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42213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10-30 0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手表,其包括:表扣、表头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表头两侧的第一软胶表带和第二软胶表带,所述第一软胶表带的自由端注塑连接有硬质胶片,所述硬质胶片与所述表扣螺钉连接,所述表扣用于与所述第二软胶表带的自由端扣合。所述第一软胶表带与所述硬质胶片注塑连接后,所述硬质胶片裸露于所述第一软胶表带外的部分与所述表扣螺钉连接,所述第一软胶表带产生弹性形变时也不会影响所述表扣与所述硬质胶片的连接,从而解决所述第一软胶表带不易与所述表扣装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表
本技术涉及钟表
,尤其涉及一种手表。
技术介绍
为了增加手表佩戴的舒适度,现有技术中常使用软胶表带,但是由于软胶表带具有弹性,在外力作用下可产生拉伸,当软胶表带与硬质金属表扣通过螺钉连接时,若使用较大外力拉扯软胶表带,软胶表带产生变形,易从硬质金属表扣上脱落。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手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软胶表带不易与金属表扣连接的问题。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手表,其包括表扣、表头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表头两侧的第一软胶表带和第二软胶表带,其中,所述第一软胶表带的自由端注塑连接有硬质胶片,所述硬质胶片与所述表扣螺钉连接,所述表扣用于与所述第二软胶表带的自由端扣合。所述手表,其中,所述硬质胶片背离所述第一软胶表带一端设置有若干个穿孔,所述表扣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穿孔相配合的螺钉。所述手表,其中,所述表扣还包括罩壳,所述罩壳设置在所述固定座外并包裹所述固定座,所述罩壳的内侧面枢接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背离所述罩壳一端枢接有扣接片,所述扣接片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软胶表带自由端扣接的扣接机构。所述手表,其中,所述扣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扣接片远离所述连接片一端并位于所述扣接片内侧的定位套环。所述手表,其中,所述扣接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扣接片内侧的定位凸柱;所述定位凸柱位于所述扣接片上连接所述连接片一端与所述定位套环之间;所述第二软胶表带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第二软胶表带的自由端穿过所述定位套环后,所述通孔可与所述定位凸柱相配合。所述手表,其中,所述扣接片远离所述连接片一端的外侧设置有扣接柱,所述罩壳的内侧设置有扣接柱过孔,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锁止机构,所述扣接柱穿过所述扣接柱过孔后与所述锁止机构扣合。所述手表,其中,所述锁止机构与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所述硬质胶片以及所述锁止机构均位于所述固定座的同一侧,所述限位块与所述硬质胶片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锁止机构的容纳空间。所述手表,其中,所述锁止机构包括安装座、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所述安装座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穿槽,所述安装座上沿其厚度方向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扣接柱相配合,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相对设置在所述穿槽内并可沿所述穿槽往复滑动,当所述第一夹持组件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分别向相反方向运动时夹紧所述扣接柱,当所述第一夹持组件与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相向运动时释放所述扣接柱。所述手表,其中,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第一按钮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第二按钮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按钮的外端、所述第二按钮的外端均位于所述穿槽外,所述第一按钮上设置有第一切槽,所述第二按钮上设置有第二切槽,所述第一切槽和所述第二切槽均沿所述安装座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切槽与所述第二切槽的开口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按钮的内端、所述第二弹性件均位于所述第二切槽内,所述第二按钮的内端、所述第一弹性件均位于所述第一切槽内,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按钮的内端、所述第一按钮,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按钮的内端、所述第二按钮,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均沿所述安装座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手表,其中,所述穿槽内设置有第一挡块和第二挡块,所述第一按钮上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按钮上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挡块与所述第一滑槽相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一按钮的位移,所述第二挡块与所述第二滑槽相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二按钮的位移。有益效果:本技术中所述第一软胶表带与所述硬质胶片注塑连接后,所述硬质胶片裸露于所述第一软胶表带外的部分与所述表扣螺钉连接,所述第一软胶表带产生弹性形变时也不会影响所述表扣与所述硬质胶片的连接,从而解决所述第一软胶表带不易与所述表扣装配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所述手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所述硬质胶片与所述第一软胶表带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所述固定座、所述锁止机构及所述硬质胶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所述连接片与所述扣接片未完全折叠时的第一视图;图5是图4中C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所述连接片与所述扣接片未完全折叠时的第二视图;图7是本技术中所述锁止机构与所述扣接柱配合锁止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8是本技术中所述锁止机构开启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同时参阅图1-图8。本技术提供一种手表,如图1-图2所示,其包括:表扣1、表头2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表头2两侧的第一软胶表带3和第二软胶表带4,所述第一软胶表带3的自由端注塑连接有硬质胶片5,所述硬质胶片5与所述表扣1螺钉连接,所述表扣1用于与所述第二软胶表带4的自由端扣合。所述第一软胶表带3与所述硬质胶片5注塑连接后,所述硬质胶片5裸露于所述第一软胶表带3外的部分与所述表扣1螺钉连接,所述第一软胶表带3产生弹性形变时也不会影响所述表扣1与所述硬质胶片5的连接,从而解决所述第一软胶表带3不易与所述表扣1装配的问题。所述硬质胶片5背离所述第一软胶表带3一端设置有若干个穿孔51,所述表扣1包括固定座6,所述固定座6上设置有与所述穿孔51相配合的螺钉,所述螺钉穿过所述穿孔51从而将所述固定座6与所述硬质胶片5连接。所述表扣1还包括罩壳11,所述罩壳11设置在所述固定座6外并包裹所述固定座6;进一步的,所述罩壳11与所述第一软胶表带3接触,即所述硬质胶片5裸露于所述第一软胶表带3外的部分均被包裹于所述罩壳11内,提升所述手表外观的整体性和美观性。如图4-图6所示,所述罩壳11的内侧面枢接有连接片7,所述连接片7背离所述罩壳11一端枢接有扣接片8,所述扣接片8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软胶表带4自由端扣接的扣接机构。通过所述扣接机构将所述第二软胶表带4与所述扣接片8连接后,所述第二软胶表带4、所述扣接片8、所述连接片7、所述罩壳11、所述第一软胶表带3及所述表头2构成闭环结构,便于用户进行佩戴。所述扣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扣接片8远离所述连接片7一端并位于所述扣接片8内侧的定位套环81;所述第二软胶表带4自由端的厚度向所述表头2方向逐渐增加,使得所述第二软胶表带4远离所述表头2一端容易插入所述定位套环81内,手握所述第二软胶表带4远离所述表头2一端并将其向所述第一软胶表带3方向拉动时,由于所述第二软胶表带4的厚度增加,所述第二软胶表带4与所述定位套环81过盈配合,提升所述第二软胶表带4与所述定位套环81连接的牢固性,避免所述第二软胶表带4从所述定位套环81脱离。所述扣接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扣接片8内侧的定位凸柱82;所述定位凸柱82位于所述扣接片8上连接所述连接片7一端与所述定位套环81之间;所述第二软胶表带4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41;所述第二软胶表带4的自由端穿过所述定位套环81后,所述通孔41可与所述定位凸柱82相配合。所述通孔41用于与所述定位凸柱82相配合,所述通过沿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表,其包括表扣、表头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表头两侧的第一软胶表带和第二软胶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胶表带的自由端注塑连接有硬质胶片,所述硬质胶片与所述表扣螺钉连接,所述表扣用于与所述第二软胶表带的自由端扣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表,其包括表扣、表头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表头两侧的第一软胶表带和第二软胶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胶表带的自由端注塑连接有硬质胶片,所述硬质胶片与所述表扣螺钉连接,所述表扣用于与所述第二软胶表带的自由端扣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胶片背离所述第一软胶表带一端设置有若干个穿孔,所述表扣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穿孔相配合的螺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扣还包括罩壳,所述罩壳设置在所述固定座外并包裹所述固定座,所述罩壳的内侧面枢接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背离所述罩壳一端枢接有扣接片,所述扣接片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软胶表带自由端扣接的扣接机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扣接片远离所述连接片一端并位于所述扣接片内侧的定位套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扣接片内侧的定位凸柱;所述定位凸柱位于所述扣接片上连接所述连接片一端与所述定位套环之间;所述第二软胶表带上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所述第二软胶表带的自由端穿过所述定位套环后,所述通孔可与所述定位凸柱相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片远离所述连接片一端的外侧设置有扣接柱,所述罩壳的内侧设置有扣接柱过孔,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锁止机构,所述扣接柱穿过所述扣接柱过孔后与所述锁止机构扣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与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所述硬质胶片以及所述锁止机构均位于所述固定座的同一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过房李兵权庄贤明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