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电源外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37924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7: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模块电源外壳,其属于模块电源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上壳体、底板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上壳体具有一上板、以及由上板的两侧边垂直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二侧板,两个第二侧板于靠近其两端的内板面上形成有与两个第一侧板彼此相互配合的插接结构,底板与两个第二侧板通过螺钉连接,上板、两个第一侧板、两个第二侧板,以及底板共同形成了所述电源外壳内部的中空矩形的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减少了使用螺钉的数量,节省了加工、装配耗费的工时,提高了电源外壳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块电源外壳
本技术涉及模块电源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块电源外壳。
技术介绍
目前,电源模块作为电子行业的一种电源转换装置,它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工业自动化行业。电源模块一般包括电源外壳以及封装其内部的PCB板等电子器件。现有的电源外壳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206759876U的中国技术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便装电源模块外壳,主要由底板、顶盖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组成,底板两端向上垂直延伸形成有第二侧板,第二侧板内壁开设有连接第一侧板的第一型材孔;顶盖内壁上开设有连接第一侧板的第二型材孔,通过螺钉将上述底板、顶盖以及第一侧板进行装配。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侧板与底板、顶盖之间使用较多数量的螺钉连接,导致装配速度慢且打孔较多导致加工工时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块电源外壳,其优点是通过侧板与上板插接配合的方式,减少了使用螺钉的数量,节省了加工、装配耗费的工时,提高了电源外壳的生产效率。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模块电源外壳,该电源外壳主要由上壳体、底板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构成,所述上壳体具有一上板以及由所述上板的两侧边垂直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二侧板,两个所述第二侧板于靠近其两端的内板面上形成有与两个第一侧板彼此相互配合的插接结构,所述底板与两个第二侧板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上板、两个第一侧板、两个第二侧板,以及底板共同形成了所述电源外壳内部的中空矩形的腔体。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源外壳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上壳体、底板以及相对的第一侧板,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第一侧板与上壳体采用数量较多的螺钉固定方式改变为第一侧板与上壳体中的第二侧板采用插接配合的固定方式,较大的降低了螺钉的使用数量,当然,在加工时,便不需要进行更多螺钉孔的加工,方案整体节省了加工、装配所耗工时,提高生产效率,另外也降低了由于加工过多螺钉孔所造成的次品率,降低了材料损耗。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侧板靠近其两端的内板面上均开设有垂直于上板所在平面的第一插槽,第一插槽的一端贯通第二侧板,另一端延伸至上板的内板面上;所述第一侧板的两个插接端形成有第一插舌,所述第一插槽和第一插舌插接配合形成所述插接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插槽和第一插舌的插接配合,提高了电源外壳的装配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插舌是由所述第一侧板的插接端的端面的中部向外延伸所构造形成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端的端面中部延伸形成的第一插舌能够与第一插槽插接配合,使得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固定牢固且具有较好的密封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插舌是由所述第一侧板的插接端靠近腔体一侧的端面向外延伸所构造形成的,所述第一插舌与所述插接端的端面整体呈“L”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插舌与插接端的端面整体呈“L”字形,相较于“凸”字形设置,减小了第一侧板的厚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侧板靠近其两端的内板面上均开设有垂直于上板所在平面的第二插舌,第二插舌的一端与第二侧板端面齐平,另一端延伸至上板的内板面上;所述第一侧板的两个插接端形成有第二插槽,所述第二插舌和第二插槽插接配合形成所述插接结构。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板的表面等间距开设有若干第一散热槽,两个所述第二侧板的表面等间距开设有若干第二散热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板上开设的第一散热槽和第二侧板上开设的第二散热槽,减小了电子元器件与外部空气之间的距离,能够有利于电子元件散发的热量散发,同时,散热槽形成的风道可以配合外部风扇进行有效的风冷散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板的板面上开设有四个安装孔用于安装PCB板,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一散热槽形成的沟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孔用于安装PCB板,采用螺钉紧固,安装孔位于第一散热槽内,这样,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能够顺着螺钉导热至第一散热槽内,加快热量的散发。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侧板上延长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两个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为半圆孔,所述避让孔沿第二侧板宽度方向贯通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让孔的开设,一方面能够增大第二侧板的散热面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螺钉与避让孔的配合对电源外壳进行固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板的一侧开设有插排入口,所述的插排入口由同侧的上板和第一侧板共同切割的矩形开口构造而成。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侧板上均开设有线缆口。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将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采用插接配合,相较于传统的螺钉装配方式,减少了螺钉的使用数量,节省了加工、装配所耗工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也降低了由于加工过多螺钉孔所造成的次品率,降低了材料损耗;2、通过在第二侧板上开设贯穿的避让孔,能够增大第二侧板的散热面积,有利于快速散热;同时开设的避让孔能够配合螺钉对电源外壳进行固定;3、将用于安装PCB板的安装孔开设在第一散热槽内,能够使得热量顺着螺钉进入到第一散热槽内,之后被快速散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隐藏底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隐藏底板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突出第二插舌与第二插槽配合的A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三隐藏底板的俯视图;图7是图6中突出第一插舌结构变化的B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上壳体;11、上板;12、第二侧板;2、底板;21、第一侧板;4、第一插槽;5、第一插舌;6、第一散热槽;61、第二散热槽;7、避让孔;8、安装孔;9、插排入口;10、第二插槽;101、第二插舌。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参照图1和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模块电源外壳,该模块电源外壳整体为一中空矩形的腔体,主要由上壳体1、底板2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21构成。上壳体1具有一上板11和两个第二侧板12。两个第二侧板12相对设置,第二侧板12是由上板11的长侧边垂直延伸形成的,在两个第二侧板12靠近各自两端的内板面上形成有与两个第一侧板21彼此在结构上、位置上相互配合的插接结构,底板2与上板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通过一上板11、两个第一侧板21、与两个第一侧板21插接配合的两个第二侧板12,以及底板2共同形成了中空矩形的腔体。该腔体内部用于安装PCB板及相关电子元器件,两个第二侧板12的端面上以及底板2对应位置上开设有螺钉孔用于安装底板2。参考图3,其中,插接结构包括在第二侧板12靠近两端的内板面上开设的两道第一插槽4和于第一侧板21的两个插接端形成的两个第一插舌5。更具体地,两个第二侧板12上的第一插槽4相对设置,第一插槽4的一端贯通出第二侧板12,其另一端沿垂直于上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延伸至上板11的内板面上;第一插舌5是由插接端的端面的中部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插舌5的长度与第一插槽4的长度相等,从而使得第一插舌5由上而下插入第一插槽4中后,第一插舌5的上端面与第二侧板12的上端面齐平。参考图2,为了能够使腔体内部的PCB板及电子元件充分散热,上板11的表面沿上板11的长边方向开设有贯通的沟槽,形成第一散热槽6,第一散热槽6沿上板11的短边方向等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电源外壳,该电源外壳主要由上壳体(1)、底板(2)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21)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具有一上板(11)以及由所述上板(11)的两侧边垂直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二侧板(12),两个所述第二侧板(12)于靠近其两端的内板面上形成有与两个第一侧板(21)彼此相互配合的插接结构,所述底板(2)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12)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上板(11)、两个第一侧板(21)、两个第二侧板(12),以及底板(2)共同形成了所述电源外壳内部的中空矩形的腔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电源外壳,该电源外壳主要由上壳体(1)、底板(2)以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21)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具有一上板(11)以及由所述上板(11)的两侧边垂直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二侧板(12),两个所述第二侧板(12)于靠近其两端的内板面上形成有与两个第一侧板(21)彼此相互配合的插接结构,所述底板(2)与两个所述第二侧板(12)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上板(11)、两个第一侧板(21)、两个第二侧板(12),以及底板(2)共同形成了所述电源外壳内部的中空矩形的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12)靠近其两端的内板面上均开设有垂直于上板(11)所在平面的第一插槽(4),第一插槽(4)的一端贯通第二侧板(12),另一端延伸至上板(11)的内板面上;所述第一侧板(21)的两个插接端形成有第一插舌(5),所述第一插槽(4)和第一插舌(5)插接配合形成所述插接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舌(5)是由所述第一侧板(21)的插接端的端面的中部向外延伸所构造形成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电源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舌(5)是由所述第一侧板(21)的插接端靠近腔体一侧的端面向外延伸所构造形成的,所述第一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文忠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稳固得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