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5307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2 1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及发动机,包括在发动机的前端向发动机的后端的中心连线上依次布置的热交换器、主中冷器、发动机进气管和排气尾管,发动机进气管包括进气总管和进气分管,排气尾管位于进气分管夹角的平分线上;燃油滤清器和机油滤清器分别位于热交换器的两侧;第一空气滤清器和第二空气滤清器对称分布于主中冷器的两侧;第一低压级增压器和第二低压级增压器对称分布于中心连线的两侧且分别紧邻进气分管夹角的外侧布置;第一级间中冷器和第二级间中冷器对称分布于中心连线的两侧且分别紧邻对应侧的进气分管的端口布置。上述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通过对称布置的结构形式,实现了复杂型发动机的紧凑型布置。

Top arrangement structure and engine of an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及发动机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整体布置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随着发动机行业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对于发动机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发动机的整体布置逐渐开始趋向精细化设计和紧凑型设计方向发展。针对于复杂型的发动机而言,比如配置有双进气的两级增压进气系统的发动机来说,要实现紧凑化的设计更是难上加难,而目前针对两级增压进气系统的发动机尚没有较好的紧凑型布置方式。综上所述,如何实现双进气两级增压进气系统的发动机的紧凑型布置的问题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及发动机,以实现双进气两级增压进气系统的发动机的紧凑型布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包括布置在发动机的顶端的热交换器、燃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主中冷器、发动机进气管、排气尾管、第一空气滤清器、第二空气滤清器、第一低压级增压器、第二低压级增压器、第一级间中冷器和第二级间中冷器;所述热交换器、主中冷器、发动机进气管和排气尾管在所述发动机的前端向所述发动机的后端的中心连线上依次布置,所述发动机进气管包括沿所述中心连线布置的进气总管和与所述进气总管连通对称分布于所述中心连线两侧的进气分管,且两个所述进气分管所构成的进气分管夹角小于180°,且所述排气尾管位于所述进气分管夹角的平分线上;所述燃油滤清器和所述机油滤清器分别位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两侧;所述第一空气滤清器和所述第二空气滤清器对称分布于所述主中冷器的两侧;所述第一低压级增压器和所述第二低压级增压器对称分布于所述中心连线的两侧且分别紧邻所述进气分管夹角的外侧布置;所述第一级间中冷器和所述第二级间中冷器对称分布于所述中心连线的两侧且分别紧邻对应侧的所述进气分管的端口布置。优选地,所述燃油滤清器与所述机油滤清器呈平行布置。优选地,所述燃油滤清器与所述机油滤清器呈锐角布置。优选地,所述第一空气滤清器与所述第二空气滤清器呈平行布置。优选地,所述第一空气滤清器与所述第二空气滤清器呈锐角布置。优选地,所述第一级间中冷器与所述第二级间中冷器呈平行布置。优选地,所述第一级间中冷器与所述第二级间中冷器呈锐角布置。优选地,所述发动机的顶端还布置有电控单元及其线束,且所述电控单元及其线束位于所述热交换器朝向所述发动机的前端一侧上。优选地,所述发动机的顶端还布置有吊环,所述吊环包括第一吊环、第二吊环和第三吊环;所述第一吊环和所述第二吊环对称分布于所述中心连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吊环位于所述燃油滤清器与对应侧的空气滤清器形成的第一避让空间内,所述第二吊环位于所述机油滤清器与对应侧的空气滤清器形成的第二避让空间内;所述第三吊环布置在所述中心连线上且位于所述进气分管夹角的顶点与所述排气尾管之间形成的第三避让空间内。相比于
技术介绍
介绍内容,上述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包括布置在发动机的顶端的热交换器、燃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主中冷器、发动机进气管、排气尾管、第一空气滤清器、第二空气滤清器、第一低压级增压器、第二低压级增压器、第一级间中冷器和第二级间中冷器;热交换器、主中冷器、发动机进气管和排气尾管在发动机的前端向发动机的后端的中心连线上依次布置,发动机进气管包括沿中心连线布置的进气总管和与进气总管连通对称分布于中心连线两侧的进气分管,且两个进气分管所构成的进气分管夹角小于180°,且排气尾管位于进气分管夹角的平分线上;燃油滤清器和机油滤清器分别位于热交换器的两侧;第一空气滤清器和第二空气滤清器对称分布于主中冷器的两侧;第一低压级增压器和第二低压级增压器对称分布于中心连线的两侧且分别紧邻进气分管夹角的外侧布置;第一级间中冷器和第二级间中冷器对称分布于中心连线的两侧且分别紧邻对应侧的进气分管的端口布置。上述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通过对称布置的结构形式,并且各个部件之间紧邻布置的结构形式,发动机的顶端涉及的各系统零部件在空间上相互镶嵌和穿插,比如热交换器与燃油滤清器和机油滤清器在空间上的共享,级间增压器与对应侧的进气分管的端口紧邻布置,可以采用穿插的设计方式,也会提升发动机顶端整体的布置的紧凑性。整个发动机系统及零部件在满足性能和维护要求的基础上,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相互避让,从而实现整个发动机尺寸上的明显优势。由于充分利用了发动机顶端的布置空间,使整个发动机的结构紧凑,实现了双进气两级增压进气系统的复杂型发动机的紧凑型布置。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该顶端布置结构为上述任一方案所描述的顶端布置结构。由于上述顶端布置结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具有上述顶端布置结构的发动机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的前端观测第三吊环的位置的结构示意图(该视图省略了部分零部件)。上图1和图2中,热交换器1、燃油滤清器2、机油滤清器3、主中冷器4、发动机进气管5、进气总管51、进气分管52、排气尾管6、第一空气滤清器71、第二空气滤清器72、第一低压级增压器81、第二低压级增压器82、第一级间中冷器91、第二级间中冷器92、中心连线10、电控单元及其线束11、第一吊环12a、第二吊环12b、第三吊环12c、支架13、第一进气接管14a、第二进气接管14b、第一缸盖15a、第二缸盖15b、机体16、第一摇臂罩17a、第二摇臂罩17b。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及发动机,以实现双进气两级增压进气系统的发动机的紧凑型布置的问题。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包括布置在发动机的顶端的热交换器1、燃油滤清器2、机油滤清器3、主中冷器4、发动机进气管5、排气尾管6、第一空气滤清器71、第二空气滤清器72、第一低压级增压器81、第二低压级增压器82、第一级间中冷器91和第二级间中冷器92;热交换器1、主中冷器4、发动机进气管5和排气尾管6在发动机的前端向发动机的后端的中心连线10上依次布置,发动机进气管5包括沿中心连线10布置的进气总管51和与进气总管51连通对称分布于中心连线10两侧的进气分管52,且两个进气分管52所构成的进气分管夹角小于180°,且排气尾管6位于进气分管夹角的平分线上;燃油滤清器2和机油滤清器3分别位于热交换器1的两侧;第一空气滤清器71和第二空气滤清器72对称分布于主中冷器4的两侧;第一低压级增压器81和第二低压级增压器82对称分布于中心连线10的两侧且分别紧邻进气分管夹角的外侧布置;第一级间中冷器91和第二级间中冷器92对称分布于中心连线10的两侧且分别紧邻对应侧的进气分管52的端口布置。上述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通过对称布置的结构形式,并且各个部件之间紧邻布置的结构形式,发动机的顶端涉及的各系统零部件在空间上相互镶嵌和穿插,比如热交换器1与燃油滤清器2和机油滤清器在空间上的共享,级间增压器与对应侧的进气分管的端口紧邻布置,可以采用穿插的设计方式,也会提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在发动机的顶端的热交换器(1)、燃油滤清器(2)、机油滤清器(3)、主中冷器(4)、发动机进气管(5)、排气尾管(6)、第一空气滤清器(71)、第二空气滤清器(72)、第一低压级增压器(81)、第二低压级增压器(82)、第一级间中冷器(91)和第二级间中冷器(92);所述热交换器(1)、主中冷器(4)、发动机进气管(5)和排气尾管(6)在所述发动机的前端向所述发动机的后端的中心连线(10)上依次布置,所述发动机进气管(5)包括沿所述中心连线(10)布置的进气总管(51)和与所述进气总管(51)连通对称分布于所述中心连线(10)两侧的进气分管(52),且两个所述进气分管(52)所构成的进气分管夹角小于180°,且所述排气尾管(6)位于所述进气分管夹角的平分线上;所述燃油滤清器(2)和所述机油滤清器(3)分别位于所述热交换器(1)的两侧;所述第一空气滤清器(71)和所述第二空气滤清器(72)对称分布于所述主中冷器(4)的两侧;所述第一低压级增压器(81)和所述第二低压级增压器(82)对称分布于所述中心连线(10)的两侧且分别紧邻所述进气分管夹角的外侧布置;所述第一级间中冷器(91)和所述第二级间中冷器(92)对称分布于所述中心连线(10)的两侧且分别紧邻对应侧的所述进气分管(52)的端口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布置在发动机的顶端的热交换器(1)、燃油滤清器(2)、机油滤清器(3)、主中冷器(4)、发动机进气管(5)、排气尾管(6)、第一空气滤清器(71)、第二空气滤清器(72)、第一低压级增压器(81)、第二低压级增压器(82)、第一级间中冷器(91)和第二级间中冷器(92);所述热交换器(1)、主中冷器(4)、发动机进气管(5)和排气尾管(6)在所述发动机的前端向所述发动机的后端的中心连线(10)上依次布置,所述发动机进气管(5)包括沿所述中心连线(10)布置的进气总管(51)和与所述进气总管(51)连通对称分布于所述中心连线(10)两侧的进气分管(52),且两个所述进气分管(52)所构成的进气分管夹角小于180°,且所述排气尾管(6)位于所述进气分管夹角的平分线上;所述燃油滤清器(2)和所述机油滤清器(3)分别位于所述热交换器(1)的两侧;所述第一空气滤清器(71)和所述第二空气滤清器(72)对称分布于所述主中冷器(4)的两侧;所述第一低压级增压器(81)和所述第二低压级增压器(82)对称分布于所述中心连线(10)的两侧且分别紧邻所述进气分管夹角的外侧布置;所述第一级间中冷器(91)和所述第二级间中冷器(92)对称分布于所述中心连线(10)的两侧且分别紧邻对应侧的所述进气分管(52)的端口布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滤清器(2)与所述机油滤清器(3)呈平行布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顶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滤清器(2)与所述机油滤清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跃兰何红双张威李德胜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