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式控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6557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由阀体(20)的旋转位置来定量地决定基于阀座面的凹沟(16)的节流流量的电动式控制阀中,在阀座面上,以带状来突出形成有划定凹沟(16)轮廓的轮廓划定部(16C),且使阀体(20)的端面与轮廓划定部(16C)的上面滑动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式控制阀,尤其涉及用作冷冻·冷藏库的电动膨胀阀、流量控制阀等的电动式控制阀。
技术介绍
作为用作冷冻·冷藏库制冷剂流道的电动膨胀阀、流量控制阀等的电动式控制阀,如JP特开2001-187977号公报、特开2002-317880号公报所示,有如下的一次旋转型电动式控制阀,其在相对于阀体的阀座面的滑接面(端面)上,形成在与该阀体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圆弧状地延长、且沟宽及沟深中的至少一方在延长方向逐渐变化的凹沟,而且阀体在规定的旋转位置上由步进电机来旋转驱动,由此,由该阀体的旋转位置来定量决定由凹沟的节流流量。在前述的电动式控制阀中,由于在阀体的端面与平坦阀座面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阀体旋转,因而阀体旋转的摩擦阻力较大,且阀体的外径越大,面接触面积便越大,因而阀体的驱动转矩便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如前述的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阀体的驱动转矩,阀座面的平坦度较高,且不会发生阀漏泄的电动式控制阀。为达到前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动式控制阀如下其在阀室内的平坦阀座面上,形成可变设定节流流量的凹沟,在端面上与前述阀座面对置的阀体在前述阀室内可旋转地设定,前述阀体在规定的旋转位置被电动式促动器旋转驱动,并由前述阀体的旋转位置来定量地决定基于前述凹沟的节流流量,其中,前述阀座面带状突出形成有划定前述凹沟的轮廓的轮廓划定部,且前述阀体的前述端面与前述轮廓划定部的上面滑动接触。附图说明第1图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动式控制阀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第2图(a)~第2图(c)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式控制阀的各动作状态的图。第3图是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式控制阀主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第4图是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式控制阀的阀座的放大平面图。第5图是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式控制阀的阀体与凹沟部分的放大剖视图。第6图是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式控制阀的基点探出挡片部分的放大平面图。第7图(a)是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式控制阀的阀体放大剖视图,第7图(b)是同样表示该阀的摆动动作的放大剖视图。第8图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电动式控制阀的阀体旋转量与流量的关系的曲线图。第9图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形例涉及的电动式控制阀主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第10图是表示将第9图的板簧结构体嵌装到了阀体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第11图是表示阀体与步进电机的转子按转矩传递关系来连结的状态的第9图的A向视放大正视图。第12图(a)~第12图(c)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电动式控制阀的各动作状态的图。第13图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电动式控制阀的阀体旋转量与流量的关系的曲线图。第14图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动式控制阀的使用例的制冷剂线路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基于本专利技术第一最佳实施例的电动式控制阀的具体构成首先,参照第1图至第8图,对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涉及的电动式控制阀的构成作以说明。如第1图所示,电动式控制阀10具有固定侧构件即圆盘状底盖构件11;在底盖构件11上气密焊接的罐状外壳12。外壳12与底盖构件11共同作用,在内侧形成气密腔结构的阀室13。外壳12通过对不锈钢薄板进行深拉深加工成型来形成。如第3图所示,为可靠地获得转子容纳圆筒部12A与在上部穹顶部12B的中央部形成的轴承配合凹部12C的同心度,而外壳12的上部穹顶部12B与转子容纳圆筒部12A一体冲压成型。在将上部穹顶部12B与转子容纳圆筒部12A的连接部附近部分设为球面的场合下,使上部穹顶部12B按如下方式形成,即该球面的曲率(R)成为比转子容纳圆筒部12A的外径(D)的一半稍微小的值,即R=(D/2)-α。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不使外壳的垂直方向尺寸过大,且适当抑制上部穹顶部12B的弯曲,以确保必要的耐压性,提高内部耐压性。考虑到内部部件的设计裕量及耐压,以及为缓和接合时的热影响,与底盖构件11接合的外壳12的下方开口部12D,被设计成大于转子容纳圆筒部12A的外径(D)。底盖构件11是通过对不锈钢板材进行冲压成型·冲裁来形成。在底盖构件11的上面部,形成有外径与外壳12的下方开口部12D的内径大致相同的阶差部11A,该阶差部11A与外壳12的下方开口部12D相嵌合(参照第1图)。通过该嵌合,底盖构件11与外壳12的同心度得到保证。在阶差部11A与下方开口部12D的嵌合部处,进行底盖构件11与外壳12的焊接(激光焊接)。这样,可降低焊接时的热影响,并可防止对阀室13产生飞溅以及向焊接部流入焊剂。在底盖构件11的所需部位(两处)上,冲裁形成有确保了各管接头插入用的钎焊用区的贯通孔11B、11C。各个管接头14、15的一端部插入到贯通孔11B、11C。管接头14、15各自通过基于环形焊剂的钎焊,来固定到由后述的接合而一体化了的底盖构件11与中间板17上,并延伸到底盖构件11的外侧(下方)。出于环保考虑,作为与后述的中间板17的钎焊同一工序的钎焊,最好利用采用了氢还原气氛炉等的无助熔剂炉中钎焊,来进行该钎焊。此外,为了防止管接头14、15及中间板17的钎焊焊剂流入到底盖构件11与外壳12的焊接面,而在底盖构件11的上面部,形成有直径稍微小于阶差部11A的圆环U状沟11H。在底盖构件11的上面部,通过钎焊来固定有中间板(底板)17。中间板17是通过对不锈钢板材进行冲压·弯曲成型·冲裁来形成。在中间板17的中心部,冲裁形成轴支承孔17F。在中间板17的下面侧,有在轴支承孔17F的冲裁时由翻边加工而形成的轴支承孔17F周边的环状凸部17A,该环状凸部17A与在底盖构件11的中心部被模压加工出的中心凹部11E相嵌合。此外,在中间板17上,冲裁形成有与在底盖构件11上被模压加工出的位凸部11F相嵌合的定位孔17B。通过该两处的嵌合,中间板17与底盖构件11被同心·对位。底盖构件11的中心凹部11E的深度具有一定裕量,用作焊料收存部,而防止焊料流入轴支承孔17F。此外,中心凹部11E还用作后述中心轴21的轴长偏差的补偿部。在中间板17上,形成有用于使贯通孔(入端口)11B向阀室13开放的缺口部17C。在中间板17上,形成有与贯通孔(出端口)11C连通的长圆型的沟通开口(连通用开口部)17D。沟通开口17D在径向上较长,且在径向的外侧与贯通孔11C连通。在中间板17上,曲折形成有与后述阀体20的挡片20F接触的基点探出用挡片17G。在挡片17G上,以包绕挡片17G的方式安装有缓冲用螺旋弹簧18。缓冲用螺旋弹簧18由具有弹性的不锈钢细丝来制成,以近似于贴紧状态来卷绕成通常的螺旋状。此外,为防止缓冲用螺旋弹簧18脱落,对挡片17G的上端进行了敛缝变形处理。并且,在底盖构件11的上面部,模压形成有凸部11G,该凸部11G的前端,与在挡片17G上安装的缓冲用螺旋弹簧18的下端接触,用来防止缓冲用螺旋弹簧18倾斜。在中间板17的上面部,安装有阀座片(阀片构件)19。阀座片19是以规定形状对不锈钢平薄板进行双面蚀刻处理。为了达到除去双面蚀刻中的端部边缘、以及提高滑阀座平面(阀座面19G)的平滑度·表面光洁度,而获得阀体20的滑动润滑性这一目的,对阀座片19进行严格选择的滚磨处理。在阀座片19上,通过蚀刻加工来贯通形成有与在中间板17上被模压加工的两个定位凸部17H、17J分别嵌合的定位孔19A、19B;与沟通开口17D连通的全开口19C;中心轴21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式控制阀,在阀室内的平坦阀座面上,形成可变设定节流流量的凹沟,在端面上与前述阀座面对置的阀体可旋转地设置在前述阀室内,由电动式促动器在规定的旋转位置旋转驱动前述阀体,并由前述阀体的旋转位置来定量地决定基于前述凹沟的节流流量,该电动式控制阀的特征在于:前述阀座面以带状来突出形成划定前述凹沟轮廓的轮廓划定部,且前述阀体的前述端面与前述轮廓划定部的上面滑动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谷至河野充金子守男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