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244182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1-02 0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给出一种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生产方法,采用黑色牦牛绒和黑色牦牛绒经脱色后得到的白色的脱色牦牛绒纤维分别经毛纺工艺流程制得精梳绒条,而后两者经棉纺工艺流程的并条工序进行并合混合,从而实现有色和白色的两种相同的牦牛绒纤维的有效混合,从而实现混合条的双彩效果,而后混合条依次经棉纺工艺流程的粗纱和细纱工序得到所需的牦牛绒纯纺双彩纱,同时在粗纱和细纱的牵伸和加捻过程中实现有色和白色的两种牦牛绒纤维的有效转移混合,从而实现具有均匀色彩效果的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的生产。

A production method of yak cashmere pure spinning bicolor yar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生产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新型纱线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牦牛是生长在高山草原上的稀有物种,多生长在海拔2100~6000m的海拔地带。我国牦牛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新疆等省区,国外牦牛则分布于蒙古、苏联和中亚等地,中国牦牛按被毛颜色可分为有色牦牛和无色牦牛,有色牦牛较复杂,以黑色为主,其次为黑花色和褐色,主要决定于各分布区气候环境,青藏高原黑色牦牛所占比例较大,占调查总数的80%。目前世界上牦牛总数约1400余万头,我国约有近1300余万头,占世界总数的90%以上,我国牦牛总头数及其绒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年产牦牛绒3000吨左右,牦牛绒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5%,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这种宝贵的资源由于开发不足,仅仅只能粗加工成毛线,织成毛衣来卖,产品附加值低,结构单一,而且利润也非常低,这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开发好这类产品不仅对西部大开发具有现实意义,更能繁荣纺织品市场,满足人们对新型高档纺织品的需求。针对此,本专利技术给出一种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生产方法,采用黑色牦牛绒和黑色牦牛绒经脱色后得到的白色的脱色牦牛绒纤维分别经毛纺工艺流程制得精梳绒条,而后两者经棉纺工艺流程的并条工序进行并合混合,从而实现有色和白色的两种相同的牦牛绒纤维的有效混合,从而实现混合条的双彩效果,而后混合条依次经棉纺工艺流程的粗纱和细纱工序得到所需的牦牛绒纯纺双彩纱,同时在粗纱和细纱的牵伸和加捻过程中实现有色和白色的两种牦牛绒纤维的有效转移混合,从而实现具有均匀色彩效果的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的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给出一种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生产方法,通过采用黑色牦牛绒条和黑色牦牛绒经脱色后得到的白色的脱色牦牛绒条在棉纺的并条工序进行混合,实现具有均匀色彩效果的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的生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由黑色牦牛绒纤维和黑色牦牛绒经脱色后得到的白色牦牛绒纤维混合加工而成,其中黑色牦牛绒纤维的线密度3.60dtex、强力7.29cN、断裂强度2.03cN/dtex、断裂伸长率46.89%、静摩擦系数分别为0.2387、0.2865、静摩擦效应9.1%、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3369、0.4325、动摩擦效应12.4%,黑色牦牛绒经脱色以后的脱色牦牛绒纤维的线密度3.40dtex、强力5.36cN、断裂强度1.57cN/dtex、断裂伸长率43.65%、白度56%、静摩擦系数分别为0.2399、0.2890、静摩擦效应9.3%、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3231、0.4086、动摩擦效应11.7%,在双彩纱的纱体的表面和内部均为为黑色牦牛绒纤维和脱色牦牛绒纤维相互交缠状态,在纱体内的最中心处为黑色牦牛绒纤维和脱色牦牛绒纤维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为实现上述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的生产,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黑色牦牛绒纤维依次经毛纺工艺流程的第一和毛加油工序、第一梳毛工序、第一针梳工序、第一精梳工序、第二针梳工序加工得到黑色牦牛绒精梳条;其中,第一和毛加油采用B262和毛机,牦牛绒纤维抱合力差,经过和毛加油,可以增加纤维间润滑,减少纤维在梳理过程中产生的纤维损伤,使得纤维之间抱合力增加30%,由于牦牛绒纤维超短,为了减少和毛过程中对纤维造成损伤,故对B262和毛机进行适当改造,去除部分工作辊-剥毛辊单元,同时降低锡林上鹰嘴型角钉的排列密度为原来的50%,和毛加油量为黑色牦牛绒纤维的0.45%、抗静电剂加入量为黑色牦牛绒纤维的0.15%、回潮率控制在20%-22%、焖放时间选择20-24h;第一梳毛采用A186F梳毛机,其中预梳锡林转速45r/min、胸锡林转速60r/min、转移辊转速150r/min、锡林转速110r/min、道夫转速9r/min、生条定量5g/m、锡林与工作辊四点隔距分别为0.2mm、0.18mm、0.16mm、0.14mm;采用一道第一针梳,且采用GN5型针梳机,其中为了防止绒条在进入梳箱前产生意外牵伸,改进针梳机喂入机构,在导条平台采取传送带主动喂入梳针,第一针梳中通过对黑色牦牛绒纤维的梳理过程以减少后弯钩纤维,同时提高黑色牦牛绒纤维的伸直平行度,第一针梳中包括前牵伸对和后牵伸对,后牵伸对包括后下罗拉和后上沟槽罗拉,后上沟槽罗拉位于后下罗拉的正上方且两者之间紧密按压,前牵伸对包括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前上胶辊位于前下罗拉的正上方且两者之间紧密按压,在前下罗拉下方加装直径为24mm的小罗拉,以缩短前下罗拉钳口与第一块针板的距离,减少无控制区,改善条干均匀度,第一针梳采用小牵伸、小隔距、轻定量、低车速的工艺原则;第一精梳采用PB28精梳机,去除短纤和毛粒及杂质,提高输出绒条纤维的伸直度与整齐度,由于牦牛绒纤维长度离散率大,经过精梳工序,可以去除一部分短绒,提升纤维长度整齐度,提高成纱条干均匀度;采用一道第二针梳,且采用与第一针梳完全相同的GN5型针梳机,第一针梳中通过对黑色牦牛绒纤维的梳理过程以减少前弯钩纤维,同时提高黑色牦牛绒纤维的伸直平行度;第二步,将黑色牦牛绒纤维经脱色工艺后得到白度为56%的脱色牦牛绒纤维,而后依次经毛纺工艺流程的第二和毛加油工序、第二梳毛工序、第三针梳工序、第二精梳工序加工得到脱色牦牛绒精梳条,且脱色牦牛绒精梳条的定量与第一步制得的黑色牦牛绒精梳条的定量相同;其中,脱色工艺采用氧化还原脱色法,包括预媒处理、氧化脱色、还原脱色;第二和毛加油采用与第一和毛加油完全相同的B262和毛机,黑色牦牛绒纤维经脱色处理后,纤维本身就会产生一些损伤,从而使得纤维的强力下降,同时由于表面的鳞片结构在脱色过程中被部分的破坏,使得纤维变细,故第二和毛加油工序中和毛油和抗静电剂应比第一和毛加油工序中的加入量多一些,可保证纺纱的顺利进行,提高纱线品质,具体为:和毛加油量为脱色牦牛绒纤维的0.58%、抗静电剂加入量为黑色牦牛绒纤维的021%、回潮率控制在22%-25%、焖放时间选择12-20h;采用两道第三针梳,且两道的第三针梳中均采用与第一针梳和第二针梳完全相同的GN5型针梳机,由于黑色牦牛绒纤维在脱色过程中对纤维的损伤,使得脱色牦牛绒纤维的强力下降、细度变小,因此,选用在精梳前进行连续的两道的针梳过程,一方面实现与黑色牦牛绒纤维中针梳过程相同的作用,另一方面减小梳理过程中对纤维的损伤,第一道的第三针梳通过对脱色牦牛绒纤维的梳理过程以减少后弯钩纤维,同时提高脱色牦牛绒纤维的伸直平行度,第二道的第三针梳中通过对脱色牦牛绒纤维的梳理过程以减少前弯钩纤维,同时提高脱色牦牛绒纤维的伸直平行度;第三步,将第一制得的黑色牦牛绒精梳条和第二步制得的脱色牦牛绒精梳条共同经棉纺工艺流程的并条工序加工得到黑色牦牛绒/脱色牦牛绒混合的纯牦牛绒双彩条,其中,并条工序采用棉纺的FA306并条机,并条机采用三罗拉牵伸结构,包括由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组成的后牵伸罗拉对、由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组成的中牵伸罗拉对、由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组成的前牵伸罗拉对,在中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设置有压力棒,在前牵伸罗拉对前部设置有集束罗拉对,集束罗拉对包括集束下罗拉和集束上胶辊,且在前牵伸罗拉对和集束罗拉对之间设置有集束器,经后牵伸罗拉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生产方法,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由黑色牦牛绒纤维和黑色牦牛绒经脱色后得到的白色牦牛绒纤维混合加工而成,其中黑色牦牛绒纤维的线密度3.60dtex、强力7.29cN、断裂强度2.03cN/dtex、断裂伸长率46.89%、静摩擦系数分别为0.2387、0.2865、静摩擦效应9.1%、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3369、0.4325、动摩擦效应12.4%,黑色牦牛绒经脱色以后的脱色牦牛绒纤维的线密度3.40dtex、强力5.36cN、断裂强度1.57cN/dtex、断裂伸长率43.65%、白度56%、静摩擦系数分别为0.2399、0.2890、静摩擦效应9.3%、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3231、0.4086、动摩擦效应11.7%,在双彩纱的纱体的表面和内部均为为黑色牦牛绒纤维和脱色牦牛绒纤维相互交缠状态,在纱体内的最中心处为黑色牦牛绒纤维和脱色牦牛绒纤维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其特征在于:牦牛绒纯纺双彩纱包括以下生产步骤:第一步,将黑色牦牛绒纤维依次经毛纺工艺流程的第一和毛加油工序、第一梳毛工序、第一针梳工序、第一精梳工序、第二针梳工序加工得到黑色牦牛绒精梳条;其中,第一和毛加油采用B262和毛机,牦牛绒纤维抱合力差,经过和毛加油,可以增加纤维间润滑,减少纤维在梳理过程中产生的纤维损伤,使得纤维之间抱合力增加30%,由于牦牛绒纤维超短,为了减少和毛过程中对纤维造成损伤,故对B262和毛机进行适当改造,去除部分工作辊‑剥毛辊单元,同时降低锡林上鹰嘴型角钉的排列密度为原来的50%,和毛加油量为黑色牦牛绒纤维的0.45%、抗静电剂加入量为黑色牦牛绒纤维的0.15%、回潮率控制在20%‑22%、焖放时间选择20‑24h;第一梳毛采用A186F梳毛机,其中预梳锡林转速45r/min、胸锡林转速60r/min、转移辊转速150r/min、锡林转速110r/min、道夫转速9r/min、生条定量5g/m、锡林与工作辊四点隔距分别为0.2mm、0.18mm、0.16mm、0.14mm;采用一道第一针梳,且采用GN5型针梳机,其中为了防止绒条在进入梳箱前产生意外牵伸,改进针梳机喂入机构,在导条平台采取传送带主动喂入梳针,第一针梳中通过对黑色牦牛绒纤维的梳理过程以减少后弯钩纤维,同时提高黑色牦牛绒纤维的伸直平行度,第一针梳中包括前牵伸对和后牵伸对,后牵伸对包括后下罗拉和后上沟槽罗拉,后上沟槽罗拉位于后下罗拉的正上方且两者之间紧密按压,前牵伸对包括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前上胶辊位于前下罗拉的正上方且两者之间紧密按压,在前下罗拉下方加装直径为24mm的小罗拉,以缩短前下罗拉钳口与第一块针板的距离,减少无控制区,改善条干均匀度,第一针梳采用小牵伸、小隔距、轻定量、低车速的工艺原则;第一精梳采用PB28精梳机,去除短纤和毛粒及杂质,提高输出绒条纤维的伸直度与整齐度,由于牦牛绒纤维长度离散率大,经过精梳工序,可以去除一部分短绒,提升纤维长度整齐度,提高成纱条干均匀度;采用一道第二针梳,且采用与第一针梳完全相同的GN5型针梳机,第一针梳中通过对黑色牦牛绒纤维的梳理过程以减少前弯钩纤维,同时提高黑色牦牛绒纤维的伸直平行度;第二步,将黑色牦牛绒纤维经脱色工艺后得到白度为56%的脱色牦牛绒纤维,而后依次经毛纺工艺流程的第二和毛加油工序、第二梳毛工序、第三针梳工序、第二精梳工序加工得到脱色牦牛绒精梳条,且脱色牦牛绒精梳条的定量与第一步制得的黑色牦牛绒精梳条的定量相同;其中,脱色工艺采用氧化还原脱色法,包括预媒处理、氧化脱色、还原脱色;第二和毛加油采用与第一和毛加油完全相同的B262和毛机,黑色牦牛绒纤维经脱色处理后,纤维本身就会产生一些损伤,从而使得纤维的强力下降,同时由于表面的鳞片结构在脱色过程中被部分的破坏,使得纤维变细,故第二和毛加油工序中和毛油和抗静电剂应比第一和毛加油工序中的加入量多一些,可保证纺纱的顺利进行,提高纱线品质,具体为:和毛加油量为脱色牦牛绒纤维的0.58%、抗静电剂加入量为黑色牦牛绒纤维的021%、回潮率控制在22%‑25%、焖放时间选择12‑20h;采用两道第三针梳,且两道的第三针梳中均采用与第一针梳和第二针梳完全相同的GN5型针梳机,由于黑色牦牛绒纤维在脱色过程中对纤维的损伤,使得脱色牦牛绒纤维的强力下降、细度变小,因此,选用在精梳前进行连续的两道的针梳过程,一方面实现与黑色牦牛绒纤维中针梳过程相同的作用,另一方面减小梳理过程中对纤维的损伤,第一道的第三针梳通过对脱色牦牛绒纤维的梳理过程以减少后弯钩纤维,同时提高脱色牦牛绒纤维的伸直平行度,第二道的第三针梳中通过对脱色牦牛绒纤维的梳理过程以减少前弯钩纤维,同时提高脱色牦牛绒纤维的伸直平行度;第三步,将第一制得的黑色牦牛绒精梳条和第二步制得的脱色牦牛绒精梳条共同经棉纺工艺流程的并条工序加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生产方法,牦牛绒纯纺双彩纱由黑色牦牛绒纤维和黑色牦牛绒经脱色后得到的白色牦牛绒纤维混合加工而成,其中黑色牦牛绒纤维的线密度3.60dtex、强力7.29cN、断裂强度2.03cN/dtex、断裂伸长率46.89%、静摩擦系数分别为0.2387、0.2865、静摩擦效应9.1%、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3369、0.4325、动摩擦效应12.4%,黑色牦牛绒经脱色以后的脱色牦牛绒纤维的线密度3.40dtex、强力5.36cN、断裂强度1.57cN/dtex、断裂伸长率43.65%、白度56%、静摩擦系数分别为0.2399、0.2890、静摩擦效应9.3%、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3231、0.4086、动摩擦效应11.7%,在双彩纱的纱体的表面和内部均为为黑色牦牛绒纤维和脱色牦牛绒纤维相互交缠状态,在纱体内的最中心处为黑色牦牛绒纤维和脱色牦牛绒纤维相互平行排列的状态,其特征在于:牦牛绒纯纺双彩纱包括以下生产步骤:第一步,将黑色牦牛绒纤维依次经毛纺工艺流程的第一和毛加油工序、第一梳毛工序、第一针梳工序、第一精梳工序、第二针梳工序加工得到黑色牦牛绒精梳条;其中,第一和毛加油采用B262和毛机,牦牛绒纤维抱合力差,经过和毛加油,可以增加纤维间润滑,减少纤维在梳理过程中产生的纤维损伤,使得纤维之间抱合力增加30%,由于牦牛绒纤维超短,为了减少和毛过程中对纤维造成损伤,故对B262和毛机进行适当改造,去除部分工作辊-剥毛辊单元,同时降低锡林上鹰嘴型角钉的排列密度为原来的50%,和毛加油量为黑色牦牛绒纤维的0.45%、抗静电剂加入量为黑色牦牛绒纤维的0.15%、回潮率控制在20%-22%、焖放时间选择20-24h;第一梳毛采用A186F梳毛机,其中预梳锡林转速45r/min、胸锡林转速60r/min、转移辊转速150r/min、锡林转速110r/min、道夫转速9r/min、生条定量5g/m、锡林与工作辊四点隔距分别为0.2mm、0.18mm、0.16mm、0.14mm;采用一道第一针梳,且采用GN5型针梳机,其中为了防止绒条在进入梳箱前产生意外牵伸,改进针梳机喂入机构,在导条平台采取传送带主动喂入梳针,第一针梳中通过对黑色牦牛绒纤维的梳理过程以减少后弯钩纤维,同时提高黑色牦牛绒纤维的伸直平行度,第一针梳中包括前牵伸对和后牵伸对,后牵伸对包括后下罗拉和后上沟槽罗拉,后上沟槽罗拉位于后下罗拉的正上方且两者之间紧密按压,前牵伸对包括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前上胶辊位于前下罗拉的正上方且两者之间紧密按压,在前下罗拉下方加装直径为24mm的小罗拉,以缩短前下罗拉钳口与第一块针板的距离,减少无控制区,改善条干均匀度,第一针梳采用小牵伸、小隔距、轻定量、低车速的工艺原则;第一精梳采用PB28精梳机,去除短纤和毛粒及杂质,提高输出绒条纤维的伸直度与整齐度,由于牦牛绒纤维长度离散率大,经过精梳工序,可以去除一部分短绒,提升纤维长度整齐度,提高成纱条干均匀度;采用一道第二针梳,且采用与第一针梳完全相同的GN5型针梳机,第一针梳中通过对黑色牦牛绒纤维的梳理过程以减少前弯钩纤维,同时提高黑色牦牛绒纤维的伸直平行度;第二步,将黑色牦牛绒纤维经脱色工艺后得到白度为56%的脱色牦牛绒纤维,而后依次经毛纺工艺流程的第二和毛加油工序、第二梳毛工序、第三针梳工序、第二精梳工序加工得到脱色牦牛绒精梳条,且脱色牦牛绒精梳条的定量与第一步制得的黑色牦牛绒精梳条的定量相同;其中,脱色工艺采用氧化还原脱色法,包括预媒处理、氧化脱色、还原脱色;第二和毛加油采用与第一和毛加油完全相同的B262和毛机,黑色牦牛绒纤维经脱色处理后,纤维本身就会产生一些损伤,从而使得纤维的强力下降,同时由于表面的鳞片结构在脱色过程中被部分的破坏,使得纤维变细,故第二和毛加油工序中和毛油和抗静电剂应比第一和毛加油工序中的加入量多一些,可保证纺纱的顺利进行,提高纱线品质,具体为:和毛加油量为脱色牦牛绒纤维的0.58%、抗静电剂加入量为黑色牦牛绒纤维的021%、回潮率控制在22%-25%、焖放时间选择12-20h;采用两道第三针梳,且两道的第三针梳中均采用与第一针梳和第二针梳完全相同的GN5型针梳机,由于黑色牦牛绒纤维在脱色过程中对纤维的损伤,使得脱色牦牛绒纤维的强力下降、细度变小,因此,选用在精梳前进行连续的两道的针梳过程,一方面实现与黑色牦牛绒纤维中针梳过程相同的作用,另一方面减小梳理过程中对纤维的损伤,第一道的第三针梳通过对脱色牦牛绒纤维的梳理过程以减少后弯钩纤维,同时提高脱色牦牛绒纤维的伸直平行度,第二道的第三针梳中通过对脱色牦牛绒纤维的梳理过程以减少前弯钩纤维,同时提高脱色牦牛绒纤维的伸直平行度;第三步,将第一制得的黑色牦牛绒精梳条和第二步制得的脱色牦牛绒精梳条共同经棉纺工艺流程的并条工序加工得到黑色牦牛绒/脱色牦牛绒混合的纯牦牛绒双彩条,其中,并条工序采用棉纺的FA306并条机,并条机采用三罗拉牵伸结构,包括由后下罗拉和后上胶辊组成的后牵伸罗拉对、由中下罗拉和中上胶辊组成的中牵伸罗拉对、由前下罗拉和前上胶辊组成的前牵伸罗拉对,在中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设置有压力棒,在前牵伸罗拉对前部设置有集束罗拉对,集束罗拉对包括集束下罗拉和集束上胶辊,且在前牵伸罗拉对和集束罗拉对之间设置有集束器,经后牵伸罗拉对和中牵伸罗拉对之间的后牵伸区的牵伸作用得到的纤维条进入到中牵伸罗拉对和前牵伸罗拉对之间的前牵伸区,在压力棒作用下通过压力棒与纤维条内的纤维之间的摩擦力作用形成对纤维有效控制的摩擦力场,从而实现对纤维条内的纤维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纤维条在前牵伸区的大牵伸力作用下的纤维变速点的集中前移,经牵伸后的纤维条经前牵伸罗拉对的带动不断的输出,且此时由于完成牵伸作用的纤维条内的纤维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减小,从而使得牵伸后的纤维条较为松散,呈松散状态的纤维条经集束器的集束作用后变得紧密,而后结构紧密的牵伸后的纤维条经集束罗拉对的按压后不断输出,从而实现紧密的纤维条在压实状态下稳定集束定型,并条工序采用三道并条,其中第一道并条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兆芳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经新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