装置的示意图(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图3(f)是拉拽装置的示意图(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图3(g)是螺母的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图4(a)是拉拽装置的示意图(第三实施方式);图4(b)是阶梯垫圈的立体图;图4(c)是花环垫圈的立体图;图5是拉拽装置的示意图(第四实施方式);图6是拉拽装置的示意图(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具体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拉拽装置,将螺栓螺母紧固体向上方拉拽,所述螺栓螺母紧固体具有插通在被紧固体上的螺栓以及紧固到从所述被紧固体突出的所述螺栓的轴部上的螺母,所述拉拽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外螺纹部,所述拉拽装置包括:连接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部螺合的第一内螺纹部;拉拽机构,在使所述第一外螺纹部螺合到所述第一内螺纹部的状态下,经由所述连接部件拉拽所述螺母;以及张力承受部,被配置在所述连接部件的外周周围,承受在通过所述拉拽机构进行拉拽时从所述被紧固体作用的反作用力。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2.28 JP 2018-0354041.一种拉拽装置,将螺栓螺母紧固体向上方拉拽,所述螺栓螺母紧固体具有插通在被紧固体上的螺栓以及紧固到从所述被紧固体突出的所述螺栓的轴部上的螺母,所述拉拽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第一外螺纹部,所述拉拽装置包括:连接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部螺合的第一内螺纹部;拉拽机构,在使所述第一外螺纹部螺合到所述第一内螺纹部的状态下,经由所述连接部件拉拽所述螺母;以及张力承受部,被配置在所述连接部件的外周周围,承受在通过所述拉拽机构进行拉拽时从所述被紧固体作用的反作用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拽机构包括:拉杆;轴承部,以能够绕轴部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拉杆,所述轴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旋转机构,用于使所述拉杆绕所述轴部旋转,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上端部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在外周面形成有第二外螺纹部,在所述拉杆的下端部形成有中空部,所述中空部在内周面上具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部螺合的第二内螺纹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张力承受部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轴承部及所述被紧固体夹持。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轴径与所述螺栓的轴径大致相同,在所述第二外螺纹部和所述第二内螺纹部涂敷有降低摩擦转矩的摩擦转矩降低剂。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的拉伸强度比所述螺栓的拉伸强度高。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为六角螺母,所述第一外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的弯曲形状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螺母的两面宽度、所述第一外螺纹部的外螺纹的外径、所述第一外螺纹部的外螺纹的谷部的直径分别设为S、D1、D2时,满足以下的关系式(1)和/或(2),D1>S×1.03·····················(1)D2<S×1.10····················(2)。8.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拉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是十二角螺母,所述第一外螺纹部被形成在所述螺母的外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松恭一辻洋辻修伊藤圣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日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