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交通系统的智能交通导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243566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6: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智能交通系统的智能交通导流装置,包括电杆、定位桩、灯箱、支撑架、太阳能电池组件和蓄电池,所述灯箱包括弧线部以及设置在弧线部两端的直线部,灯箱的外部侧面设置有沿灯箱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若干个灯罩,灯箱的内部设置有与灯罩一一对应的若干个灯组,每个灯组包括一个红灯和一个绿灯,电杆的外部套设置有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顶部设置有音响,所述蓄电池设置在定位桩的内部。根据本装置所在转弯处方向的两条路上的交通流畅程度来控制红绿灯亮灭的比例,利用灯箱上红灯连线的长度或者绿线的长度可以获悉路面情况,预见效果好,导流的效率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且节能环保,适合大规模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交通系统的智能交通导流装置
本技术属于智能交通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交通系统的智能交通导流装置。
技术介绍
智能交通是现如今交通专家提出的一种交通方案,其主要目的是解决:由于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居民的私家车辆越来越多,从而造成城市道路堵塞、交通导流困难的交通问题,特别是一些城市的老城区,在建设初期道路规划较窄,无法拓宽,使得此类地域交通更加堵塞,智能交通导流就可调节道路拥堵,提示交通状况并引导行驶方向。现有的交通管理缺乏有效的导流设施,经常导致行驶人员在进入路口后才发现交通拥挤,而且很多情况下只能根据车载广播来获悉,车载广播又缺乏一定的时效性,这样仍然存在交通堵塞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的交通管理在疏通导流方面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高效且安全的一种智能交通系统的智能交通导流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交通系统的智能交通导流装置,包括电杆,所述电杆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桩,所述电杆的顶部设置有灯箱,所述灯箱的内部设置有红绿灯以及控制红绿灯的控制器,所述电杆的顶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灯箱,所述灯箱包括弧线部以及设置在弧线部两端的直线部,所述灯箱的外部侧面设置有沿灯箱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若干个灯罩,所述灯箱的内部设置有与灯罩一一对应的若干个灯组,每个灯组包括一个红灯和一个绿灯,所述电杆的外部套设置有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上支座、下支座和呈圆形阵列分布的若干个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顶部设置有音响,所述定位桩的内部设置有与太阳能电池组件电性连接的蓄电池。作为优选,所述弧线部的形状为1/4圆弧。作为优选,所述直线部的长度至少为三个灯罩的长度。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包括两个与灯箱对称连接的Z形板以及与灯箱的中间垂直连接的立柱,所述Z形板和立柱皆与电杆的顶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交通系统的智能交通导流装置,根据本装置所在转弯处方向的两条路上的交通流畅程度来控制红绿灯亮灭的比例,利用灯箱上红灯连线的长度或者绿线的长度可以获悉路面情况,预见效果好,而且可以通过公共广播的形式进行指挥,有效提高了交通导流的效率。本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且节能环保,适合大规模推广。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交通系统的智能交通导流装置的轴测图;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交通系统的智能交通导流装置的俯视图;以上各图中,1、电杆;2、定位桩;3、灯箱;31、弧线部;32、直线部;4、支撑架;41、Z形板;42、立柱;5、灯罩;6、太阳能电池组件;61、上支座;62、下支座;63、太阳能电池板;7、音响;8、蓄电池。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交通系统的智能交通导流装置,包括电杆1,电杆1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桩2,电杆1的顶部设置有灯箱3,灯箱3的内部设置有红绿灯以及控制红绿灯的控制器。其中,控制器可以使红绿灯交替亮灭,属于现有成熟技术,本实施例不再赘述。本装置主要设置在道路交叉口,而且本技术的重点是对灯箱3的形状以及红绿灯的分布提出改进,以期扩大导流信号的传播范围,提高导流效率。具体地,本技术在电杆1的顶部设置有支撑架4,支撑架4上设置有灯箱3,灯箱3包括弧线部31以及设置在弧线部两端的直线部32,灯箱3的外部侧面设置有沿灯箱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若干个灯罩5,灯箱3的内部设置有与灯罩5一一对应的若干个灯组,每个灯组包括一个红灯和一个绿灯,电杆1的外部套设置有太阳能电池组件6,太阳能电池组件6包括上支座61、下支座62和呈圆形阵列分布的若干个太阳能电池板63,太阳能电池组件63的顶部设置有音响7,定位桩2的内部设置有与太阳能电池组件6电性连接的蓄电池8。其中,由太阳能电池组件6来将太阳能转化为蓄电池的化学能,由蓄电池8来向整个装置的用电器件提供电能;每个灯组的红灯和绿灯交替亮灭,根据本装置所在转弯处方向的两条路上的交通流畅程度来控制红绿灯亮灭的比例,利用灯箱上红灯连线的长度或者绿线的长度可以使司机或者行人能够获悉路面情况,预见效果好,而且可以通过音响的公共广播进行提示,有效提高了交通导流的效率。为了提高灯箱的被预见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弧线部31的形状为1/4圆弧。这样便于对面车辆司机观察,同时可以使直线部32从弧线部相切引出,进而使直线部能够明显地指向其所在道路的延伸方向。进一步地,所述直线部32的长度至少为三个灯罩的长度,使红灯连线或者绿灯连线具有较为清晰的指示长度,至于弧线部上灯罩的长度不宜超过10cm,长度太短则容易使红绿灯连线界限模糊,太长则限制了红灯连线或绿灯连线的指示能力。为了提高灯箱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的支撑架4包括两个与灯箱对称连接的Z形板41以及与灯箱的中间垂直连接的立柱42,Z形板41和立柱42皆与电杆的顶部连接。其中,Z形板41倾斜连接至电杆1,而立柱42位于弧形部的中段能够提高受力的均匀性,有效降低灯箱5受外力的影响程度,稳定性较好。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技术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交通系统的智能交通导流装置,包括电杆,所述电杆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桩,所述电杆的顶部设置有灯箱,所述灯箱的内部设置有红绿灯以及控制红绿灯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杆的顶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灯箱,所述灯箱包括弧线部以及设置在弧线部两端的直线部,所述灯箱的外部侧面设置有沿灯箱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若干个灯罩,所述灯箱的内部设置有与灯罩一一对应的若干个灯组,每个灯组包括一个红灯和一个绿灯,所述电杆的外部套设置有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上支座、下支座和呈圆形阵列分布的若干个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顶部设置有音响,所述定位桩的内部设置有与太阳能电池组件电性连接的蓄电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交通系统的智能交通导流装置,包括电杆,所述电杆的底部设置有定位桩,所述电杆的顶部设置有灯箱,所述灯箱的内部设置有红绿灯以及控制红绿灯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杆的顶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灯箱,所述灯箱包括弧线部以及设置在弧线部两端的直线部,所述灯箱的外部侧面设置有沿灯箱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若干个灯罩,所述灯箱的内部设置有与灯罩一一对应的若干个灯组,每个灯组包括一个红灯和一个绿灯,所述电杆的外部套设置有太阳能电池组件,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上支座、下支座和呈圆形阵列分布的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霞王兴科于涛李辉朱本崇康磊
申请(专利权)人:聊城市天元电子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