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透镜与照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5365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2 1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LED透镜与照明装置,涉及LED技术领域。该LED透镜包括容置腔、全反射面以及出光面,容置腔设置于全反射面的一端,出光面设置于全反射面的另一端,出光面设置为沿全反射面凹陷的弧形凸面,容置腔用于安装一LED光源,且容置腔靠近全反射面的一端设置有沿远离出光面方向凸起的第一折射部,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一部分经过第一折射部的折射后传播至出光面,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另一部分经全反射面的反射后传播至出光面,并经出光面的折射后传播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LED透镜与照明装置具有使得整个照明装置的发光角度较小,发光效果更好的优点。

LED lens and ligh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LED透镜与照明装置
本技术涉及LED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LED透镜与照明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代照明应用当中,随着白炽灯淘汰计划的实施,LED照明逐渐得到普及,与传统照明相比,LED照明具有显著的节能、环保和长寿命优势,使用越久,同比白炽灯或节能灯越节能,因此LED照明已广泛应用于商场、酒店、医院、道路、建筑景观、舞台灯光等照明领域。舞台娱乐灯光、户外景观照明类灯具由于所需功率较大,为实现这种大功率LED照明,目前主要存在对单颗大功率LED芯片进行封装或采用多芯片集成封装两种技术,对于前者,大功率的实现往往会受到芯片尺寸的限制,而集成封装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多采用大功率多颜色LED集成封装光源。LED集成封装也称多晶封装,根据所需功率的大小将不同数目的LED芯片组合封装于基板底座,这种封装方式可将芯片设计为串联或并联,以灵活地适用不同的电压和电流,同时其具有较高的性价比,逐渐成为了LED封装的主流方向之一。由于集成封装结构中存在多个芯片,各芯片出光角度不同,需要在一次光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光学设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次光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的提取LED芯片发出的光,二次光学设计的目的则在于使整个灯具系统发出的光满足设计需求。在二次光学设计中,LED透镜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市面上采用较多的是传统的公模透镜,其虽然可以一定程度改善出光,但是存在照明装置的发光角度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ED透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照明装置的发光角度较大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明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照明装置的发光角度较大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LED透镜,所述LED透镜包括容置腔、全反射面以及出光面,所述容置腔设置于所述全反射面的一端,所述出光面设置于所述全反射面的另一端,所述出光面设置为沿所述全反射面凹陷的弧形凸面,所述容置腔用于安装一LED光源,且所述容置腔靠近所述全反射面的一端设置有沿远离所述出光面方向凸起的第一折射部,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一部分经过所述第一折射部的折射后传播至所述出光面,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另一部分经所述全反射面的反射后传播至出光面,并经所述出光面的折射后传播出。进一步地,所述出光面包括弧形凸面与中心凹陷区,其中,所述弧形凸面与所述中心凹陷区连接,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一部分经过所述第一折射部的折射后传播至所述中心凹陷区,并经所述中心凹陷区的折射后传播出;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另一部分经所述全反射面的反射后传播至所述弧形凸面,并经所述弧形凸面的折射后传播出。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凹陷区包括向上凸起及用于与弧形凸面连接的侧壁,其中,所述弧形凸面为第二折射部,所述向上凸起为第三折射部,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一部分经过所述第一折射部的折射后传播至所述第三折射部,并经所述第三折射部的折射后传播出;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另一部分经所述全反射面的反射后传播至所述第二折射部,并经所述第二折射部的折射后传播出。进一步地,所述弧形凸面由菱形自由曲面凸起阵列排布组成。进一步地,所述菱形自由曲面凸起阵列包括多个菱形自由曲面凸起,所述菱形自由曲面凸起的尺寸和曲率半径沿所述弧形凸面的四周往中间位置逐渐减小。进一步地,所述菱形自由曲面凸起的尺寸为1.13-2.46mm;所述菱形自由曲面凸起的曲率半径为37-67mm。进一步地,所述容置腔还包括侧壁,所述侧壁与所述第一折射部连接,所述侧壁为第四折射部,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另一部分经所述第四折射部的折射后传播至所述全反射面,后经所述全反射面的反射后传播至出光面,并经所述出光面的折射后传播出。进一步地,所述全反射面由自由曲线绕中心轴旋转而成。进一步地,所述LED透镜的直径沿所述全反射面至所述的出光面的方向依次增大。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包括LED光源与LED透镜,所述LED光源安装于所述容置腔内。相对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LED透镜与照明装置,该LED透镜包括容置腔、全反射面以及出光面,容置腔设置于全反射面的一端,出光面设置于全反射面的另一端,出光面设置为沿全反射面凹陷的弧形凸面,容置腔用于安装一LED光源,且容置腔靠近全反射面的一端设置有沿远离出光面方向凸起的第一折射部,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一部分经过第一折射部的折射后传播至出光面,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另一部分经全反射面的反射后传播至出光面,并经出光面的折射后传播出。由于本技术提供的LED透镜包括容置腔,且该容置腔设置有第一折射部,因此LED光源发出的正面光线能够通过第一折射部的折射,然后传播至全反射面,进而能够减小LED光源沿正面方向的发光角度;同时,LED光源发出的侧面光线在经过全发射面的反射后,能够通过出光面的折射,使得光线的传播方向沿正面方向,从而使得整个照明装置的发光角度较小,发光效果更好。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LED透镜的剖面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处于第一视角的LED透镜的结构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处于第二视角的LED透镜的结构图。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照明装置的光线传播示意图。图标:100-LED透镜;110-容置腔;111-第一折射部;112-第四折射部;120-全反射面;130-出光面;131-中心凹陷区;1311-向上凸起;1312-侧壁;132-弧形凸面;200-照明装置;210-LED光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LED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LED透镜包括容置腔、全反射面以及出光面,所述容置腔设置于所述全反射面的一端,所述出光面设置于所述全反射面的另一端,所述出光面设置为沿所述全反射面凹陷的弧形凸面,所述容置腔用于安装一LED光源,且所述容置腔靠近所述全反射面的一端设置有沿远离所述出光面方向凸起的第一折射部,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一部分经过所述第一折射部的折射后传播至所述出光面,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另一部分经所述全反射面的反射后传播至出光面,并经所述出光面的折射后传播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ED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LED透镜包括容置腔、全反射面以及出光面,所述容置腔设置于所述全反射面的一端,所述出光面设置于所述全反射面的另一端,所述出光面设置为沿所述全反射面凹陷的弧形凸面,所述容置腔用于安装一LED光源,且所述容置腔靠近所述全反射面的一端设置有沿远离所述出光面方向凸起的第一折射部,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一部分经过所述第一折射部的折射后传播至所述出光面,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另一部分经所述全反射面的反射后传播至出光面,并经所述出光面的折射后传播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包括弧形凸面与中心凹陷区,其中,所述弧形凸面与所述中心凹陷区连接,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一部分经过所述第一折射部的折射后传播至所述中心凹陷区,并经所述中心凹陷区的折射后传播出;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另一部分经所述全反射面的反射后传播至所述弧形凸面,并经所述弧形凸面的折射后传播出。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LED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凹陷区包括向上凸起及用于与弧形凸面连接的侧壁,其中,所述弧形凸面为第二折射部,所述向上凸起为第三折射部,所述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中一部分经过所述第一折射部的折射后传播至所述第三折射部,并经所述第三折射部的折射后传播出;所述LE...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智锋张志清许毅钦陈志涛张强古志良洪宇许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半导体产业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