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4557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2 05: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节省电力线和通信线的空间的线束。线束(1)中,电线导体(110a)形成为长条状且扁平状,沿着延伸方向延伸,并且其一端与电池的正极侧连接。接地导体(111a)形成为长条状且扁平状,沿延伸方向延伸,绝缘地层叠在电线导体(110a),并且其一端与电池的负极侧连接。通信导体(120a)形成为长条状,沿延伸方向延伸,并且绝缘地层叠于接地导体(111a)的与电线导体(110a)侧相反的一侧。电介质(D1)被设置在通信导体(120a)和接地导体(111a)之间,并且具有预定的介电常数。通信导体(120a)、电介质(D1)和接地导体(111a)构成能够传输信号的微带线(ML)。

Wire har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作为线束,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层叠型多芯线缆,其被配置为包括通信用的多条带线。该层叠型多芯线缆通过将各带线的信号线路设置在不同层来抑制串扰。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08348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欲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层叠型多芯线缆有时可以例如与用于向负载部提供电源电力的电力线并行布线。在这种情况下,希望节省层叠型多芯线缆和电力线的空间。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节省电力线和通信线的空间的线束。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具有:电线导体,其形成为长条状且扁平状,沿着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电线导体的一端被连接于电源的正极侧;接地导体,其形成为长条状且扁平状,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绝缘地层叠在所述电线导体,并且所述接地导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源的负极侧;通信导体,其形成为长条状,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并且绝缘地层叠于所述接地导体的与所述电线导体侧相反的一侧;和电介质,其设置在所述通信导体和所述接地导体之间,并且具有预定的介电常数,所述通信导体、所述电介质和所述接地导体构成能够传输信号的微带线。上述线束中,优选地,所述微带线被构成为包括:干线,搭载于车辆,并且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支线,从所述干线分支,并且沿着与所述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上述线束中,优选地,所述通信导体被构成为包括:第一通信导体;和与所述第一通信导体不同的第二通信导体,所述第一通信导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导体在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排配置,并且进行差动传输,所述差动传输通过由于彼此反相的电流流过而引起的导体间的电位差来传输信号。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的特征在于,包括:电线导体,其形成为长条状且扁平状,沿着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电线导体的一端被连接于电源的正极侧;第一接地导体,其形成为长条状且扁平状,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绝缘地层叠在所述电线导体,并且所述第一接地导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源的负极侧;通信导体,其形成为长条状,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并且绝缘地层叠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的与所述电线导体侧相反的一侧;第二接地导体,其形成为长条状且扁平状,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绝缘地层叠于所述通信导体的与所述第一接地导体侧相反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接地导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源的负极侧;和电介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地导体与所述第二接地导体之间,并且具有预定的介电常数,所述通信导体、所述电介质、所述第一接地导体和所述第二接地导体构成能够传输信号的带线。上述线束中,优选地,所述带线被构成为包括:干线,搭载于车辆,并且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支线,从所述干线分支,并且沿着与所述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上述线束中,优选地,所述通信导体被构成为包括:第一通信导体和与所述第一通信导体不同的第二通信导体,所述第一通信导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导体在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排配置,并且进行差动传输,所述差动传输通过由于彼此反相的电流流过而引起的导体间的电位差来传输信号。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涉及的线束由于能够将电源中使用的接地导体兼用作微带线或带线的导体,因此能够实现节省电力线和通信线的空间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俯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剖视图。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的剖视图。符号说明1、1A:线束2:车辆2f:电池(电源)10:干线20:支线110a:电线导体111a:接地导体112a:第一接地导体113a:第二接地导体120a:通信导体120c:第一通信导体120d:第二通信导体D1、D2:电介质ML:微带线SL:带线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此外,下面描述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想到的构成要素、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进而,下面描述的结构可以适当地组合。此外,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结构的各种省略、替换或变更。(第一实施方式)对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线束1进行说明。线束1被应用于车辆2,例如包括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等汽车。线束1例如被布线在车辆2的地板面板2a并且以能够进行电力传输的方式对搭载于车辆2的电池2f和各电子设备2g之间进行连接。此外,线束1例如将已安装于车辆2的电源控制部2h与各电子设备2g之间可通信地连接。如图1所示,线束1被构成为包括:干线10、多条支线20和多个分配器30。如图2所示,干线10被构成为包括电源干线11和通信干线12,并且各支线20被构成为包括电源支线21和通信支线22。这里,将沿着车辆2前后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沿着车辆2宽度的方向称为车宽方向。将沿着车辆2高度的方向称为高度方向。并且,典型地,前后方向、车宽方向和高度方向彼此正交,但是不限于此。此外,将电源干线11(电源支线21)延伸的方向称为延伸方向。将与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称为交叉方向。将电源干线11和通信干线12层叠的方向称为层叠方向。并且典型地,延伸方向、交叉方向和层叠方向彼此正交,但不限于此。地板面板2a是构成车辆2底板的部件。地板面板2a经由悬架而被车辆2的车轮支撑。地板面板2a被构成为包括:主体部2b、前侧隆起部2c、后侧隆起部2d和通道部2e。主体部2b是平板状的构成部。前侧隆起部2c连接于主体部2b的前端并朝向高度方向的上侧隆起。后侧隆起部2d连接于主体部2b的后端并朝向高度方向的上侧隆起。通道部2e设置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相对于主体部2b向高度方向的上侧隆起。电池2f是车辆2的电源。电池2f是能够充放电的蓄电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电池2f的电压例如为12V。电池2f例如设置在车辆2的后部,但不限于此。电池2f经由线束1与设置在车辆2各部分的电子设备2g电连接。电子设备2g包括例如转向等行驶系统的设备、气囊等安全系统的设备、门锁等车身系统的设备以及音频等多媒体系统的设备等。电池2f经由线束1向各电子设备2g供电或者对经由线束1供应的电力进行充电。电源控制部2h是控制电池2f的充放电的控制装置。电源控制部2h设置在后侧隆起部2d中的比电池2f更靠前侧的位置。电源控制部2h和电池2f经由电源线和信号线而连接。电源控制部2h具有电源监视功能、电流切断功能、电源备用功能等。电源控制部2h例如经由电源干线11和电源支线21而将由电池2f供应的电力提供给各电子设备2g。此外,电源控制部2h在与分配器30或电子设备2g之间进行通信。电源控制部2h经由通信干线12和通信支线22而连接于分配器30。电源控制部2h例如将控制对各电子设备2g供电的指令信号发送给分配器30。电源干线11是供电用电流流过的导线。电源干线11沿着地板面板2a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电源干线11的后端被连接到电源控制部2h的连接端子。电源干线11的前端被连接到车辆2前部的电源支线21。如上所述,电源干线11是作为所谓的电源主干(backbone)的主干电源线,其从设置在车辆2后部的电池2f沿前后方向延伸到车辆2的前部。电源干线11例如使从电池2f经由电源控制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有:电线导体,其形成为长条状且扁平状,沿着延伸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电线导体的一端被连接于电源的正极侧;接地导体,其形成为长条状且扁平状,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绝缘地层叠在所述电线导体,并且所述接地导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源的负极侧;通信导体,其形成为长条状,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并且绝缘地层叠于所述接地导体的与所述电线导体侧相反的一侧;和电介质,其设置在所述通信导体和所述接地导体之间,并且具有预定的介电常数,所述通信导体、所述电介质和所述接地导体构成能够传输信号的微带线。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4.25 JP 2018-0840371.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具有:电线导体,其形成为长条状且扁平状,沿着延伸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电线导体的一端被连接于电源的正极侧;接地导体,其形成为长条状且扁平状,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绝缘地层叠在所述电线导体,并且所述接地导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源的负极侧;通信导体,其形成为长条状,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延伸,并且绝缘地层叠于所述接地导体的与所述电线导体侧相反的一侧;和电介质,其设置在所述通信导体和所述接地导体之间,并且具有预定的介电常数,所述通信导体、所述电介质和所述接地导体构成能够传输信号的微带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微带线被构成为包括:干线,搭载于车辆,并且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支线,从所述干线分支,并且沿着与所述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通信导体被构成为包括:第一通信导体;和与所述第一通信导体不同的第二通信导体,所述第一通信导体和所述第二通信导体在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并排配置,并且进行差动传输,所述差动传输通过由于彼此反相的电流流过而引起的导体间的电位差来传输信号。4.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线导体,其形成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仓广幸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