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46316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07: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中,防水结构包括布置在相邻基体之间的带体,基体上布置有钢筋,基体上表面上放置有多个首尾拼接以遮盖带体的防护板,防护板中部向下弯曲形成集水管,防护板中部形成宽度小于集水管管径的进水口,且进水口两侧的防护板上表面向下倾斜至进水口,集水管两端固定有上表面高度低于进水口的溢流板。本方案利用防护板遮盖带体,并在防护板上设置进水口和集水管,水分沿防护板表面流入集水管中,当水位高于溢流板高度时,水分向集水管两端排出,遗留在集水管中的水分的重量使防护板与基体表面更为紧密,以此避免水分从防护板与基体之间渗入,从而有效防止水分进入后浇带。

A waterproof structure of post cast strip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防水
,特别涉及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在高层建筑和大型商场地下室工程建设中,后浇带施工和地下室防水是两个比较关键的作业工序。但在具体施工作业过程中,施工人员往往只重视外墙、底板的防水而忽视了后浇带的防水施工,在工程验收或建筑使用中一系列后浇带质量问题便会显现。为此,亟需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能有效防止水分进入后浇带中。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能有效防止水分进入后浇带。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包括布置在相邻基体之间的带体,基体上布置有钢筋,基体上表面上放置有多个首尾拼接以遮盖带体的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中部向下弯曲形成集水管,所述防护板中部形成宽度小于集水管管径的进水口,且所述进水口两侧的防护板上表面向下倾斜至进水口,所述集水管两端固定有上表面高度低于进水口的溢流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防护板遮盖带体,以此防止水分进入带体中,并在防护板上设置进水口和集水管,水分沿防护板表面流入集水管中,当水位高于溢流板高度时,水分向集水管两端排出,遗留在集水管中的水分的重量使防护板与基体表面更为紧密,以此避免水分从防护板与基体之间渗入,从而有效防止水分进入后浇带。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板与基体之间铺设有防水卷材,基体与所述带体交界处浇筑有上表面与所述防水卷材下表面紧贴的坡面,且所述坡面靠近带体的一边高度高于另一边,所述防护板下表面呈斜面并与防水卷材贴紧,所述防护板与带体长度方向平行的两边为弯曲的弧形部,所述弧形部外侧边缘与防水卷材上表面抵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防护板与基体之间铺设防水卷材,并利用坡面的高度差阻碍水分沿防水卷材表面渗入;而弧形部的设计将防护板边缘的水分导向防护板两侧,以此避免过量水分进入集水管中造成较大的排水压力。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水卷材上表面固定有截面为三角形的止水条,所述防护板下表面开设有与所述止水条贴紧的止水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止水槽和止水条的配合进一步限制水分从防护板与基体之间渗入,从而有效防止水分进入后浇带。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防护板之间分别设有截面均为等腰梯形的卡条和卡槽,所述卡条的长度方向与防护板侧边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卡条与防护板固定并与所述卡槽滑移配合,相邻所述防护板之间还贴有密封胶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卡条和卡槽之间的滑移配合实现防护板之间的拼接,其形状设置有利于避免水分进入,而密封胶带的设计进一步隔绝了水分,对带体形成完善的保护。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相邻所述集水管端部的溢流板之间分别固定有弧形板和梯形板;所述弧形板长度与集水管端部之间的间距相等,且所述弧形板两边向上弯曲,其上表面固定有截面为等腰梯形的凸条,所述凸条上表面水平且高度高于弧形板两边高度;所述梯形板截面为直角梯形,其上表面由与溢流板固定的一边向下倾斜至另一边,其下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凸条滑移配合的凹槽;未设有所述梯形板的溢流板上开设有与弧形板相通的斜孔,所述斜孔一端与集水管相通且其高度低于另一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凸条和凹槽的滑移配合实现相邻溢流板之间的衔接与连通,当水分溢至溢流板上时,水分从梯形板溢至弧形板上,再经弧形板和斜孔流动至相邻集水管中,依次溢流至最外侧的集水管中,最后从最外侧的集水管中溢出至带体外侧,从而避免集水管内的水分流入带体内;弧形板的设计有利于阻碍水分从弧形板上流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板下表面榫接固定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滑移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支撑架在滑动块上侧固定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滑动块之间固定有弹簧,所述滑动块下表面中部凹陷成弧形并与钢筋抵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滑动块与钢筋的抵触以及弹簧的弹力对防护板进行支撑,弹簧的设计使得支撑架得以适用于不同高度的钢筋,从而提高了支撑架的实用性和便利性,方便了防护板的施工。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筋表面包覆有防水膜,且相邻基体之间的所述钢筋之间套设有套筒,位于最上层的所述套筒上可拆卸连接有用于遮盖带体的托盘,所述托盘四周边缘高于托盘上表面中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钢筋表面包覆防水膜,以此保护钢筋,避免钢筋长时间裸露在空气中而腐蚀,从而稳定钢筋的力学性能;而套筒的设计将相邻钢筋相邻,既能将钢筋相连形成更好的支撑,又便于钢筋的伸缩变形;托盘的设计对带体形成第二重防护,在集水管或防护板泄漏时起到防水作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基体与带体之间还设有浇筑管,所述浇筑管侧壁上环绕分布有多个与其相通的支管,且所述浇筑管与所述支管外均套设有用于封堵的外壳,所述外壳材料优选无毒的ABS塑料、PS塑料和AS树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浇筑管在基体内预留空间,当浇筑管上的外壳去掉后,浇筑后浇带时,混凝土可沿浇筑管和支管进入基体中,形成两种混凝土的过渡带,以此减小后浇带成型时的伸缩对基体产生的影响。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壳中部一体成型有双锥体形的密封套,所述密封套中部开设有一圈截面为等腰梯形的环形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壳上设置密封套和环形槽,环形槽用于与浇筑模板卡合,且环形槽的形状使得密封套将模板与环形槽的缝隙封堵,以此消除缝隙对浇筑的影响,确保顺利施工。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后浇带防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测量并核对浇筑区域以及后浇带带体的尺寸,在地基上铺设混凝土垫层,混凝土垫层施工完成后,在垫层上铺设塑料薄膜以防水;(2)布置好浇筑模板和砂浆挡块,再将钢筋布置好并使其穿过模板上的圆孔,然后在钢筋延伸入带体的一端上缠绕防水膜,并将带体中相对的钢筋用套筒相连;(3)将浇筑管插入模板上的圆孔中,并使模板位于密封套上的环形槽内;(4)在带体两侧区域进行浇筑形成基体以及坡面,振捣密实,并及时清理带体两侧零散的混凝土;(5)将托盘安装在带体中最上层的钢筋上,再将防水卷材铺设在基体和坡面上表面,然后将防护板放置在基体上以遮盖带体;放置时,先将支撑板放置在带体内,使支撑架上的各个滑动块与各层钢筋抵触;支撑架放置平稳后,利用卡条和卡槽的滑移配合将各个防护板依次拼接,同时,相邻溢流板之间通过凸条与凹槽的滑移配合相连;然后将各防护板与支撑架榫接,并使止水槽与防水卷材上的止水条抵紧;(6)待基体混凝土收缩及建筑物沉降稳定并达到设计要求时间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浇筑前清理后浇带内的杂物以及拆除位于带体内的各部件;其中,利用灼烧待的方式将浇筑管的外壳去除,将去壳后的浇筑管遗留在基体上;然后进行后浇带处的浇筑,浇筑时采用掺加微膨胀剂的混凝土浇筑后浇带,并充分振捣密实,然后进行养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后浇带防水结构施工完成,以此形成完善的防水结构,有效组织水分进入后浇带中;且施工过程中,灼烧浇筑管上的外壳的方式方便快捷,便于施工。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本方案利用防护板遮盖带体,并在防护板上设置进水口和集水管,水分沿防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包括布置在相邻基体(1)之间的带体(2),基体(1)上布置有钢筋(11),其特征在于,基体(1)上表面上放置有多个首尾拼接以遮盖带体(2)的防护板(3),所述防护板(3)中部向下弯曲形成集水管(4),所述防护板(3)中部形成宽度小于集水管(4)管径的进水口(41),且所述进水口(41)两侧的防护板(3)上表面向下倾斜至进水口(41),所述集水管(4)两端固定有上表面高度低于进水口(41)的溢流板(4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包括布置在相邻基体(1)之间的带体(2),基体(1)上布置有钢筋(11),其特征在于,基体(1)上表面上放置有多个首尾拼接以遮盖带体(2)的防护板(3),所述防护板(3)中部向下弯曲形成集水管(4),所述防护板(3)中部形成宽度小于集水管(4)管径的进水口(41),且所述进水口(41)两侧的防护板(3)上表面向下倾斜至进水口(41),所述集水管(4)两端固定有上表面高度低于进水口(41)的溢流板(4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3)与基体(1)之间铺设有防水卷材(13),基体(1)与所述带体(2)交界处浇筑有上表面与所述防水卷材(13)下表面紧贴的坡面(12),且所述坡面(12)靠近带体(2)的一边高度高于另一边,所述防护板(3)下表面呈斜面并与防水卷材(13)贴紧,所述防护板(3)与带体(2)长度方向平行的两边为弯曲的弧形部(33),所述弧形部(33)外侧边缘与防水卷材(13)上表面抵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卷材(13)上表面固定有截面为三角形的止水条(131),所述防护板(3)下表面开设有与所述止水条(131)贴紧的止水槽(3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防护板(3)之间分别设有截面均为等腰梯形的卡条(34)和卡槽(35),所述卡条(34)的长度方向与防护板(3)侧边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卡条(34)与防护板(3)固定并与所述卡槽(35)滑移配合,相邻所述防护板(3)之间还贴有密封胶带(3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集水管(4)端部的溢流板(42)之间分别固定有弧形板(43)和梯形板(44);所述弧形板(43)长度与集水管(4)端部之间的间距相等,且所述弧形板(43)两边向上弯曲,其上表面固定有截面为等腰梯形的凸条(431),所述凸条(431)上表面水平且高度高于弧形板(43)两边高度;所述梯形板(44)截面为直角梯形,其上表面由与溢流板(42)固定的一边向下倾斜至另一边,其下表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凸条(431)滑移配合的凹槽(441);未设有所述梯形板(44)的溢流板(42)上开设有与弧形板(43)相通的斜孔(421),所述斜孔(421)一端与集水管(4)相通且其高度低于另一端。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浇带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板(3)下表面榫接固定有支撑架(31),所述支撑架(31)上滑移连接有滑动块(313),所述支撑架(31)在滑动块(313)上侧固定有固定块(312),所述固定块(312)与滑动块(313)之间固定有弹簧(314),所述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雪峰翟洪恩刘永璞任平华吴继东李盛平袁振球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