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比例压差控制阀,其在原有的阀体、阀芯、比例信号发生装置和压力口、控制口及泄油口等基础上加以改进,即阀芯上分别设有邻近第一容腔的第一台肩和邻近第五容腔的第二台肩,与该两台肩相应处的通道上分别开有沉割槽以形成第二容腔和第四容腔,泄油口和压力口分别与第二、第四容腔相连通,第一、第二台肩的相对侧分别与各自容腔之间形成第一、第二控制边,第一容腔与第四容腔之间,第三容腔与第五容腔之间通过工艺孔相通,且比例信号发生装置在自然状态下,第一控制边为常闭状态,而第二控制边为常开状态。采用上述结构后,随着阀芯在通道内的移动,第二台肩与第四容腔之间形成了一个可变阻尼孔,且其孔径远远大于固定阻尼孔的孔径,因此,在同样的电磁推力下,流过的流量也就增大,从而使得其可用于大流量的压差控制或先导级控制,以满足不同场合的控制需要。(*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控制阀,尤其指一种适用于电液比例流量阀的先导控制或直接用于液压系统中减压,以获得二次压力的比例压差控制阀。
技术介绍
在液压传动及控制中,用于比例压力流量阀,比例流量阀,比例方向流量阀的先导级,一般采用电液比例减压阀或带固定阻尼孔的先导控制滑阀,如公开号为CN1337539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压差反馈型先导控制滑阀》就披露了这样的一种设计方案,该控制滑阀包括阀体、滑阀芯、比例电磁铁和位于阀体上的第一主油口、第二主油口及泄油口,阀体内设有与所述的滑阀芯相匹配的水平布置的横向通道,所述的滑阀芯上设有一柱体凸台,该柱体凸台能随所述的滑阀芯而移动,堵住或打开柱体凸台与阀体间形成的控制油口,滑阀芯的一端与所述的比例电磁铁的顶杆同心相接触,另一端与弹簧相抵,阀体的左侧处设有连通第一主油口与横向通通左端的左侧通道,所述的阀体的中心处则设有一端与横向通道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主油口相连通的纵向通道,在所述的左侧通道与所述的纵向通道之间设有带阻尼孔的阻尼通道,所述的纵向通道的上端与所述的阀体的右上侧通道的左端相沟通,所述的右上侧通道的右端与所述的阀体的右端通道相沟通,所述的阀体的右下侧设有一端与泄油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柱体凸台右侧处的横向通道相沟通的右下侧通道。工作时,由于液压油流过阻尼孔时,在第一主油口与第二主油口之间产生的压差同时会作用于滑阀芯的两端,使得滑阀芯在电磁推力和压差的作用下建立动态平衡,使得控制油口具有一个与比例电磁铁电信号相应的开口度,从而达到液压控制的目的。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该控制滑阀用于大流量控制的场合时,由于受阻尼孔孔径的限制,其流量较小,无法满足这种大流量控制的要求;另外,当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通断阀进行压差控制时,例如用于控制内燃机气门的单作用油缸,同样,由于受阻尼孔孔径的限制,使得油缸活塞的回程速度较慢,阻力大,以致须在第一主油口与第二主油口之间加设一个辅助阀,如液控单向阀来帮助活塞加快返回速度,但这样往往使得系统复杂化且成本高,因而当需用于这样的场合时,上述先导控制滑阀仍需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阻尼可变且流量大的比例压差控制阀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比例压差控制阀包括阀体、阀芯和比例信号发生装置,所述的阀体上设有压力口、控制口和泄油口,所述阀芯位于阀体上与其相匹配的通道内,其中,所述的压力口通过第一油路与位于阀芯一端的通道形成的第一容腔相连通,而比例信号发生装置与阀芯另一端的通道形成的第五容腔相连通并与阀芯该端的端面相抵,所述的控制口则与阀芯中部处的通道形成的第三容腔相连通,并通过第二油路与第五容腔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上分别设有邻近第一容腔的第一台肩和邻近第五容腔的第二台肩,与该两台肩相应处的通道上分别开有沉割槽以形成第二容腔和第四容腔,所述的泄油口和压力口分别与第二容腔、第四容腔相连通,所述的第一台肩和第二台肩的相对侧分别与各自容腔之间形成第一控制边和第二控制边,且所述的比例信号发生装置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的第一控制边为常闭状态,而所述的第二控制边为常开状态。所述的第一控制边可以由第一台肩侧边与第二容腔侧边之间形成,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在所述的第一台肩外侧表面设有多个随阀芯移动连通第二容腔和第三容腔的轴向斜槽,该轴向斜槽与第二容腔侧边之间形成了上述第一控制边,后者的设计可以使得第一控制边的开口度尽可能地小,以减小系统内部无功消耗流量。在所述的第一容腔内可以设有使阀芯始终具有向比例信号发生装置侧移动趋势的弹簧,该弹簧采用刚度较小,即相对较软的弹簧,以便比例信号发生装置在自然状态下,第一控制边处于可靠的关闭状态。所述的比例信号发生装置可以为比例电磁铁,或为力矩马达,也可以为电-机械转换器。所述的第一油路可以为位于阀芯上连通第一容腔和第四容腔的第一互连通道;也可以为位于阀体上连通第一容腔和压力口的工艺孔,使得结构更加简单,加工方便;当然也可以采用位于阀体外连通第一容腔和压力口的第一管路。而所述的第二油路可以为位于阀体上连通第三容腔和第五容腔的第二互连通道;也可以为位于阀体外连通第五容腔和控制口的第二管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采用上述结构后,随着阀芯在通道内的移动,第二台肩与第四容腔侧边之间形成了一个与比例信号发生装置相对应的可变阻尼孔,且其孔径远远大于固定阻尼孔的孔径,因此,在同样的电磁推力下,流过的流量也就增大,从而使得其可用于需要大流量的压差控制或先导级控制,以满足不同场合的控制需要。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作为先导级与主阀配置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用于内燃机气门中单出杆油缸控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该比例压差控制阀包括阀体1、阀芯2和比例信号发生装置,其中比例信号发生装置采用比例电磁铁(图中未视),所述的阀体1上设有压力口P、控制口A和泄油口T,而阀芯2位于阀体1上与其相匹配的通道内,从而使位于阀芯2一端(即阀芯的左端)的通道形成的第一容腔11,位于阀芯2另一端(即阀芯的右端)的通道形成的第五容腔15,且该第五容腔15与比例电磁铁的内腔相通,比例电磁铁的顶杆4则与阀芯2该端的端面相抵;而所述的第一容腔11内设有比较软的弹簧3,该弹簧3一端与阀芯2左端面相低,另一端与弹簧座相抵,而弹簧座与阀体1密封连接,使得阀芯2始终具有向电磁铁侧移动的趋势,从而保证工作过程中阀芯2与电磁铁的顶杆4始终处于相接触的状态。同时在阀芯2上还分别设有邻近第一容腔11的第一台肩21和邻近第五容腔15的第二台肩22,与该两台肩相应处的通道上分别开有沉割槽以形成第二容腔12和第四容腔14,并在第二容腔12与第四容腔14之间形成第三容腔13,即阀芯2中部处的通道形成第三容腔13。上述第一台肩21、第二台肩22的相对侧分别与各自容腔侧边之间形成第一控制边C1和第二控制边C2,当比例电磁铁在自然状态下,即无电信号的状态下,在上述软弹簧3及残余压差的作用下,所述的第一控制边C1为常闭状态,而第二控制边C2为常开状态。上述压力口P与第四容腔14相连通,并通过第一油路与第一容腔11相连通,而所述的控制口A与第三容腔13相连通,并通过第二油路与第五容腔15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油路为位于阀芯2上或在阀体1内连通第一容腔11和第四容腔14的第一互连通道23,而第二油路为位于阀体1上连通第三容腔13和第五容腔15的第二互连通道16,所述的泄油口T则直接与第二容腔12相连通。当该控制阀作为先导控制级使用时,如图2所示,该控制阀装配在型号为3BY2-G125B型比例压力流量复合阀5上,通过螺钉与主阀阀体51相连接,使得控制阀的压力口P与主阀的进口腔C相连通,控制阀的控制口A与主阀的上腔D相连,控制阀的泄油口T与主阀的泄油腔L相通。其工作原理如下开始时,当比例电磁铁的电流为零时,即比例电磁铁的推力F=0,此时若控制阀阀芯2处于开启状态,则引自液压系统的压力为P的压力油经过主阀的进油腔C、控制阀的压力口P进入第四容腔14后分成二路,一路液压油经阀芯2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比例压差控制阀,其包括阀体(1)、阀芯(2)和比例信号发生装置,所述的阀体上设有压力口(P)、控制口(A)和泄油口(T),所述的阀芯位于阀体上与其相匹配的通道内,其中,所述的压力口(P)通过第一油路与位于阀芯一端的通道形成的第一容腔(11)相连通,而比例信号发生装置与阀芯另一端的通道形成的第五容腔(15)相连通并与阀芯该端的端面相抵,所述的控制口(A)则与阀芯中部处的通道形成的第三容腔(13)相连通,并通过第二油路与第五容腔(15)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2)上分别设有邻近第一容腔(11)的第一台肩(21)和邻近第五容腔(15)的第二台肩(22),与该两台肩相应处的通道上分别开有沉割槽以形成第二容腔(12)和第四容腔(14),所述的泄油口(T)和压力口(P)分别与第二容腔(12)、第四容腔(14)相连通,所述的第一台肩(21)和第二台肩(22)的相对侧分别与各自容腔之间形成第一控制边(C1)和第二控制边(C2),且所述的比例信号发生装置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的第一控制边(C1)为常闭状态,而所述的第二控制边(C2)为常开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俊杰,翁振涛,金波,谢英俊,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华液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7[中国|宁波]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