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5782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6 02: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吸引管,包括单通道吸引管,单通道吸引管包括负压吸引通道和正压通道,正压通道的前端位于负压吸引通道内,负压吸引通道的前端封闭,负压吸引通道的侧壁开设有吸引口,吸引口位于负压吸引通道的前端与正压通道的前端之间,负压吸引通道后端连通持续负压设备,正压通道的后端正压通道的后端连通正压气源。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会引起器官内腔压力明显下降,进而避免管腔局部收缩,并且可以避免非游离的连续的组织被吸引进入吸引管内腔。

Suction tub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引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引管。
技术介绍
现有的吸引管采用负压吸引的方式,在实际使用中,会出现以下情形:1、在有内腔的器官内使用时,会导致器官内腔压力明显减小,引起器官内腔局部变形,给患者带来不适感,例如肺,当吸引管吸痰时,会导致气管或支气管内压力下降,管腔随之变形,病人感觉极其难忍;2、当吸引管应用于手术或吸引口贴于器官内壁时,组织常常被吸到吸引口内腔,阻塞吸引口,无法进行吸引,同时吸引管内腔因负压持续吸引,在吸引管内腔不变形的条件下,造成吸引管腔内压力持续下降,即负压形成的拉力越来越大,可导致组织损伤,甚至撕裂伤或出血。如果强行拉开吸引管,也会导致组织损伤。3、当组织被吸引管吸引进内腔时,目前的通常处理方式是,停止持续负压吸引或打开侧孔进气,使吸引管内负压状态消失,同时组织回弹(可能受损也可能没有),希望被吸引走的液体痰或血液又会返流回原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吸引管,不会引起器官内腔压力明显减少,并且吸引力大小相对稳定,易于控制,不会吸引非游离的连续的组织进入吸引管内腔,避免因组织进入吸引管内腔,对组织的损伤,进而减少因此导致的停止吸引,被吸引物体(包括痰液及血液等)返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吸引管,包括单通道吸引管,所述单通道吸引管包括负压吸引通道和正压通道,所述正压通道的前端位于负压吸引通道内,所述负压吸引通道的前端设有吸引口,所述吸引口位于负压吸引通道的前端与正压通道的前端之间,负压吸引通道后端连通持续负压设备,正压通道的后端连通正压气源。进一步的,所述吸引口至少有两个。作为一种优选的,所述负压吸引通道的轴线与正压通道一字型排布,所述吸引口凸起或者不凸起。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所述负压吸引通道的前段和正压通道的前段位于同一管体内,负压吸引通道的前段或正压通道的前段包括弯曲部,所述吸引口位于管体的前部,所述负压吸引通道的后段和正压通道的后段分离设置。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主管和气囊,所述单通道吸引管至少有两个,所述气囊连接在主管的一端,所述主管内设有注气通道,所述注气通道连通气囊,主管内还设有主吸引通道和主正压通道,所述负压吸引通道连通主吸引通道,所述正压通道的后端连通主正压通道,单通道吸引管附着在气囊表面。优选的,所述气囊排空时,所有单通道吸引管的轴向投影均位于主管的轴向投影范围内;所述气囊充盈时,单通道吸引管的前端向外倾斜。优选的,气囊充盈时,气囊前部的径向尺寸大于主管的直径。优选的,吸引孔位于单通道吸引管与气囊附着的侧面的相对面,单通道吸引管的前端不超出气囊的前端。优选的,所述注气通道、主吸引通道、主正压通道均延伸至主管外。优选的,所述单通道吸引管的材质为医用塑料、医用硅胶或者医用金属。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1、单通道吸引管正压通道的后端接正压气源,负压吸引通道后端的持续负压设备持续吸引气体,从而使气体通过正压通道进入负压吸引通道流出,气流在正压通道前端由粗变细,气体流速加快,使气体在正压通道前端出口的后侧形成一个“真空”区(文丘里效应),流体(痰液、血液或其它流体)会通过吸引口进入负压吸引通道,从而被负压通过负压吸引通道吸出。2、多通道吸引管即具有多个单通道吸引管并附加主管和气囊的情况,原始状态下气囊是排空的,由于支管有一定的硬度,支管的轴向与主管的轴向保持一致,在该种状态下将支管及主管的前段送入体内,然后通过注气通道对气囊充气,气囊充盈后,推动支管向外倾斜,然后开启连接在吸引通道上的持续负压设备,进行吸引操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不会引起器官腔内的压力明显下降,不会引起器官内腔局部变形,减少给患者带来不适感,例如肺,当吸引管吸痰时,不会导致气管或支气管内压力下降,管腔不会随之变形,病人感觉不会极其难忍,进而减小吸引过程中患者的不适感。2、本专利技术能够避免非游离的连续的组织被吸引进吸引口,导致组织损伤。3、避免阻塞吸引口,导致吸引中断,被吸引物返流。4、本专利技术采用多通道进行吸痰,能够缩短吸引操作的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5、由于气囊的存在,多通道吸引管的前端不会触及内壁组织,能够避免内壁组织阻塞吸引孔。6、由于气囊的存在,能够控制支管张开的时机,并且不影响吸引管的放入。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3在气囊排空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3在气囊充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负压吸引通道、2-正压通道、3-吸引口、4-正压气源、5-持续负压设备、6-管体、7-注气通道、8-主正压通道、9-主吸引通道、10-气囊、11-主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单通道吸引管,该单通道吸引管包括负压吸引通道和1正压通道2,正压通道2的前端位于负压吸引通道1内,负压吸引通道1的前端封闭,负压吸引通道1的侧壁开设有吸引口3,吸引口3位于负压吸引通道1的前端与正压通道2的前端之间,负压吸引通道2后端连通持续负压设备5,正压通道2的后端连通正压气源4,吸引口3凸起或者不凸起,吸引口3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正压通道2的前端开口可向内倾斜,形成较狭窄的喷口,有利于在负压吸引通道2内形成压力差。正压通道的后端本实施例的材质为医用塑料、医用硅胶或者医用金属。本实施例适用于开放手术,使用时,正压通道的后端连接正压气源4,负压吸引通道1的后端连接持续负压设备5,吸引口3置于手术创口形成的腔体内,并靠近或浸泡于需要吸引的液体中,开启正压气源4和负压装置5,即可进行吸引操作;正压气源4的压力大于手术室内的气压。实施例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也是单通道吸引管,该单通道吸引管包括负压吸引通道和1正压通道2,正压通道2的前端位于负压吸引通道1内,负压吸引通道1的前端封闭,负压吸引通道1的侧壁开设有吸引口3,吸引口3位于负压吸引通道1的前端与正压通道2的前端之间,负压吸引通道2后端连通持续负压设备5,正压通道2的后端连通正压气源4,吸引口3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负压吸引通道1的前段和正压通道2的前段位于同一管体6内,负压吸引通道的前段或正压通道的前段包括弯曲部,,吸引口3位于管体的前部,负压吸引通道1的后段和正压通道2的后段分离设置。本实施例的材质为医用塑料、医用硅胶或者医用金属。本实施例适用于腔内吸引或引流,使用时,将该单通道吸引管的前端送入腔内,正压通道的后端连接正压气源4,正压气源4可以采用医院供氧接口或者氧气瓶,将洁净的空气或氧气通入正压通道2,负压吸引通道1的后端连接持续持续负压设备5,开启正压气源4和负压装置5,即可进行吸引操作;正压气源4的压力大于腔内压力。实施例3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为多通道吸引管,还包括主管11和气囊10,单通道吸引管至少有两个,气囊10连接在主管11的一端,主管11内设有注气通道7,注气通道7连通气囊10,主管11内还设有主吸引通道9和主正压通道8,负压吸引通道1连通主吸引通道9,正压通道的后端连通主正压通道8,单通道吸引管附着在气囊10表面;吸引孔3位于单通道吸引管与气囊10附着的侧面的相对面,单通道吸引管的前端不超出气囊10的前端。当气囊10排空时,所有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吸引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单通道吸引管,所述单通道吸引管包括负压吸引通道和正压通道,所述正压通道的前端位于负压吸引通道内,所述负压吸引通道的前端设有吸引口,所述吸引口位于负压吸引通道的前端与正压通道的前端之间,负压吸引通道后端连通持续负压设备,正压通道的后端正压通道的后端连通正压气源。

【技术特征摘要】
1.吸引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单通道吸引管,所述单通道吸引管包括负压吸引通道和正压通道,所述正压通道的前端位于负压吸引通道内,所述负压吸引通道的前端设有吸引口,所述吸引口位于负压吸引通道的前端与正压通道的前端之间,负压吸引通道后端连通持续负压设备,正压通道的后端正压通道的后端连通正压气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口至少有两个。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引通道的轴线与正压通道一字型排布,所述吸引口凸起或者不凸起。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吸引通道的前段和正压通道的前段位于同一管体内,负压吸引通道的前段或正压通道的前段包括弯曲部,所述吸引口位于管体的前部,所述负压吸引通道的后段和正压通道的后段分离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引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管和气囊,所述单通道吸引管至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飞舸庞玉华刘婷婷陈礼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