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珊珊专利>正文

一种微纳米润滑的速干型液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5875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0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纳米润滑的速干型液压模具,包括:由底板、顶板及四周均匀分布的支撑柱组成的安装框架,由上模座、型箱、下模座组成的成型部,型箱的上端一侧设有旋流器,旋流器的顶端连接有贯穿开设于上模座的左进风口,旋流器的底端设有容置腔,容置腔的一侧与型腔的顶端一侧连通,型箱的上端另一侧设有导风腔,导风腔的顶端连接有贯穿开设于上模座的右进风口,导风腔的下端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输风管,输风管、集束筒、负压射吸管之间组合形成负压射吸系统;微纳米润滑与速干的空气流动结构设计相结合,便于实现生产自动化润滑及排污。

A quick drying hydraulic die with micro nano lubr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纳米润滑的速干型液压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微纳米润滑的速干型液压模具。
技术介绍
模具用于快速成型,一般价格昂贵,为了抑制模具磨损,并且防止被加工材料产生破裂等不良情况,在加工时一般采用润滑剂润滑,在现有生产过程中,采用在导向滑面上镶嵌固体润滑剂,如石墨柱,的方式依靠润滑剂自身在工作中不断损耗来实现自润滑。但采用此方式的自润滑和散热性能不足,从而容易发生拉毛和磨损严重等现象,进而降低导向板使用寿命并影响冲压零件的精度。并且导向滑面上镶嵌固体润滑剂减小了滑动面积,从而减小冲压模具的抗冲击性。或者采用润滑液的方式润滑,大多数润滑液为烃类润滑液或矿物油类润滑液,加工后应对模具进行清洁处理,清洁后作为工业废物排出,现今地球环境保护活动日益高涨,进一步希望使用在环境保护方面优良的润滑液,用量少方便清洁的需求对于模具更加重要。在现有技术中,一种自给油式冲压模具导向组件和冲压模具(CN201810130135.8),包括接触面相互适配的上模和下模,还包括给油装置,上模的侧壁固定安装有挡块;下模的导向滑面上开设有从上至下依次连通的出油槽、分散油槽和润滑油槽;给油装置与挡块同侧设置并固定安装于下模的侧壁,且分别与出油槽和用于存储油的油箱通过管路连接并连通;以及挡块在上模和下模运动过程中能够驱动给油装置将油从油箱输送至出油槽,从而油流经分散油槽和润滑油槽,进而实现自给油润滑。锂电池裁切模具全自动润滑装置(CN201810875102.6),包括冲刀,冲刀设置在刀口内,且刀口设置在下刀座的一侧,冲刀通过固定孔固定在下刀座上,且冲刀设置在刀口内的一拐角处设有定位凸块,定位凸块固定在定位槽内,定位槽设置在下刀座靠近冲刀的一侧面板上,下刀座外侧设有若干输油管,输油管的一端通过分流槽道与刀口连通,输油管远离刀口的一端连接有气动节流阀。气动节流阀通过输油管连接有储油罐,储油罐上端设有加油孔和压缩气入口,且储油罐内设有液位传感器,提高冲刀与刀口之间的润滑效果,可以清洁冲刀,增加刀模的使用寿命。但是,自动供给润滑油的方式过于粗放,供给量大,不方便清理,润滑液存在长期积聚会发生由于腐败产生的异臭,供给和清洁均不够理想,而且自动化程度低,需要维护或者加液的周期短,占用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本专利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微纳米润滑的速干型液压模具,微纳米润滑与速干的空气流动结构设计相结合,便于实现生产自动化润滑及排污,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微纳米润滑的速干型液压模具,技术方案如下:由底板、顶板及四周均匀分布的支撑柱组成的安装框架,所述顶板的中部垂直于顶板竖直安装有驱动液压缸,所述驱动液压缸的两侧在顶板上对称设有两个圆筒形的外导套,所述外导套内滑动配合安装有与外导套内缘相匹配的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底端连接有上垫板,所述驱动液压缸的下侧通过伸缩杆连接到上垫板;由上模座、型箱、下模座组成的成型部,所述上模座、型箱、下模座从上到下依次排列,上模座的下部与型箱的顶端扣合,下模座的上部与型箱的底端扣合,所述型箱的中部设有相互配合的型腔和型芯,上模座安装在上垫板的下侧,下模座固定设于底板的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型箱的上端一侧设有旋流器,所述旋流器的顶端连接有贯穿开设于上模座的左进风口,旋流器的底端设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的一侧与型腔的顶端一侧连通,所述型箱的上端另一侧设有导风腔,所述导风腔的顶端连接有贯穿开设于上模座的右进风口,导风腔的下端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输风管,所述输风管的底端向下伸出并贯穿下模座和底板,输风管的中部内壁设有中空的集束筒,所述集束筒下侧设有连通输风管侧壁和型腔底端的负压射吸管,所述输风管、集束筒、负压射吸管之间组合形成负压射吸系统,所述下模座的中部设有竖直贯穿的喇叭状排出孔,所述下模座的一侧设有雾化腔,下模座的另一侧设有蓄电池及驱动板,所述雾化腔的底部贴有超声波雾化片,雾化腔的顶端通过输送管连接到型腔的顶端一侧,雾化腔内加入水基类润滑液,所述输送管的顶端连接有设于型箱内的单向阀。优选的是,所述旋流器的外壳为鼓状结构,旋流器的外壳内壁均匀分布有多个旋流叶片,所述旋流叶片的外侧与旋流器外壳连接、内侧悬空设置,所述旋流叶片围绕旋流器的轴线对称,旋流叶片表面设为曲面流线型且按螺旋方式成型,与离心式叶轮类似,空气从旋流器的上方向下流动时,受到旋流叶片的几何结构作用,变为旋转流动,旋流器中空气流出后增加冲击力以及扩展流动方向。优选的是,所述单向阀的外壳设为圆柱形,单向阀的内腔包括锥形套、导向杆、锥台状阀芯,所述锥形套固定于单向阀的外壳内壁且锥形套的轴线与单向阀轴线重合,所述导向杆连接到锥形套的内壁,导向杆的一段水平另一端弯曲,导向杆贯穿阀芯,所述阀芯的外形与锥形套的内壁配合,阀芯沿着导向杆的水平段滑动且通过导向杆的弯曲段限位。优选的是,所述单向阀的阀芯为泡沫结构,阀芯的两端设有小端部和大端部,小端部和大端部之间通过注塑成型的塑料肋板连接,阀芯的大端部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贯穿的通气孔。优选的是,所述集束筒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别设置环切面,所述环切面的倾角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在30-60度之间,所述集束筒的横切面圆环厚度不小于输风管内径的五分之一,输风管中的空气通过集束筒之后进一步提高流动速度,根据负压射吸原理,通过负压射吸管将型腔内的空气抽出,促进型腔内的空气流动。优选的是,所述导向柱的长度大于顶板与上垫板之间的距离,所述顶板到上垫板之间的距离大于型箱的高度,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均匀分布有四个脚垫,所述脚垫的位置与支撑柱的方向对应。优选的是,所述上垫板的两侧通过回形结构与上模座之间滑动连接,在驱动液压缸提起上垫板的时候上模座可以跟随上垫板运动,横向推拉上模座可拆装进行检修、更换。优选的是,所述驱动板为带高频谐振电路与超声波雾化片相匹配的电路板,所述蓄电池为驱动板提供直流电源,所述驱动板通过电路与超声波雾化片电性连接。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旋流器的结构设计及在方案中的应用效果能够促进空气流动,向下运动的气流受到旋流叶片的几何结构作用,变为旋转流动,旋流器中空气流出后增加冲击力以及扩展流动方向;2、输风管、集束筒、负压射吸管之间组合形成负压射吸系统,输风管中的空气通过集束筒之后进一步提高流动速度,根据负压射吸原理,通过负压射吸管将型腔内的空气抽出,促进型腔内的空气流动;3、通过旋流器和负压射吸系统的组合,进一步提高型腔内的空气流动速度和散射程度,通过空气流动提高型腔内的速干程度;4、高频谐振电路将水基类润滑液雾化为微纳米级别的雾化液滴,通过输送管供应到型腔,对型腔进行润滑,在同等润滑程度上减少润滑液的使用,符合绿色工业化的指导方针,而且节省了成本;5、单向阀针对气动管路结构基于双向供气压、高灵敏度的要求进行改进设计,提高了阀芯对于压力响应的速度和灵敏度,通过导向杆滑动操作及限位最大化减轻弹性元件影响;6、微纳米润滑与速干的空气流动结构设计相结合,风干流程中空气流动速度快、方向旋流角度大,以实现速干的效果,型腔成型过程中,整体相对封闭,雾化液滴的润滑液供给量符合要求,便于实现生产自动化润滑及排污。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纳米润滑的速干型液压模具,包括:由底板(1)、顶板(2)及四周均匀分布的支撑柱(3)组成的安装框架,所述顶板(2)的中部垂直于顶板(2)竖直安装有驱动液压缸(4),所述驱动液压缸(4)的两侧在顶板(2)上对称设有两个圆筒形的外导套(5),所述外导套(5)内滑动配合安装有与外导套(5)内缘相匹配的导向柱(6),所述导向柱(6)的底端连接有上垫板(7),所述驱动液压缸(4)的下侧通过伸缩杆连接到上垫板(7);由上模座(8)、型箱(9)、下模座(10)组成的成型部,所述上模座(8)、型箱(9)、下模座(10)从上到下依次排列,上模座(8)的下部与型箱(9)的顶端扣合,下模座(10)的上部与型箱(9)的底端扣合,所述型箱(9)的中部设有相互配合的型腔(11)和型芯(12),上模座(8)安装在上垫板(7)的下侧,下模座(10)固定设于底板(1)的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型箱(9)的上端一侧设有旋流器(13),所述旋流器(13)的顶端连接有贯穿开设于上模座(8)的左进风口(14),旋流器(13)的底端设有容置腔(15),所述容置腔(15)的一侧与型腔(11)的顶端一侧连通,所述型箱(9)的上端另一侧设有导风腔(16),所述导风腔(16)的顶端连接有贯穿开设于上模座(8)的右进风口(17),导风腔(16)的下端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输风管(18),所述输风管(18)的底端向下伸出并贯穿下模座(10)和底板(1),输风管(18)的中部内壁设有中空的集束筒(19),所述集束筒(19)下侧设有连通输风管(18)侧壁和型腔(11)底端的负压射吸管(20),所述输风管(18)、集束筒(19)、负压射吸管(20)之间组合形成负压射吸系统,所述下模座(10)的中部设有竖直贯穿的喇叭状排出孔(21),所述下模座(10)的一侧设有雾化腔(22),下模座(10)的另一侧设有蓄电池(23)及驱动板(24),所述雾化腔(22)的底部贴有超声波雾化片(25),雾化腔(22)的顶端通过输送管连接到型腔(11)的顶端一侧,雾化腔(22)内加入水基类润滑液,所述输送管的顶端连接有设于型箱(9)内的单向阀(2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纳米润滑的速干型液压模具,包括:由底板(1)、顶板(2)及四周均匀分布的支撑柱(3)组成的安装框架,所述顶板(2)的中部垂直于顶板(2)竖直安装有驱动液压缸(4),所述驱动液压缸(4)的两侧在顶板(2)上对称设有两个圆筒形的外导套(5),所述外导套(5)内滑动配合安装有与外导套(5)内缘相匹配的导向柱(6),所述导向柱(6)的底端连接有上垫板(7),所述驱动液压缸(4)的下侧通过伸缩杆连接到上垫板(7);由上模座(8)、型箱(9)、下模座(10)组成的成型部,所述上模座(8)、型箱(9)、下模座(10)从上到下依次排列,上模座(8)的下部与型箱(9)的顶端扣合,下模座(10)的上部与型箱(9)的底端扣合,所述型箱(9)的中部设有相互配合的型腔(11)和型芯(12),上模座(8)安装在上垫板(7)的下侧,下模座(10)固定设于底板(1)的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型箱(9)的上端一侧设有旋流器(13),所述旋流器(13)的顶端连接有贯穿开设于上模座(8)的左进风口(14),旋流器(13)的底端设有容置腔(15),所述容置腔(15)的一侧与型腔(11)的顶端一侧连通,所述型箱(9)的上端另一侧设有导风腔(16),所述导风腔(16)的顶端连接有贯穿开设于上模座(8)的右进风口(17),导风腔(16)的下端连接有竖直设置的输风管(18),所述输风管(18)的底端向下伸出并贯穿下模座(10)和底板(1),输风管(18)的中部内壁设有中空的集束筒(19),所述集束筒(19)下侧设有连通输风管(18)侧壁和型腔(11)底端的负压射吸管(20),所述输风管(18)、集束筒(19)、负压射吸管(20)之间组合形成负压射吸系统,所述下模座(10)的中部设有竖直贯穿的喇叭状排出孔(21),所述下模座(10)的一侧设有雾化腔(22),下模座(10)的另一侧设有蓄电池(23)及驱动板(24),所述雾化腔(22)的底部贴有超声波雾化片(25),雾化腔(22)的顶端通过输送管连接到型腔(11)的顶端一侧,雾化腔(22)内加入水基类润滑液,所述输送管的顶端连接有设于型箱(9)内的单向阀(2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纳米润滑的速干型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器(13)的外壳为鼓状结构,旋流器(13)的外壳内壁均匀分布有多个旋流叶片,所述旋流叶片的外侧与旋流器(13)外壳连接、内侧悬空设置,所述旋流叶片围绕旋流器(13)的轴线对称,旋流叶片表面设为曲面流线型且按螺旋方式成型,与离心式叶轮类似,空气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珊珊
申请(专利权)人:徐珊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